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課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為整個課堂的和諧發(fā)展做好鋪墊,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 小學品德與社會 情境教學 品德教學
小學生涉世未深,對于社會上的很多現(xiàn)象,理解得還不是很透徹,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我們要善于在教學中采取具有新鮮感的教學手法,多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能夠做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再回歸到生活,能夠讓學生正確地運用教學知識,就此實現(xiàn)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人,課堂教學中的一切都由教師一個人來進行,課堂教學完全是教師一個人自導自演,尤其是有些老師認為小學生年齡小、讓學生過多地參與課堂教學不僅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相反還會對課堂教學造成干擾,而將學生排斥在教學之外,學生只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是課堂教學的聽眾。學生的個性受到壓制,學習的積極性受到遏制,使得原本活潑好動的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規(guī)規(guī)矩矩,只是靜靜地坐在那里,配合著教師的教學。現(xiàn)代建構主義理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真正的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提倡要將課堂教學的主動權與學習的主體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充分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抑制學生渴望求知的積極性,要為學生的自主獨立學習提供平臺、創(chuàng)造機會,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原本教師的獨角戲變成學生教師共同表演的大舞臺,使一言堂變成群言堂,真正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這既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利于學生品德的形成與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的時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使學生在充分的交流與討論中達成共識,從而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主動構建者,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培養(yǎng)真實情感
對于小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的教育群體,和社會接觸的還不是很多,所以社會上的很多現(xiàn)象孩子無法用正確的道德觀去評判,這也是我們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際目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平鋪直敘的教學形式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學生對知識的領悟無法深入。對此,我們可以采取更為直觀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多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模式,讓學生能夠走到教學活動中來,切身去感悟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現(xiàn)象。讓學生“動”起來,也是增強學生對知識記憶程度的良方,學生能夠對知識記憶得更加深刻,在生活中再遇到類似情景時能夠馬上想起課上的教學內容,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例如,我們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看圖,聽教師講,學生便不能深入地感受到殘疾人的不易。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產生真實的情感,我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由地扮演殘疾人,切身體會殘疾人的生活。有的孩子蒙起眼睛扮成了盲人,有的孩子背起一只手,成了“小斷臂”……一節(jié)課下來后,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高,學生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不再嘲笑殘疾人,也使得我們實現(xiàn)了教育的意義。此種教育形式要比單純的講授直接得多,效果也要好很多。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
由于每一節(jié)教學內容都各具特點,老師們在制作新知講授的課件時,要依據(jù)教材特點、知識點構成、教學設備所提供的條件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進行創(chuàng)設;本人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嘗試著創(chuàng)設視頻情境、時事情境、動漫情境、圖文情境、問題情境、感悟情境、音畫情境、典故情境、相聲情境、論辯情境、寓言情境、成語情境、等不同的形式,不斷的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1.創(chuàng)設視頻情境。很多小學生都喜愛影視劇,無論是紀錄歷史的,還是反映現(xiàn)實的,只要是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都應精心挑選并珍藏,以便創(chuàng)設教學過程中的視頻情境。如,《感恩老師演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前前后后》、《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改革開放二十年居民生活得比較》《秦長城的修建》、《我們的母親河,長江》等可用來創(chuàng)設《社區(qū),我的大“家”》、《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我們都是龍的傳人》的影像情境。
2.創(chuàng)設時事情境。時事報導因為是剛剛發(fā)生的事情,所以能給學生以熟悉感,滿足學生的參與感;往往引起學生的極大的特別關注。
教師在教學中若能常把時事報導恰當?shù)倪x為教學的情境教學之中,就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特別的好學、樂學情境,大大增強教學效果。如,2012年“神州”九號發(fā)射成功,第二天的品德與社會課我就把這些影響材料制成多媒體課件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創(chuàng)設出新聞情境:“神州”九號發(fā)射成功增加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得我們的航天事業(yè)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現(xiàn)在請同學們深入的分析這樣幾個討論題好嗎?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升,我適時拋出探究的問題:第一,從人類對宇宙的發(fā)展進程上看說明了什么?我們應該為社會做出哪些積極的東西呢?第二,對航天員來說:面對“英雄”的稱號應該怎樣認識?當代的小學生的崇高使命又是什么?通過這兩個問題,把新聞情境又深化為疑問情境和懸念情境。
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們的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不能局限于理論的學習,要開展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達到知行統(tǒng)一,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促進道德行為準則的內化,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以此來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如開展“愛護公共設施”“尋找校園中的不文明現(xiàn)象”等等,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具體的行為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實踐中提升認識,同時可以激勵學生以更大的學習熱情參與到今后的學習與活動中來,從而使學生愛上品德與社會課,將德育教育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使學生素養(yǎng)與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與提高。
小學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的良性干預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教學情境的設定,對教學結果的產生也是毋庸置疑的。立足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情境,是當前教育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桂梅.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J]. 學周刊. 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