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多種手段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此外,在教學活動的設(shè)計中,問題的設(shè)計也是很重要的。恰到好處的提問能讓幼兒對活動保持較濃厚的興趣,并樂于參與其中。這也是集體教學活動讓幼兒主動參與的有效良方。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何提問比較好呢?
圍繞教學目標的提問技巧
案例1:小班繪本閱讀《好餓的小蛇》。教師可以提問:“小蛇吃了什么?”“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呢?”上述案例中,重點目標就是讓幼兒樂意表述自己的猜想,并用恰當?shù)脑~語描述物體的顏色和形狀。為了幫助幼兒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師在幼兒欣賞繪本的不同畫面時,圍繞本次活動的目標和重點簡單的幾個設(shè)問,不僅讓幼兒講述不同物體的形狀和顏色,而且也注重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話大膽表述。每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應(yīng)該掌握的內(nèi)容,所以圍繞重點內(nèi)容反復設(shè)問,幼兒在探討問題時理解和掌握重點,同時還能保持幼兒思維的條理性、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并為幼兒解決活動的難點問題奠定基礎(chǔ)。
案例2:小班數(shù)學活動《分糖果》。
師:你看到了什么形狀的糖果?
幼:三角形。
師:嗯!有三角形,還有呢?
幼:圓形。
師:對,還有圓形,還有嗎?
上述案例中,首先第一個提問就很封閉,不夠開放,如果換個角度問:“有些什么樣的糖果?”幼兒就能從形狀、顏色、大小、味道等多維度進行思考并回答,為幼兒留有發(fā)揮思維和想象的空間,同時發(fā)散性思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雖然幼兒的回答可能很散,教師無法預計,但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幫助幼兒梳理思路。如當幼兒先關(guān)注到三角形糖果時,教師可隨即問:“誰找到三角形糖果了,舉起來給我看看?!蓖ㄟ^尋找,進行了一次集體的檢查驗證。當幼兒找出三角形糖果后,教師可接著問:比較一下,這些三角形的糖果有什么不同(大小、顏色)?當把有關(guān)三角形糖果的問題一一解決后,緊接著,教師再問:除了三角形,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形狀的糖果……這樣的教學思路才能真正發(fā)揮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領(lǐng)、主導作用,而不是一味簡單地重復幼兒的回答。教師在設(shè)計開放性的問題時,可以拓展思路,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徑,提高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緊扣主題的引導性提問
案例3:小班繪本《誰的尾巴》。教師可提問:“這條尾巴有什么特點?猜一猜它是誰的尾巴?為什么?”上述案例中,教師為了幫助小班幼兒梳理故事內(nèi)容,提了這樣一連串的問題,于是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說開了:有的說自己的答案,有的說松鼠的想法……孩子們混亂的回答,說明教師的提問過于繁瑣冗長。這種提問方式孩子既記不住,更不知道該回答什么好。要精簡這個問題,教師可調(diào)整為先分析尾巴的特點,提問:“這條尾巴有什么特點?”而后再提出:“猜一猜它是誰的尾巴?”教師在設(shè)計提問時要用自然、簡潔、通俗的語言表述問題,以符合幼兒的語言和概念水平,才能正確引導探究的方向,回答也更準確。
案例4:小班數(shù)學活動《認識圓形》。
師:今天,老師從圖形寶寶的家里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猜猜是誰?
幼1:大樹。
幼2:小白兔。
幼3:托馬斯。
這是小班數(shù)學活動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提問雖然從表面看很有童趣,但這種開場白固守了形式,師幼雙方在做著雖有趣但毫無價值的游戲。也許一開始幼兒會被教師神秘的語氣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當幼兒盲目猜幾遍后,仍猜不到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失落。問題調(diào)整,談話:“今天老師從圖形寶寶家里請來了一位小客人,是誰呢?”孩子們會爭先恐后表達自己的想法,當猜測回答沒有切入主題,孩子的熱情也還沒低落的時候,教師神秘的從身后閃出教具,哦,原來這位客人是……孩子從教師神秘的語氣吸引——積極的猜測——突然看到老師從身后及時閃出的教具,幼兒一直都積極專注的參與活動。其實,在各個教學領(lǐng)域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類似這種漫無邊際的猜想時有存在,教師應(yīng)該改掉這種流于形式繞彎路的提問,而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幼兒實質(zhì)性的探索。問題的設(shè)計應(yīng)開門見山,緊扣主題。
把握時機,抓住“生成點”
案例5:小班音樂《我的好媽媽》。
師:歌曲里的媽媽做什么事情讓你覺得很辛苦?
幼:我的家里是爸爸做,為什么歌曲里沒有爸爸?
師:歌曲中除了唱媽媽,你還想唱誰?為什么?
幼:我想唱爸爸,因為爸爸也會做。
師:唱媽媽的歌有許多,其實爸爸也很辛苦,所以,老師和你們一起把歌曲里的媽媽換成爸爸。
案例中,教師的提問引發(fā)了幼兒思考,幼兒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教師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了追問,在相互問答中,教師和幼兒一起把歌曲改編成《我的好爸爸》,孩子們自信、自豪的唱著自己改寫的歌曲。這種有效的提問是雙向的,它是師幼間進行“拋接球”的過程。這時,教師的即時把控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還要把握時機,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
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要做一個智慧型的教師,將每個提問都能問得恰到好處,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外國學校附屬理想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