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借新教育開放周活動的機會,我想就新教育“每月一事”的開展拋出三個基本問題,與各位一起來好好思考、梳理一下。這三個問題,也是與本次海門開放周主題息息相關(guān)的重要問題。
第一個問題 —— 我們在哪里?
如果用一句哲學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在這里。我在這里,我們所有在座的人在這里。什么是“在這里”?簡單地解讀,“在這里”就是生命在場,就是與之相關(guān)的每一名教師與學生乃至家長的生命在場。
我們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從哪里出發(fā)?我希望從“在這里”出發(fā),從我們每一所學校所在的那個地方出發(fā)。山東諸城就從諸城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出發(fā)。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這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我、我們、你、你們。“在這里”首先是教師的生命在場,學生的生命在場,還有教育的在場,新教育的在場。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從2009年正式全面推進算起,到今天,已經(jīng)整整走了7年。在這7年中,新教育“每月一事”涌現(xiàn)出了許多非常成功的案例。海門開放周的這兩天,無論是海門的團隊,還是來自全國其他各地區(qū)的校長和教師們,你們呈現(xiàn)的,就是“在這里”!
知道所處的位置,才知道要從哪里出發(fā)。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在場是什么?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探索,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基本定位逐步清晰。12個月,12個主題,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是“自我發(fā)展”板塊,包括五個主題;其次是社會交往板塊,包括四個主題;第三是文化學習板塊,包括三個主題。
這12個主題確定的依據(jù)是什么?探討這個問題還要從2007年我在蘇州大學讀博士的那段時光談起。那時,朱永新老師經(jīng)常召集我們十幾個博士生,一起討論新教育“每月一事”的主題。無論白天還是夜晚,我們利用點點滴滴的寶貴時間,討論哪些習慣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具有根源性、基礎(chǔ)性的習慣。我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對每個主題都不斷地追問——這些是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乃至人的一生發(fā)展過程中至關(guān)重要的習慣和最為核心的素養(yǎng)嗎?在這樣的追問和探索中,我們最終確定了這12個
主題。
我們把這12個主題分為三大板塊是基于什么理由?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是什么?每一個主題的位置如何確定?我們把12個主題分成三大板塊,是受到教育部前期發(fā)布的中國中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征求意見中分類的啟發(fā)。核心素養(yǎng)的分類和新教育“每月一事”主題相類似。其實,習慣養(yǎng)成的主題恰恰就是核心素養(yǎng)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從兒童成長的三個基本角度來分類:第一是自我發(fā)展的角度,第二是社會交往的角度,第三是文化學習的角度。
“在這里”,是我們出發(fā)的地方。當我們在這里來討論“核心素養(yǎng)”的時候,發(fā)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正是新教育已經(jīng)踐行多年的“每月一事”;當我們在這里來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話語和詞匯,如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與新教育“每月一事”的主題不謀而合。于是,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推行新教育“每月一事”,就可以自然而然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進課堂、進腦袋的問題了。新教育“每月一事”的推行完全可以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
途徑。
“在這里”,如果從唯物史觀來解釋,應(yīng)是一個時代的話語,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話語。這意味著我們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地厘清并調(diào)整自己的定位。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在這里”是中國的發(fā)展,也是中國教育的發(fā)展。時代在進步,十年前的“在這里”,今天的“在這里”,十年后的“在這里”,都將有所不同,如“中國夢”,十八屆三中全會、五中全會精神中的“五大發(fā)展理念”“教育領(lǐng)域綜合改革”等等,都是今天的“在這里”。新教育“每月一事”須跟上時代的步伐,緊隨中國和中國教育發(fā)展的腳步。
新教育實驗探索的道路,和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因為新教育扛起素質(zhì)教育的大旗,就是希望解決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中國面臨著諸多的社會問題,比如環(huán)境、誠信等問題。這背后雖然有著極為復(fù)雜的原因,但是,價值觀教育的缺失,或者說不作為、不見成效,教育自身該不該作深刻的反思與檢討?各位新教育同仁,如果我們僅僅為了分數(shù)而教,不為完整的人而教,那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我們教育出來的一代孩子只是考試的機器,沒有國家認同、誠信缺失、體質(zhì)低下、實踐能力全面弱化,我們這個民族還有未來嗎?未來的“中國夢”由誰是實現(xiàn)?
可以說,這么多年,新教育“每月一事”觸及的每一個主題,都在積極地回應(yīng)上面的問題,新教育人正在主動作為,為中國教育改革探路。這就是“在這里”。“在這里”,包含了很多值得去梳理的東西。新教育“每月一事”在這里,也同樣值得我們?nèi)ズ煤檬崂矸此肌?/p>
在昨天的生命敘事中,海門及來自全國各新教育實驗區(qū)的代表都進行了較為豐富的探索和思考,但是,思考的深度與開拓視野的廣度還不夠。這次開放周活動的目的就是為年會進行主題研討的,特別是海門提供的活動現(xiàn)場,就是為大家一起來思考與研討提供開放的平臺,這是年會做準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諸城的新教育同仁,能夠在海門的基礎(chǔ)上,在“在這里”這個問題上,做更系統(tǒng)的梳理,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拿出更高質(zhì)量的現(xiàn)場展示。
第二個問題 —— 我們要到哪里去?
我們到哪里去?那里是什么地方?2006年,在清華大學禮堂,新教育實驗倡導(dǎo)人朱永新先生已經(jīng)給全體新教育人高高掛起了一盞明燈,那就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去那個幸福完整的地方。再進一步追問:我們是在奔向那個地方嗎?我們的展示活動、我們的生命敘事,是奔向幸福完整的那個地方的嗎?再來追問新教育“每月一事”是要到哪里去?“每月一事”,只是為了習慣養(yǎng)成嗎?新教育有一句基本理念,就是“交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這是“幸福完整”的下位理念,上位的核心價值追求是“幸福完整”。在新教育實驗的五大基本理念中,對應(yīng)“每月一事”的就是“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當我們把下位和上位的理念擺在這里討論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其次,一定要再往上看,朝向“幸福完整”,也就是說,我們做“每月一事”的時候,必須抬抬頭,再抬抬頭,才可以找到更加正確的方向。當我們從這里出發(fā)的時候,如果不抬頭,往往會走錯方向;如果只是平視或者頭抬得不夠高,往往會走不太遠。反思這兩天的展示活動與生命敘事等,我們有沒有非常明確“要到那里去”呢?我們是不是朝向了“幸福完整”呢?我以為,這次研討必須要帶給山東諸城新教育同仁清晰的方向,當然還有在座的來自全國其他各實驗區(qū)的校長和老師們,那么,我們的研討就不僅僅是為了年會。每一個實驗區(qū)如果要想腳踏實地去做“每月一事”,我們就要分析“在這里”的現(xiàn)狀,要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只有當校長、老師們都清楚了,學生、家長也清楚的時候,那我們?nèi)プ觥懊吭乱皇隆?,我們就有了清晰的方向?/p>
第三個問題 —— 我們?nèi)绾稳ツ睦铮?/p>
或者說我們?nèi)绾蔚诌_那里?這兩天的討論,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首先是“融合”。這是昨天的沙龍現(xiàn)場生成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我非常同意。當我們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如何朝向幸福完整?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新教育實驗有“十大行動”,也就是說十條道路。實際上,還不止十條道路,比如“教師發(fā)展”“文化立?!钡?。這些道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交織、相互依賴,從理念、精神、行動等多個方面,從環(huán)境、媒介、人等多個維度共同編織出通向幸福完整的光明之路。也就是說,新教育的“十大行動”和新教育“每月一事”的主題是相互聯(lián)系著的。所以,我們做“每月一事”,不是為“每月一事”單獨造一條高速公路,而是首先要用“融合”的方式,讓“每月一事”與其他九大行動產(chǎn)生深刻的聯(lián)系,發(fā)揮整合的強大效應(yīng)。
比如,“書香校園”“共寫隨筆”中的“晨誦午讀暮省”,閱讀與自省本身就是“每月一事”的兩大主題,其他主題也需要通過晨誦午讀暮省來認知與省悟?!白吭娇诓拧迸c“每月一事”的“演講”主題也一致,“每月一事”和“完美教室”,看起來是兩件事,但交織、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明年新教育年會的主題是“家校合作共育”,這與“每月一事”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兒童的大部分生活習慣,其實在家已經(jīng)基本養(yǎng)成,學校里倡導(dǎo)的許多習慣,一定需要與家庭合作共育。當然,“每月一事”還要和兒童生活相融合,和核心價值觀教育相融合,和核心素養(yǎng)要求相融合。不過“每月一事”首先需要與新教育的各大行動之間深度融合,只有這樣,做出來的“每月一事”,才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
昨天孫云曉在這里認真聆聽了生命敘事、沙龍研討等活動中校長和教師們的發(fā)言,他對新教育有了更新的認識。他發(fā)現(xiàn),新教育的“每月一事”不同于平時提倡的習慣養(yǎng)成。平時學校里開展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主要是規(guī)訓(xùn),進行反復(fù)的行為訓(xùn)練,這是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chǔ)下的習慣培養(yǎng)路徑。新教育不是簡單地理解為習慣養(yǎng)成,新教育是通過“每月一事”來培育習慣,每個月都有主題,每一個主題不是僅指向一種行為習慣,而是指向一個完整的人,指向完整人格的培養(yǎng)。所以,我們不是圍繞主題進行簡單重復(fù)的行為訓(xùn)練,而是要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新教育“每月一事”不僅要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好習慣,還要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完整的素養(yǎng)和人格等。昨天海門教師的“每月一事”生命敘事,都在努力地指向一個完整的人,這正是“每月一事”的路徑朝向。
其次是主體。誰是主體?班主任、教導(dǎo)主任、校長、還是學生?當我們?nèi)ヅ袛嗟臅r候,我們要清晰地知道“每月一事”教育活動中參與的人有哪些。如果不清晰思考,很容易誤解成“每月一事”是班主任的事情。其實,新教育“每月一事”在實施中一定是整個班級的所有任課教師、所有學生、所有家長共同深度卷入的過程。校長、教師、學生、家長都是主體,只是卷入的方式與程度不同。當然,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甚至還與社會環(huán)境密切聯(lián)系著,教育帶著文化傳承的使命,應(yīng)主動與社會建立密切的溝通關(guān)系,讓社會的大小環(huán)境更有利于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與人格
成長。
其三是課程?!懊吭乱皇隆弊罱K要形成課程,形成不了課程,它就可能流于活動,盡管活動也是課程,但還無法體系化、固定化。課程的結(jié)構(gòu)直接決定了學生素質(zhì)的結(jié)構(gòu),課程的形態(tài)決定了學生生存的質(zhì)態(tài),課程在學校的存在方式?jīng)Q定了學生和教師生命的基本狀態(tài)。我認為,“每月一事”的每一個主題就是一門課程,是一門關(guān)于習慣養(yǎng)成、完整人格的綜合性課程。同時,新教育“每月一事”,要與學科整合,既是主題性綜合課程,又與學科課程有機結(jié)合,并且是處于動態(tài)生成的課程,不斷被創(chuàng)造、豐富和完善的課程。所以,在“每月一事”實施過程中,需要一種停一停的生命姿態(tài)。我們在路上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是快還是慢,什么來決定?主體來決定,課程來決定,更重要的是朝向來決定。你做的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走的是新教育的大道,必須朝向幸福完整。
最后是反省。新教育實驗從一開始的“六大行動”到現(xiàn)在的“十大行動”,有的是理念、行動的方向,還沒有現(xiàn)成的課程。它需要我們在探索中不斷反省,在反省中不斷創(chuàng)造的。因此,在推行“每月一事”的道路上需要不斷進行反省,且行且思。這三天的開放周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教育團隊共同在參與活動的過程,聆聽、觀察、交流、研討等,這就是在反省。新教育就需要這樣一種品質(zhì)?!懊吭乱皇隆蓖瑯有枰@種品質(zhì),不斷地完善、修正,再往前走。只有通過這種反省,我們才有可能梳理得更加清晰,方向把握更準確,路徑設(shè)計才能更精準。新教育“每月一事”研究的道路才能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這是我在開放周期間形成的一些思考,不一定很成熟,與大家分享的目的就是希望帶著這些思考再出發(fā)。我堅信,有全國新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新教育實驗的每一條道路都會,讓更多的教
師和學生走向幸福完整的教育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