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楊絳73歲高齡時所寫的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文章回憶了作者一家當年與拉車老王的一段交往經歷,追懷了這位遭遇不幸但個性良善的老王,表達了作者對老王難以釋懷的“愧怍”之情。文中,楊絳與老王彼此以善良體察善良,楊絳先生那高貴、深刻的靈魂,扣動著從知識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讀《老王》,我們品味出了人性的溫暖和社會的希望。
楊絳為何對一位普通至極的人心生愧怍呢?而且如此放不下呢?當初自己很概念性地為學生講解“愧怍”折射出了楊絳女士內心的善良和人道主義精神。但這份善良的內涵有多深呢?難道僅僅是楊絳作為一位“幸運者”對老王這個“不幸者”的簡單的同情嗎?顯然不是,因為這種性質的同情往往是經不起時間的流逝的。如果我們走近楊絳所處的年代,試圖去體會她所經歷的事,應該會對它有相對準確的理解。
楊絳一家與老王的這段交往經歷是有一定時間跨度的,最為重要的是這其間經歷了文革十年。那是個黑白顛倒、混亂不堪的年代,楊絳一家身為知識分子家庭自然不能幸免。楊絳的《丙午丁未年紀事》和《干校六記》中都記錄了文革期間一家人的艱辛與苦難的遭遇。楊絳自己也被剃陰陽頭,打掃廁所,受盡刁難與折磨,其間他們還失去了唯一的女婿。經歷了生離死別的痛苦遭遇的楊絳事后卻沒有大書特書她的苦難與委屈,沒有歇斯底里地發(fā)泄自己的憤怒與悲痛,在《老王》一文中她只是用了寥寥數(shù)語“‘文化大革命’開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條腿走不得路了”而將其一筆帶過,她更愿意用充滿溫情的文筆去追憶那些她所結識的普通而善良的人,像送煤的老田、像拉車的老王……正如楊絳自己所寫到的“烏云蔽天的歲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記憶里不易磨滅的,倒是那一道含蘊著光和熱的金邊?!蹦芎雎钥嚯y,看到苦難年代里人性的光輝的做法本身就是作者善良的有力見證。
楊絳的善良還表現(xiàn)在對老王一如既往地照顧上。文革前,楊絳的家庭條件較為優(yōu)越,她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嫌棄老王的“田螺眼”,而是“常坐” 老王的三輪,照顧他的生意。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照顧并不帶著施舍的意思,因為“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沒有因為身份、學識、家境等因素而拒人以千里之外。這種善良一直延續(xù)到了他們女兒的身上,“我女兒說他是夜盲癥,給他吃了大瓶的魚肝油”。若以此時來看,楊絳確乎是自己所說的“幸運的人”,因為她有美滿的家庭,而老王“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因為她有不錯的工作,穩(wěn)定的收入,而老王“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因為她有舒適的家,而老王只是在“ 幾間塌敗的小屋”勉強過活;因為她有健全的身體,而老王“不僅老,他只有一只眼”。這種懸殊下,楊絳對老王的關心在很多人看來是出于對弱者的愛與同情,而且任何有良知的人都理應如此。包括楊絳本人也并沒有因為曾做過這些而從中獲得解脫,她仍然覺得還很不夠。正是她的這種態(tài)度,讓我們領略到了一位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濟世情懷。
然而文革開始后,楊絳的命運就急轉直下了。她的政治地位跌入底谷,生活境況也變得窘迫,連老王都不禁要為她的境況而擔憂“你還有錢嗎?”但楊絳仍體諒著老王生活的不易,堅持付了他的車錢,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困窘而忽略對同樣困窘者的關心。在那樣很瘋魔的年代,能理智地保持和堅守做人的尊嚴與良知,還依然能把他人的不幸放在心上的,就不是理所當然能做到的了,所以這又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了楊絳的高尚的人格。而回過頭去看,楊絳在多年之后,仍對老王送默存去醫(yī)院一事歷歷在目,可以想象得出當時楊絳是多么地感激老王。在經受了并且繼續(xù)在經受著諸多打擊的楊絳沒有因此而憤世厭世,仍用她敏感而善良的心體察著人間的真情,同時用自己的善良加以回報。從干校回來,楊絳得知載客三輪被取締了,不忘去詢問他靠平板三輪能否維持生活,從“開始幾個月他還能扶病到我家來,以后只好托好同院的老李來代他傳話了”看出作者一家一直保持與老王的交往。惡的年代里的脈脈溫情顯得尤為珍貴。 在文中楊絳著重回憶了老王臨終前送香油雞蛋的情景。當看到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 面色死灰”“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模樣時,楊絳“害怕得糊涂了”,這不是楊絳為自己遲鈍反應找的借口,她確實是吃驚的,而吃驚的背后應該理解為對老王病狀的無限心痛與擔憂。雖然楊絳當時的待客是有些僵硬與滯笨的,但她的那份感激之情是顯而易見的?!懊θソ印薄ⅰ皬娦Α?、“趕忙解釋”都表現(xiàn)出楊絳的善良本性,即便是包雞蛋的方格子破布也是將其“疊好還他”,這個細節(jié)流露出對老王的不僅是感激更是一份尊重。目送老王下樓,“等到聽不見腳步聲”,楊絳隨即就“感到抱歉”了,當時是覺得自己沒有把老王招待好,連口水都沒請他喝,日后“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 漸漸地楊絳明白了“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老王的不幸是毋庸置疑的,他艱難的生活,最后又寂寞的死去。但如何理解楊絳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幸運的人”呢?
幸運本身就是個相對的概念。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文革前的楊絳無論是家庭還是工作乃至社會地位都要遠遠勝過拉車度日的老王。但文革對楊絳一家的摧殘與迫害確實是深重的。身為一位知識分子,她的幸與不幸是不能夠僅僅以生活水準來衡量的,更何況楊絳的當時生活也確實到了困難的地步。楊絳更大的不幸在于名譽遭詆毀,自由受剝奪,人格被踐踏……這些精神上的打擊遠勝過物質生活的困窘。這段灰暗的經歷在敏感而善良的楊絳內心必然會留下?lián)]之不去的陰影與無法平復的傷痕,即便撥亂反正后。所以,當我們細數(shù)楊絳的傷痕時,我們是無法將她的一生與“幸運”劃上等號的??墒菞罱{面對老王卻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課文前面的提示寫到:“在我們周圍,有一些像老王這樣生活艱難的人。他們不被重視,卻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你體悟到這些人的善良了嗎?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讀一讀這篇課文吧,也許你會有不少感觸?!痹跅罱{看來,老王這樣一位善良而努力的人,卻始終艱難的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受輕視,被疏遠,最后又螻蟻般地死去,絕對是一個社會的恥辱。記憶中站立著“直僵僵”的老王,不幸往事背后折射出的是整個底層人民生活的不幸。和老王無法更改的不幸相比,楊絳認為自己很幸運了。同樣是人,卻“他蹬,我坐”;老王永遠一貧如洗,而“我”卻可以失而復得。楊絳沒有從出身、教育、能力、機遇等角度來讓自己求得心安,而是對人性、平等、命運等命題的進行追問,追問之下面對這些隨風而逝的孤獨的沉默的靈魂,她產生的是深深地愧怍之情。
楊絳的愧怍并不是停留在是否用錢侮辱了老王的一片情意的淺層次上,而是一種知識分子高貴的反思,是作者對人性中善良的肯定與呼喚,也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反思,對整個時代的反思,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因此,楊絳的善良更表現(xiàn)在勇于扣問自我,充滿著平等與博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