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
[摘 要] 話語失效的情況在過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期間經常發(fā)生,從而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而沿海地區(qū)文化話語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能夠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帶去更多新鮮的元素,從而推動話語的創(chuàng)新工作。具體討論了這方面的問題。
[關 鍵 詞] 沿海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30-0092-02
話語系統(tǒng)不但可以映射出社會的現狀,而且還會創(chuàng)建出社會關系。每種話語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并能夠創(chuàng)建出非常重要的實體,更為重要的是,還會利用自身的方式為人們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其實是教育傳播者和接受傳播者之間用來交往的主要方式。而且也是傳輸教育內容的重要工具。同時,還為創(chuàng)建相關的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本文主要是從沿海地區(qū)的文化為出發(fā)點,具體討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創(chuàng)新工作。
一、沿海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沿海地區(q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話語的形式上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沿海地區(q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話語有很多的表達方式,比如,物質和非物質文化、歷史與現實方面的文化等,采用不一樣的話語類型能夠體現出不一樣的表達效果。(2)沿海地區(qū)話語具有建構性,也就是在描繪事物的前提下,采用獨具匠心的話語創(chuàng)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會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而這些沿海地區(qū)的文化如果能夠和現實生活巧妙融合到一起,那么就可以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更多的歷史與現實因素,從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內涵。
過去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讓話語產生了失效的情況。而且課堂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相脫離,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所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做好迎接來自現實話語的挑戰(zhàn),話語沖擊作為一種特殊的形式,主要想體現的是強弱兩種話語所構成的張力關系。和現實話語進行比較的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還屬于弱勢話語。其話語主要的作用在于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從而為將來盡快適應社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這就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具有非常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性。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具有包括生活、網絡在內的諸多類話語,它們當中所體現出來的拜金、個人主義等觀點正在一點點地滲入高校思想政治話語當中。另外,這類話語更加容易得到大學生的青睞,因此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出現了失語的情況。
盡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臨著挑戰(zhàn),但是沿海地區(qū)文化話語所具有的特殊性,又讓高校思想政治話語找到了發(fā)展的機會。從理論的角度來說,無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沿海地區(qū)文化話語,都具有相同的理論性,即同在一般性話語理論的范圍,因此可以說,兩者具有很多的共同性。此外,兩者的話語能夠在同一環(huán)境下進行交流,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沿海地區(qū)文化話語的內涵非常廣泛,這種特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闊話語理論視野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所以,在沿海地區(qū)文化話語的熏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獲得更多的話語資源,從而為實現話語實踐打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屬于實踐性話語,而主要的實踐內容就是創(chuàng)建溝通的渠道。其活動范圍主要鎖定在大學生身上。其實在學生的身邊,具有大量的沿海地區(qū)文化和現實生活資源,它們不但有很強的親和力,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而有針對性地把沿海地區(qū)文化話語和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結合在一起,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認可感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同時,還能夠把沿海地區(qū)的文化和我國倡導的價值觀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引領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念。另外,還可以利用周圍一些沿海地區(qū)的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這樣就能夠很好地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沿海地區(qū)文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帶來了很多的創(chuàng)新性。在高校課堂中,注重本地區(qū)的文化,爭取讓思想政治在理論教學內容中能夠加入沿海地區(qū)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實例,并巧妙地將其結合進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從而構成“雙通雙融”的教學系統(tǒng),這樣在學校質量上就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而具體的成果主要包括:以沿海地區(qū)為中心,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進行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工作。
二、以文化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話語
在話語中,文本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的一些語言學專家就曾經表示過話語文本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且還想創(chuàng)建有關話語文本的理論體系,以此打造一個有關話語研究的新平臺。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發(fā)展期間,在內部同樣構成了文本、實踐這兩種話語,從宏觀的角度來說的話,其文化話語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教材體系與理論體系兩大話語。因為沿海地區(qū)文化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加入文本話語,能夠讓區(qū)域文化話語進入其他話語領域,從而推動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質量。
在我國很多沿海地區(qū),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誕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人才,而利用這一地區(qū)文化,給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帶來了非常多的資源。沿海地區(qū)豐富的文化,能夠為教材提供更多的話語,而且經過對內容的充分挖掘,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對于民族的情感。而我國的主要社會價值觀念、科學發(fā)展觀以及不是很好理解的“政治話語”,也能夠在沿海地區(qū)找到例證,例如,在我國近代史當中,一些著名的海戰(zhàn),就是在沿海城市打響的。而這些內容,都能夠對促進兩者的本土化帶來非常大的幫助作用,而且還能夠加強這些話語的可接受度。
三、以文化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話語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且也必須要經過實踐,才能夠體現出它的價值。網絡、生活等話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話語實踐內容。
操作性以及實踐性是地方文化資源的主要特點。沿海地區(qū)在挖掘地區(qū)文化的時候,可以將當地的一些著名文化納入對大學生的教育當中,將其當作提高學生價值觀與道德水準的有效資源,從而為道德話語的創(chuàng)新融入一些現實元素。其實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去拜訪一些道德、勞動模范,并讓學生充分了解他們的事跡,這樣就會讓學生親自體會到道德的力量,以此讓他們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開展實踐話語活動,要和大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沿海地區(qū)文化話語自身所具備的親和力,讓其有了能夠和網絡話語相融合的條件,還可以成功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當中,從而為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開設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沿海地區(qū)的文化能夠迅速與大學文化相結合,并深入學生的平時生活當中,比如學??梢越M織一些文化講座、建立文化討論小組,并定期進行文化調查等活動。采用這些有效的措施,能夠很好地完成與“校園話語、生活話語”相關的實踐活動。
四、以地區(qū)文化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大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一方,因此理應有屬于自身的話語系統(tǒng),不過,這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具有很大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大學生話語體系有很強的價值觀以及目的性,很難和現在所倡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統(tǒng)一,而且就連有效的交流都很難實現。
沿海地區(qū)文化具有很濃厚的生活化味道,能夠有效地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宏觀性的話語進行改進,從而可以讓話語更加具有生活氣息,這樣就能夠拉進和學生的距離,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加深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如此一來,就為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形式創(chuàng)造了新的條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對形式還是內容上進行更新,一定要在擴展話語渠道的基礎上,堅決執(zhí)行方向性理念。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沿海地區(qū)文化如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進行完美的結合,并共同發(fā)展,則成為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主要話題。
總之,通過以上內容我們能夠了解到,沿海地區(qū)文化話語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能夠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帶去更多新鮮的元素,從而有效地解決了話語失效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造成的麻煩。而且沿海地區(qū)文化若想更好地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融為一體,就要以文化為切入點,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話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話語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進行創(chuàng)新。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關工作者要積極努力,認真探索,爭取制定出更為有效的方案,從而讓我國沿海地區(q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chuàng)新工作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李婷.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chuàng)新[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1):91-95.
[2]鄭南,王春雷,于欽明.校園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4(A11):463.
[3]林迎熹.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4.
[4]趙世環(huán).地方文化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11):57-58.
作者簡介:曾賽章(1968—),男,漢族,廣西靈山人,大學本科,欽州學院講師,從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