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是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強調的是教育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A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學校管理的開放性,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生走出教室,置身社會,在生活中學習。我們的思品課堂教學雖然不是每節(jié)課都讓學生走出教室置身社會,但是我們可以想方設法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營造一種開放的教學氛圍,從多方面,多角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思想品德教學成為學生敞開心靈,積極思索,體驗內化的過程。
一、課前開放應作好鋪墊
1、查閱相關資料
思品學習不同與其它學習科目,只有在充分利用好課程資源即課本的同時,引進相關背景材料,作為文本的有利補充,如社會調查,材料收集,觀察走訪等,。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教學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這樣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對所授內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們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樣不僅會提高教學效果還為我們開辟了一片更廣闊的教學陣地。
2、教學場地的開放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如在教學《承擔對社會的責任》一課,我首先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進行公益活動。打掃衛(wèi)生死角,清除電線桿上的“牛皮癬”,阻止那些在校門口吃完早點就亂扔塑料袋的同學。上課時,學生一問便知道什么是公益勞動和為什么要參加,我又抓住時機及時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內含,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的開放
1、開放性教學的內容應充滿時代氣息。隨著《新課標》的推廣,教學內容要及時更新。不但要關注學科知識的更新,更要關注受教育者在學習生活過程中,諸如性格、情感、人格、人生觀、道德標準、綜合素質等方面培養(yǎng)方向的更新。以往的教學內容著重于學生“雙基與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對其生活技巧,人文情感,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世界舞臺上的中國》一文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利用網(wǎng)絡或報紙雜志等途徑查找相關資料。使學生在查找課外資料與閱讀過程中就拉近了和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在課堂上就能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這種知識的積累既升華了主題,又補充了教學內容。所以說如果沒有學生與生活、與社會的聯(lián)系,便壓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使得思品教學如同“紙上談兵”毫無意義。更談不上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的提高。
2、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
《新課標》指出:“思品教學應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進行?!币虼耍谄綍r的教學中需要要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求新求異,各抒己見。教師要“蹲下身子”,做學生的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真正與學生平等相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積極與學生展開討論。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不斷升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也不斷提高,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也會不斷增強。
三、課后開放,深化教學效果
思品課的教學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旨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從而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tǒng)一,形成個人的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F(xiàn)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一半是溺愛一半是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無視對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造成了一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事情,對他人給予的幫助和愛毫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逐步養(yǎng)成了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和心理。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并說到:“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思想品德課只有真正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才是“做中學”的體現(xiàn),有利于促進學生由“知”向“行”的轉化,從做到而知行統(tǒng)一。
總之。新課標下的小學思品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突破文本的束縛,開放我們的課堂,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增加實踐的意識。這樣,思品課堂才會活起來,學生才能情溢意濃、思如泉涌,才能使思想教育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品質,也才能真正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