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wù)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yīng)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yīng)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jīng)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教學中,教師應(yīng)力求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參與體驗、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從被動的接受轉(zhuǎn)換為主動參與,在親身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理解、掌握并靈活運用知識。
案例呈現(xiàn)
筆者在執(zhí)教《認識線段》時充分讓學生去動手實踐、動口數(shù)、動口說、動手畫、動腦想,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shù)學知識,并掌握知識的實質(zhì),變枯燥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生動的學習,從而達到樂學、會學的境界。
曲直對比,引入新課 筆者出示一枝鉛筆問:“摸摸看,什么感覺?”學生說:“滑滑的、硬硬的?!比缓笤俪鍪久€,問:“毛線是什么樣的,跟鉛筆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回答:“鉛筆是直的,毛線是彎的。”
拉毛線,初識線段 變“曲”為直。教師說:“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這一段就可以看成線段?!弊寣W生初步感知線段。下一步就是完善認識,引出“端點”。教師說:“咱們來想辦法把兩手之間的一段放在紙上(課件隱去兩只手),原來手捏住的地方在哪兒???能想辦法做個記號嗎?”學生回答:“在原來手捏住的地方畫小豎線。”(課件出示小豎線)教師接著問:“在數(shù)學上兩個短短的小豎線一般叫做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如此,學生就能夠理解什么是線段了。
回顧體驗,再認線段 鞏固上節(jié)課知識,讓學生尋找身邊的線段。學習圖形,課件先出示正方形。教師問:“正方形由幾條線段圍成?”學生上臺指線段并找端點。
折線段,感知長短 小組活動,出示活動要求:①拿出正方形紙隨意折一條線段;②把折出的線段指給同桌看;③同桌比一比,哪條長,哪條短?學生匯報,展示幾種不同的折法。
師:比一比,哪條最長,哪條最短?怎樣折線段最長?
(學生開始畫線段)
師:你是借助什么工具畫線段的?
生1:我用尺子畫的。
生2:我是用一枝筆畫的,把一枝筆按在紙上(學生利用展臺展示)。
師:還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畫線段?
生:橡皮的邊、文具盒的邊……
師:為什么這些工具都可以用來畫線段呢?
生:因為它們的邊都是直的。
師:這些工具中,什么工具最好?
生:尺子。
案例反思
線段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生早已認識了它,而這種認識僅限于生活感知,數(shù)學概念中的線段對于學生來說卻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僅僅為達成知識技能的目標,知道線段是什么,畫一畫線段,那不是難事,不到十分鐘就可以完成,本課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結(jié)合情境感受線段,理解它的意義,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想象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精致的講解永遠無法代替親自的實踐,為了多維目標的達成,充足的學具準備、充分的操作體驗必不可少。摸鉛筆、拉毛線、摸直尺、數(shù)學書、黑板邊、指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一系列的“操作”顯得那樣自然,絲毫沒有做作的痕跡,學生在“操作”中突出線段的直、端點,在“操作”中積累活動經(jīng)驗,在“操作”中感受線段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操作”并不是課堂的最終目的,它只是“學”的起點, 中間干什么,那就是感悟、體驗、思考。每一次的“操作”都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或是感知表象,或是驗證猜想,或在做中發(fā)現(xiàn)……比如:課始的“摸鉛筆”是為了喚起學生“直”的印象,借此與毛線的“彎”形成強烈的對比;手捏毛線兩端拉直,為了再現(xiàn)線段的生活原型;把拉直的毛線放在白紙上是為了抽象出線段的數(shù)學模型;摸生活中物體直的邊,由抽象再次回歸生活,增加線段的原型素材;折線段、比長短,讓學生認識到線段是有長有短,可以度量的,從而擴展學生的思維,為后續(xù)的學習埋下伏筆;摸、拉、折、畫是顯性的“操作”,當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線段的模樣,其實也是一種“操作”,不過已經(jīng)到了表象操作的層面,動手操作是表象操作的基礎(chǔ),而表象操作又是進一步思考的前提。
案例分析
作為數(shù)學術(shù)語的“線段”,有著多種不同的表述:“線段是由無數(shù)個點組成的”“線段是點的運動軌跡”“直線上兩個點和它們之間的部分叫做線段”……無論怎么定義,它都是一種抽象的數(shù)學表述,而這和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是難以調(diào)和的。事實上,即便講完了“認識線段”這節(jié)課,學生還是無法真正理解上面這些作為“定義”的“線段”。
那到底“認識線段”要認識什么呢?讓我們回到兒童立場,在兒童與數(shù)學之間架起橋梁。兒童認識線段,需要將線段的特性表征出來: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有長度、可以測量……當這些特征組合起來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會形成一個正確的表象。這樣,數(shù)學上的抽象的線段,就借助于學生形象的思維被“定格”在頭腦中了。
怎么才能讓孩子認識上面的特征呢?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課例中,筆者嘗試引領(lǐng)學生通過“操作”來達到“學”的目的。
第一,如何認識“直”?教學中采用了對比的方法。用鉛筆的直與毛線的彎進行對比,這是對比一;進而用毛線拉直前的“曲”與拉直后的“直”進行對比,這是對比二;將線段進行位置的變化,通過變式,對比“不同形狀”的線段,豐富學生的表象,這是對比三。教師在“操作”上下足了功夫,這里的“操作”,意在引領(lǐng)學生從生活經(jīng)驗中所獲得的“筆直”,進而理解線段的“直”,當然,這對今后學生理解“曲線”也是有著直接幫助的。
第二,怎么讓學生理解“端點”呢?教學中是這樣引領(lǐng)學生的:“咱們來想辦法把兩手之間的一段放在紙上(課件隱去兩只手),原來手捏住的地方在哪兒呢?”這就迫使學生去想辦法來表示出兩端的位置,而事實上,學生想到的辦法,完全吻合了當初數(shù)學家們所用的方法,這便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表達方式的合理性。聽到過很多關(guān)于“端點”的不同處理方法,大都是以“告訴”為主的,在許多教師看來,這是一種“規(guī)定”!但,即便是規(guī)定也是值得玩味的:當初人們?yōu)槭裁催@么規(guī)定呢?用不同的規(guī)定行嗎?讓兒童來規(guī)定情況會怎樣?這節(jié)課中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在看似“平凡”處引發(fā)出了學生精彩的“創(chuàng)造”?
第三,怎么讓學生理解“可測量”?直接告訴顯然不行,這會讓學生感到“莫名其妙”。教學中通過設(shè)計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去感受。折線段:讓學生在正方形的紙上,隨意折一條線段,然后再比一比,誰的線段長?誰的線段短?這便暗藏了線段是有長短的這一玄機。畫線段:用尺子畫,借助于鉛筆、橡皮、文具盒的邊畫……畫好了,讓學生討論,有沒有端點?畫的直不直?還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畫?你覺得哪種工具最方便?其實,想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線段都是可以畫出來的,只要有邊界,就是可以測量的。連線段:在兩個點、三個點、四個點之間連一連,看看能連成多少條線段?這就更直接了,學生在連線段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感受到“線段總是處于兩點之間”,同時還能獲得很多的附加值:兩點之間線段是最短的;不是有幾個點就可以連成幾條線段的;甚或還能進一步發(fā)現(xiàn)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數(shù)與線段數(shù)之間的規(guī)律等。
“操作”是“學”的前提,“學”是“操作”的結(jié)果。需要強烈的“操作”才能帶來自然而然的思考,學生才能學得自在。學生在“邊操作,邊學習,邊體驗”的行動中會更自由、內(nèi)心會更敞亮、感受會更真切、交流會更深入,在數(shù)學學習這條路上才能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柘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