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廣州日報》報道,6月25日,廣東省恩平市黃岡實驗中學伍某以總分620分成為該市理科狀元,由于在全省中的排名比該市文科狀元靠前,當?shù)啬车禺a(chǎn)公司獎出的狀元房由伍某獲得,這也是恩平連續(xù)第二年獎出“狀元房”。盡管教育部近年三令五申要求嚴禁炒作高考狀元,但難有明顯效果,人們對狀元的關注卻一如往常。特別是在社會媒體的深挖下,省級、市級不同層級的高考狀元不斷浮出水面,狀元成了新聞媒體追逐的焦點。國內的幾大門戶網(wǎng)站上,早早地辟出了各地的“狀元專欄”,諸如“狀元榜中榜”、“狀元語錄” 等狀元秀更是甚囂塵上。社會各界對狀元的關注程度如此之高,甚至商家都介入其中,或代言,或變相宣傳,這折射出什么樣的社會價值觀和教育觀呢?是傳統(tǒng)的“狀元情結”還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呢?作為教育者,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這一問題呢?
隨著各省市高考分數(shù)的公布,今年的高考狀元也開始陸續(xù)浮出水面了。作為各省市高考最高分得主,高考狀元因其成績和影響贏得了全社會的關注,成了企業(yè)、學校、地方行政部門等各方追逐的對象。尤其是近年來,圍繞高考狀元衍生出的“狀元經(jīng)濟”,重獎事例屢見不鮮。全社會都掀起了“高考狀元熱”,甚至出現(xiàn)了高考狀元入孔林拜孔廟、母校立碑刻匾紀念狀元、狀元“騎馬游街”、重點中學爭搶狀元歸屬等亂象。去年,清華和北大的招生組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搶奪高分考生,兩校招生組從“文斗”升格為“武斗”,為“爭搶”不惜上演“全武行”,更暴露了“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體制慣性,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高考狀元是現(xiàn)行人才選拔競爭中的優(yōu)勝者,也是學生個人努力、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生存環(huán)境的完美結合。高校爭奪,地方獎勵,商家代言是對優(yōu)勝者的尊重,本也無可厚非,但突破了應有的界限,未免有失偏頗。其實,過度的關注對學生本人更是弊大于利,折射出教育功利化的傾向,至于重獎更無異于“捧殺”。前不久召開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說:“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學生太多的精力,狀元不能代表什么?!钡玫津炞C的“第十名現(xiàn)象”顯示,一個班里最有出息和前途的學生,往往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前幾名,而是班上處于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學生,換言之,學習最優(yōu)秀的學生后來取得的成就往往不如當初中學階段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高考只是學習生涯中的一步,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終極的追求目標;一次應試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功成名就。
與中國“高考狀元熱”相反,美國的名校對所謂的“高考狀元”并不特別重視。像哈佛、耶魯、斯坦福這樣的名校,絕不缺乏成績高的高中生申請者,而這些學校的入學審核官的責任就是如何拒絕90%的申請者。具體來說,除了高中學業(yè)成績和畢業(yè)成績外,學生的領導才能、外語水平、打工經(jīng)驗、社區(qū)服務經(jīng)歷、榮譽獎狀等,都是校方錄取時考慮的因素。無獨有偶,柏林洪堡大學每年都拒收不少本國的“高考狀元”,理由是對這些“好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滿意。從這些名校錄取學生的辦法及其背后教育的特性不難看出,素質教育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培養(yǎng)個人獨立的特質,進而達到人才輩出的局面,而不是局限于分數(shù)的高低。遺憾的是,盡管有部分地區(qū)開始禁止公開高考狀元,要求淡化對高考狀元的炒作,更加強調素質教育,卻始終不能消弭利益相關方對高考狀元的追捧和熱捧。
就目前而言,社會對高考狀元的關注,本質上是對應試教育的肯定,高考成績已然成為政府對教育部門、教育部門對學校、學校對教師、家長對學校等進行評價的重要指標。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人才培養(yǎng)和人才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筆者以為,淡化對“高考狀元”的關注,實行素質教育的前提是弱化文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社會人才的標準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為社會常態(tài),中國社會才可能走上素質教育之路。畢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小小門檻,跨過這個門檻可以走得更遠,但另辟蹊徑同樣可以走出無限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