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江蘇 無錫 214028)
[關 鍵 詞] 課堂教學;古詩詞;前赤壁賦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30-0075-01
古今中外,縱觀詩歌論壇,沒有哪一個詩人能像蘇軾一般灑脫,極富有人情味。他不僅活在士大夫文人階層,也活在平民百姓中。
蘇軾幼年承受家教,深受父親蘇洵的熏陶,其母也具有極高的文學才能,曾經(jīng)“親授以書”。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蘇轍同榜進士,一舉成名。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期間,蘇軾看到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時時“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王安石罷相后,奸佞當?shù)溃瑥奶K軾的詩文中深文周納,羅織罪狀,彈劾蘇軾,釀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經(jīng)過幾個月的折磨后,蘇軾僥幸被釋,貶謫黃州。
“烏臺詩案”和貶謫黃州,于蘇軾來講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由于他具有儒家“積極入世”的正統(tǒng)思想,所以他并沒有就此消沉。而《前赤壁賦》就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的一篇名作。蘇軾的心情變化不僅在本文中有所體現(xiàn),被貶謫到黃州后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恫匪阕印穼懹谔K軾初貶至黃州的時候,道出了他經(jīng)歷“烏臺詩案”這一人生重大打擊后凄涼孤獨而又驚魂不定的切膚之痛。《定風波》也寫于貶謫黃州痛定思痛后,人生的風雨于蘇軾而講已能泰然自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何等曠達與灑脫!蘇軾就是蘇軾,也有低落,也曾徘徊,但從不會就此消沉與墮落。蘇軾的人生是大寫的人生!
《前赤壁賦》計劃用兩課時完成授課。第一課時的教學要點為學習第一、二段,著重體會景與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讀懂文章,首先第一步就是正字正音,疏通文義。讓學生找出寫景的詞句,同桌討論,依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描述畫面??梢宰リP鍵詞,也可以列個簡單的概要,通過合理想象再現(xiàn)蘇軾當時當?shù)禺斁?。同桌間推薦一名學生描述。教師點撥總結:小結第一段:迷人的“月夜江色圖”,景物特征:澄澈、幽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由此過渡到欣賞第二段。作者寫了縱歌飲酒之樂后,接著寫什么?簫聲如何?請用四字概括,并分別描述。學生討論,教師啟發(fā):哀怨、企慕、啜泣、傾訴。蘇軾雖然迭受打擊,身陷困境,卻能寄情山水,有獨得之樂。一曲騷體詩歌增添情趣。詩中的“桂棹”“蘭槳”“美人”,使人想到屈原的詩作和遭遇,暗含著難以擺脫世俗煩惱的微妙心情。而洞簫悲聲則在明示情感的陡轉(zhuǎn)急下,正所謂“樂極生悲”。歡樂的歌曲、悲愁的簫聲。問題來了,從內(nèi)容看,“主樂客悲”是顯而易見的,文中是怎樣來協(xié)調(diào)這一矛盾的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述清晰。教師點撥:“主客問答”是賦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腿说某羁嗥鋵嵕褪菛|坡的愁苦,主客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東坡自問自答的過程。這一番自問自答后,東坡的心境由樂轉(zhuǎn)悲了。作為一件精妙的文學藝術的珍品,《赤壁賦》千古傳誦。閱讀這篇文章會有相當?shù)碾y度,要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通過誦讀領略旨意,品味情趣,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讀出文章的氣韻。
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為學習三、四、五段,通過把握全文的感情脈絡,了解作者豁達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說理融為一爐的藝術手法。教師啟發(fā)提問:身臨赤壁,客為什么感到悲觀,分析:可在書上批注。如:“與英雄相比”“與天地相比”“找不到辦法”。三層悲因也就明了了??偷拇饛?,體現(xiàn)出一種怎樣的思想情感?歸納:客的回答,其實是一種消極、人生虛無的價值觀。把人類社會從宇宙自然中分離出來,把個體的人從社會整體分離出來,消極厭世,缺乏主觀能動性,得過且過,再無人生追求與夢想,在日復一日的委頓中消磨自己的意志。封建文人士大夫遇到挫折,往往會有這種苦悶迷惘。客的回答,實際上是蘇軾被貶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這樣的低迷與徘徊情緒,作為個人經(jīng)驗的抽象概括,蘇軾卻是一點也沒有枯燥乏味的說教意味,而是情景結合,虛實相生,由古及今,侃侃而談,如詩如畫,如幻如真,引領著讀者一起思索。蘇軾也曾悲觀,客的心聲吐露也是蘇軾的心聲吐露??少F的是,蘇軾絕不僅僅止步于悲觀厭世論,文中“主”的回答是全篇的點睛之筆、主旨所在,也是戰(zhàn)勝自我的精神升華,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末段意味深長,“喜”,既照應了開頭的“快樂”,又表明既不寂寞也無苦惱的一種喜悅。實際上,還是一種抗議。赤壁之游實為一種人生軌跡的縮影,一種心境歷程的寫照。由“樂”而“悲”,由“悲”而“喜”,是一種揚棄,棄掉的是吞噬生命的悲情?!皹贰鷺贰?,與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相吻合。作者“體物言志”,是精神的突圍,是經(jīng)歷了磨難的徹悟,是寶貴的人生總結和財富。蘇軾在告誡自己,也在告訴人們,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怨天尤人;因勢利導,善待人生,有所追求,才能到達人生的更高境界。
針對學生實際狀況,要靈活使用教學方法,教學中應以誦讀為訓練的主要目標。蘇軾散文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強化了文學描寫的手段。文賦的開頭兩段寫得生動傳神,可作為誦讀的重點,作“讀出語氣”的訓練。
第3自然段難度加大。教師可提問:“身臨赤壁,客為什么感到悲觀?”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再作分析。可在書上批注。如:“與英雄相比”“與天地相比”“找不到辦法”。三層悲因也就明了了。第4自然段難度更大。對于變與不變、相對與絕對的哲理,學生缺少相應的理論知識與豐富的人生閱歷,難以明白。教師可通俗化地解說。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卻不必作為教學的重點。第5自然段可在共同誦讀中結束。注意抓住“喜”,與首段的“樂”照應。
正所謂“教無定法”,作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前赤壁賦》更是如此,筆者在此僅是拋磚引玉,以期在不斷研究教學方法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