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今天的一個25歲的哈佛畢業(yè)生來說,他的去向無非就是華爾街的投行,抑或是政府智庫,還有可能是某知名NGO組織??墒?00年前,一位同樣25歲的哈佛畢業(yè)生卻選擇了去加州的山野做一名隱士。
即便在20世紀初的美國,這位叫做Curtis Wolsey Cate的選擇依然算是另類,中學畢業(yè)于一所拉丁學校的他,從小就有著與眾不同的思維,因此家人并沒有阻止他的“隱士之旅”,并且還都認為他的此番“修行”必定會助他在未來大有作為,幸運的是,家人的預言最終應驗。其實,Curtis Wolsey Cate并非真正遠離紅塵,遁世而居,他是要在廣闊的山野間尋找一塊能實現他遠大抱負的場地。他的理想很簡單:創(chuàng)辦一所中學;他的理想很不簡單:讓這所學校享譽世界。
精心譜就美版《陋室銘》
由于地形原因,在這峰巒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帶,想找到一塊像樣的平地談何容易,再加上Curtis Wolsey Cate是只身前往,沒有任何助手來幫助他一起克服困難,所以這“隱士之旅”就真的變成了僧侶般的苦修。山里變化無常的氣溫,加上數不清的蚊蟲叮咬雖然讓他吃盡苦頭,但是那顆尋找夢想飛地的雄心卻絲毫未減。
“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終于在Carpinteria找到了一塊地,雖然地面還略有起伏,但這已經是山區(qū)最平整的場地了,只要略加休整是可以作為學校用地的,并且這塊地毗鄰小鎮(zhèn),一定的人口數量還能保證學校初始的生源,以及建校所需的勞動力。
1910年,學校初步建成,但是并沒有按照私校慣例以創(chuàng)校人的名字命名,而是以米拉瑪學校的面目出現,即便在一年以后的1911年學校更名,也并沒有以創(chuàng)校人Cate的名字姓氏命名,而是以圣塔芭芭拉學校的新面孔正式招生,初期只有12位男生入學,雖然看起來很尷尬,但這已經讓Cate很滿足了,要知道這個地方不比繁華的紐約和華盛頓。不過,當時的圣塔芭芭拉學校的主要問題并不是生源,缺乏水源加熱設備、食品烘焙設備以及供電設備才是學校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主要是因為場地有限,除了校舍以外沒有更多的空間來安放這些設備,而這些設備又是學校不可或缺的,所以拓展校舍面積就成為當務之急。這讓人想起了中國詩人劉禹錫的那篇《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但是,Cate并沒有劉禹錫那般清幽雅致的情懷,憂心忡忡的他再一次走出山地,去為自己的學校擴建而籌款,這倒應了《陋室銘》當中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學校正是因為有了Cate這尊“大仙”而生機盎然。
鼎故革新 學校定型
Cate雖然一直守護著學校,但久居深山的他并沒有固步自封,他特別善于吸收其他學校的優(yōu)秀經驗,這也許與他在哈佛接受的教育有關。當他得知附近的撒切爾中學實行了一種新的英語教學項目之后,他果斷斥資引進了這套項目,應用于自己的學校教學,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為多元化的素質提升,他又買了好幾十匹小馬駒,并且將它們安排給每一位男生,他試圖通過讓學生與動物的接觸,進一步感知大自然賦予他們的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看似已經步入正軌的學校,在Cate眼里依然不盡如人意,他還是覺得場地過于狹窄,而且校舍外型略顯簡陋,于是他又買下了圣塔芭芭拉山附近的一座農場作為學校新的校舍,并且邀請校董會主席,同時又是圣公會主教的約瑟夫的兒子來重新設計學校。就這樣,學校第一座像樣的建筑終于在設計師的手上于1929年落成,同時設計師也為學生們設計了新的馬廄,而舊馬廄也在Cate的建議下,被完整遷移到舊校址,以作為校史紀念地的一部分,而這座馬廄也成為創(chuàng)業(yè)之初留下的唯一的建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Cate想讓全體師生都銘記當年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如果他真的知道《陋室銘》這首詩,相信他還會將其作為學校每個學生的必備名篇呢。從1929年到現在,學校的所有建筑都沿襲了約瑟夫主教兒子采用的蒙特雷設計風格,外形上分散自由的校舍布局,其實在內在精神上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永遠的國王
1950年Cate選擇了退休,在他即將離開這所親手創(chuàng)辦的學校的時候,學校董事會決定正式將學校更名為凱特學校,這也正是基于他為學校的創(chuàng)辦以及賦予的學校美好愿景的榮譽褒獎,盡管Cate一再表示受之有愧,但是他最終接受了這個無價的退休禮物。在他離開學校的那天早上,學生們成群結隊的從宿舍里面走出來目送老校長的遠去,因為老校長早已成為他們每個人心目中的“國王”,并且是永遠的國王,他們忘不了老校長在每天晚飯之后為他們深情朗讀世界名著的場景。為了回報師生們對他的厚愛,老校長在臨別時又朗讀了一段他最喜歡的那本《加州學校人生》中的文章。
當他含著熱淚,聲情并茂的讀完最后一個單詞之后,師生們都跑過去拉著他的手。此時的他最想問自己的是:我還能回來嗎?后來他真的回來了。1976年1月3日的那個寒冬,老校長以91歲高齡善終,骨灰被安放在凱特中學校園中央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紀念教堂,他真的可以永遠看著無數學生循著他當年的足跡來到這所隱于山谷,名于現世的學校追尋夢想,并且看到了這所學校步入輝煌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