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事職業(yè)技術學院輪機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摘 要] 在陳述了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歷程和現(xiàn)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內容、模式及特點基礎上,運用比較法,對比國外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模式及其特征,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提供借鑒。
[關 鍵 詞]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發(fā)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30-0024-01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guī)模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到2015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shù)總規(guī)模達到3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0%,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如何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已經(jīng)成為很多學者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比較中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分析各自的發(fā)展歷程和特點。
二、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發(fā)展歷程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1949~1957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模式主要是仿照前蘇聯(lián)。
1958~1977年,由全面注重“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專門人才培養(yǎng),到20世紀60年代初的大調整,使高等教育教學的質量得到提高。
(二)1978年以后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伴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快速發(fā)展階段。1985年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8年8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的作用由管制變成了服務,在評價標準方面,也由重科研、重學歷逐漸轉變?yōu)橹啬芰Α⒅貙嵱?。評價手段也正趨向全面,提高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三、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現(xiàn)狀分析
(一)我國現(xiàn)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特點
1.政府主導,機構補充。教高〔1998〕2號《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價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政府主管機關主導加社會機構參評的模式。
2.緊跟世界潮流。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全面展開,進程幾乎與世界潮流同步。
3.重點突出,形式多樣。2003年,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機構和學校多方共同參與,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全覆蓋、協(xié)同保障的局面。
4.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手段——辦學評估。通過教學工作評估,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中心工作。評估工作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導向與推動作用。
(二)我國現(xiàn)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指標體系設計的完善性有待進一步提高。用相同的評價指標體系評估不同類型學校,針對性不強,無法較好地體現(xiàn)不同高校之間的差異性。評價指標重硬輕軟,對基礎建設、實驗室建設等硬性指標或顯性指標高度重視,對難以衡量的軟指標重視不足。
2.信息來源比較單一。評估資料和數(shù)據(jù)資源主要由參評學校提供,無法客觀、準確和全面地評價參評學校的辦學水平,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此類評估模式與結論公信力的下降,評估的積極作用將難以發(fā)揮。
3.隱形成本過高。過度重視評估結果,對高校教學評估的目的及功能缺乏正確認識,往往會導致形式主義和造假行為。如在評估期間,將評估作為一項“運動”來實施?!斑\動”準備過度,建設過度,加班過度,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師生的正常學習生活。
4.評估內容較為單一。教學評估到底要評估什么,是個有爭議的議題。在教育質量評價標準方面,側重于學術標準,學術成就成為高校提高辦學質量的主要標準。評估面相對較窄,主觀性較強,無法動態(tài)地評價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造成了評價結果利用率低,最終使得評價只流于形式,甚至成了一種負擔。
四、國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模式
國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發(fā)展也經(jīng)歷了若干過程。從最初的測量運動到第四代的共同構建,形成了政府主導、政府與民間機構多元參與和以民間機構主導的三種主要模式。
(一)政府主導模式
政府主導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模式,在西方國家主要以法國、荷蘭和瑞典等國為代表。這種模式的特征是:政府監(jiān)控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質量評估過程中,評審專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多元保障模式
多元保障模式以英國的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為例,其具有明顯的多元化特征。英國高校普遍具有自治理念,教育質量由大學自身進行控制,質量審核由“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HEQC)”外部檢查,由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EFCE)對各高校教學質量進行外部評估,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QAA)全面負責高等教育質量的保障事宜。
(三)民間主導模式
美國的高等教育是由各級地方和州政府負責,聯(lián)邦政府只能通過預算、資助等方式間接地影響高等教育。這使得美國高校教學質量管理逐漸形成了一套由各級機構或民間組織發(fā)起的管理模式。
五、國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特征
1.質量保障模式與本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相匹配。
2.建立非政府性中介組織負責評估,獨立性較強。如英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委員會(QAA),美國的高等教育鑒定委員會(CHEA)。
3.注重質量體系標準與大學自身特色相融合,質量保障主體的多元化,內外保障相結合。
4.重視教育立法保障,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質量保障模式呈現(xiàn)融合趨勢,質量保障模式中的傳統(tǒng)力量和新生力量并存。
參考文獻: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養(yǎng)質量保障體系比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
①本文系2015年全國職業(yè)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專項研究課題(課題編號:ZJYJ15-4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文科(1979—),男,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內燃機、高等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