施亦丹
【摘要】“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個核心概念,僧肇在《不真空論》中,通過對六家七宗中的心無、即色和本無三宗的“空”論進行批判,將“空”解釋為是“不真空”,闡述了他所認為的“空”乃是指“色法”,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有無間性”,并且認為“有”和“無”都是“不真”的,由“有”和“無”構成的“空”也是“不真”的。最后,我將論述佛教中的“空”論與人生的關聯(lián)以及佛教中的“空”的思想是如何影響人的生活的。
【關鍵詞】僧肇;不真空;有;無;緣起性空
人們常常說“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為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裝水,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每一個容器的利用價值在于它的空;空是一種度量和胸懷,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緣……由此可見,“空”的涵義多種多樣,那么,在佛教中“空”是如何被解釋的呢?
東晉僧人僧肇是佛經翻譯家塢摩羅什的弟子,被譽為“解空第一人”,他在《不真空論》中,通過對舊般若學派的批判,將“空”解釋為是“不真空”,而關于“不真空”的涵義,一般有三種解釋——①“不真”即“空”,“不真”就是“空”,認為“不真”和“空”是同一的關系;②“不真”故“空”,認為“不真”和“空”是因果關系;③“不真空”就是不是真的什么也沒有,還有假的有存在,用以區(qū)別斷滅論。那么究竟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呢,讓我們回到《不真空論》的文本來一探究竟。
在魏晉時期,佛學六家七宗大量使用玄學概念對佛經進行格義,用玄學解釋佛學,這雖然方便了百姓理解和接受佛學,但卻是背離中道的,因此,僧肇借由《不真空論》對六家七宗中的心無、即色和本無三宗的“空”論進行了批判。心無宗認為“心無者,無心于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于神靜,失在于物虛” ,而僧肇認為心無宗心不執(zhí)著于外物的境界是應當肯定的,但是卻不知外物本來就是“空”;即色宗認為“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后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僧肇認同“色不自色”的觀點,但不認可“雖色而非色”這個推論。他認為即色派只看到因緣和合之后的事物,明白物不能自己規(guī)定自己,物無自性,故是“空”,而沒有看到事物形成之前的因緣也是空的,卻沒有明白物本來就是假象;本無宗認為“本無者,情尚于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僧肇批評本無家過于強調“本無,把“無”絕對化,而認識不到“有、無”相互包含,認識不到既包含“無”又包含“有”的“中道”。
僧肇圍繞“真諦獨靜于名教之外”的論述對于三宗的批判,闡述了他所認為的“空”乃是指“色法”,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有無間性”。接下來,僧肇就論述了自己的“空”觀,他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依次展開的。
首先,僧肇認為只有“般若”智慧才能鑒照到“空”,“空”只有通過“般若”智慧才能得以呈現(xiàn)。在《不真空論》的開篇就寫道:“夫至虛無生者,蓋是般若玄鑒之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自非圣明特達,何能契神于有無之間哉?”僧肇用“至虛無生”來指稱“空”,其中“至虛”指“色法”之“有”,“色法”之“有”不是指“色法”真有,而是指色法假有;“無生”指“色法”之“無”,“色法”之“無”指“色法”因為假有而無自性。由此可見,“色法”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色法”所具有的這種“有無之間”的狀態(tài)就是“空”,這種“空”是“有物之宗極”的本質,如果不是擁有般若智慧的圣明特達的人是難以領會這一本質的。
其次,僧肇明確了“有”和“無”的具體內涵,他引用《大智度論》曰:“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币谩吨姓摗吩唬骸拔飶囊蚓壒什挥?,緣起故不無?!币陨系恼撌龆际顷P于“緣起性空”學說的,該學說認為一切“色法”皆由“因緣和合”而起?!吧ā奔纫选熬壠稹保蔷褪恰坝小?,就是“不無”;而“緣起”又表明“色法”是由“因緣”決定的 ,因而是無自性的,這就是“無”,就是“不有”。在僧肇看來,“色法”在這“有無之間”,才呈顯出了“空”性?!熬壠鹦钥铡北砻?,“空”是由“有”和“無”共同構成的 , 并不是簡單的“無”。
最后,僧肇解釋了“空”的“不真空”的涵義。僧肇認為構成“空”的“有”和“無”都不是“真有”和“真無”,“有”和“無”都是“不真”的,都不是絕對的。在《不真空論》中,僧肇說:“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形象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奔热弧坝小焙汀盁o”都是“不真”的 , 那么由“有”和“無”所構成的“空”自然也就“不真”了,這就是所說的“不真空”,“空” 具有“不真”的特征。因此,文章開始的“不真空”的三種理解都是不符合僧肇的闡釋的。我們可以嘗試用代數(shù)方法來表達“不真空”,即:空=有+無=不真有+不真無=不真×(有+無) =不真×空(即“不真空”)。
僧肇跳脫玄學框架對“空”進行分析,在《不真空論》中對“有、無”哲學范疇的認識已經超越了魏晉玄學“有、無”對立的羈絆,他透過對玄學的批判,全而地弘揚了印度大乘中觀空學。那么佛教中的“空”論究竟與人生有何關聯(lián)?或者說佛教中的“空”的思想是如何影響人的生活的呢?下面我將基于《不真空論》中的相關觀點對此有一個討論。
首先,《不真空論》開篇就說“夫至虛無生者?!睆娬{了萬物的終極狀態(tài)就是至虛無生,也就是“空”,這就是說,萬物在不生相之前都是空性,是虛的,我們所看見的都是相,事物本身是看不見的,有相就不是虛的。正如佛教中常說的:“涵蓋相合,背逆相翻,當體全是,水波不二”,這里的“水波不二”就是“空”與“相”最好的詮釋,水是“空性”,波是“相”,水波是一體的,即相空一體,凡所見都是相,凡所相都是空。把這個道理運用到生活中,就是告訴人們想要進入空的境界,就不能被外在的相所阻礙。當代的人們往往都被外在的世界物化、異化了,只知道追求名利、財富、權利,追求物質上的富裕,被外界的聲色所迷惑,往往忘記了它們僅僅是相,是身外之物,都是空的、虛的,最終被它們所連累,陷入痛苦、絕望、甚至丟掉性命。其實,就生存而言,我們是需要借助它們的幫助的,但是我們更應該適當看淡這些身外之物,去追求一些精神上的食量、精神上的富足。
其次,根據(jù)僧肇的分析,“有”和“無”都是“不真”的, 由“有”和“無”構成的“空”也是“不真”的。既然“空”也是“不真”的,那么人們就不要執(zhí)著于“空”,將“空”也要“空”掉,此之謂“空空”。就比如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選擇隱世遁居的文人,如陶淵明,在世人看來,他不被名利所累,寄情山水田園、悠閑自得,沒有執(zhí)著于外物,但是在佛家看來,他并沒有進入真正的“空”,因為他仍然執(zhí)著于“空”,執(zhí)著于隱世遁居,佛家提倡的真正的處世態(tài)度應當是接受周遭的一切,告訴人們不管是遭遇到什么樣的情境——工作上的失利、學業(yè)上的挫折、感情上的波折等等,都不要逃避、不要執(zhí)著于一物,要努力在當下去面對、去解決。
最后,“緣起性空”的學說也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我們必須要避免對“空”的誤解,不能形成虛無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看破紅塵、消極悲觀。相反,它強調了“空”是由因緣和合推演出來,要求人們珍惜因緣、感恩因緣,處理好與家庭、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關系。按照緣起性空的觀念,人生是一個變化無常的過程,這就要求人們用長遠的眼光看待人生的歷程,珍惜、把握好自己的人生,破除執(zhí)念、貪念,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注釋
1心無宗認為應以空無的心態(tài)看待萬物,萬物自身未嘗是空無。這種觀點的長處是心神寧靜,缺失在于沒有認識到萬物自身本來就是虛空。
2即色宗明白物自己不能成為它自身,所以物雖然是物,而又不是物。所謂物,具備條件聚合成假象就叫物,何必一定要具有自性才是物呢?這種觀點只是說了物自己不能成為它自身,沒有領會物本來就是假象。
3本無宗心思偏執(zhí)于無,很多言語是尊崇無。所以,它(雖然說非有非無,但它)否認有,就說有就是無;否認無,又說無也是無。
4極其虛無,沒有生滅,是般若智慧洞察一切所達到的玄妙旨趣,是萬有一切的最終根本。如果不是特別高明的圣人,怎能真正領會有和無的關系呢?
5所以《摩訶衍論》說:“一切萬物,一切條件,應當看到是有;一切萬物,一切條件,也應當看到是無。一切不存在的物象,(如果具備)一切因緣,它就應當有;一切存在的物象,(如果失去其)一切存在的條件,它就應當沒有?!?/p>
6《中論》說:“物從因緣產生所以不是有,因緣具備就產生所以不是無?!?/p>
7要說它是有,它不是(具有自性的)真實存在;要說它是無,事物現(xiàn)象既然形成了,這些物象(盡管是假象)卻也不是絕對空無。只是它不是真的,有不是它的實相,不真就是空的道理明顯表現(xiàn)在這里了。
參考文獻
[1]僧肇.肇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11.
[2]吳汝恩.試析僧肇“不真空論”[J].語文學刊,2013,13:73-74+76.
[3]蔣玉智.析僧肇對佛學“空”觀的論證——附:《不真空論》今譯[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66-72.
[4]陳堅.僧肇的“不真空”義——兼談“六家七宗”對“空”的理解[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