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窗讀易,這是歷代不少畫家、詩人創(chuàng)作的主題。元代著名畫家王蒙就有名作《松窗讀易圖》卷(圖1),曾錄入《石渠寶笈初篇(御書房)》,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清代大畫家石濤也作《松窗讀易圖》長卷,現(xiàn)存沈陽故宮博物院。清代到民國還有不少畫家如錢維城、秦淦、張石園、吳湖帆、胡佩衡等等都創(chuàng)作過《松窗讀易圖》。類似內(nèi)容的還有《秋窗讀易圖》、《閑坐讀易圖》等等。這些畫作,雖然篇幅大小不等,構圖細節(jié)各異,但大致景象相同,都是群山環(huán)繞,松樹參差,茅舍書屋,一高士臨窗讀易,或低頭沉思,或抬頭望松。他們讀的《易》,應該是《周易》。因為古代文獻敘及的以八卦為內(nèi)容的三部《易》書《連山》、《歸藏》、《周易》,其中前兩部在秦代之前就已失傳,只留下《周易》。《辭?!方忉屨f,《周易》,亦稱《易經(jīng)》,簡稱《易》。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耙住庇凶円祝ǜF究事物變化)、簡易(執(zhí)簡馭繁)、不易(永恒不變)三義。相傳為周人所作……《周易》通過八卦形(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xiàn)象),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chǎn)生萬物的根源。從上面這些話可看出,《易經(jīng)》是我們遠古先祖經(jīng)過長期觀察、探索、總結而成的高遠智慧的杰作,蘊藏著古樸而又深奧的哲理,它以最簡潔的一根長線和兩根短線,經(jīng)過排列組合,演繹出8個卦象,進而64個掛象,又對應闡發(fā)384條爻辭。以這些掛象、爻辭的象征義理,來喻示世界萬事萬物發(fā)展變化和人生榮辱起落的規(guī)律、趨勢。所謂“三易”之說,即變易、講宇宙所有事物,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變化;簡易,講大道至簡,見素抱樸;不易,講天地之間有太極,太極生萬物,萬物生成之后,又有各自的太極,這一原理亙古不變。如果人們讀懂《易經(jīng)》的“三易”,就能知變、適變、應變。《易經(jīng)》如此博大精深,有人說它是六經(jīng)之首,中華文明的源頭。《論語·述而》中有“子曰:假我數(shù)年,五十而讀《易》,可以無大過矣?!笨追蜃佣颊J為,只要五十歲后認真鉆研《易經(jīng)》,就可以做到無大過。從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以來,歷朝歷代圣賢名哲、文人學士,都孜孜不倦地讀《易》,研究“易理”,以期認識事物變化和人生道理,適應時變,提高自我修養(yǎng)。讀《易》成為文人士大夫必修課,成為一種時尚。但是“易理”高深莫測,晦澀難懂,連朱熹都說《周易》難讀。所以讀《易》最好要在有一定文化修養(yǎng)和生活經(jīng)歷之后,靜下心來,專心致志,反復研讀,細細咀嚼,逐漸深入。讀《易》的狀態(tài),正像宋代詩人葉采在《暮春即事》詩中所描述的那樣:“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边h離喧囂市井,在山中林下,“松窗靜讀易,閑釣一溪云”,正是那時有閑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境界。上述種種《松窗讀易圖》,正是這種情景的形象表達。
沒想到的是,“松窗讀易圖”也會出現(xiàn)在小小的硯臺上。今年5月,在福建省靜軒拍賣行舉行的拍賣會上,我拍得一方黃鼎題刻、圖文并茂的隨形端硯(圖2、3、4)。這方硯不大,上窄下寬,長只有12.8厘米,寬只有12.5厘米,厚2厘米。邊側不規(guī)則,留天然石皮,顯然是一塊籽料琢成。面、背均有青花、冰紋、魚腦凍、黃金暈等石品,石質極其細膩潤澤,似小兒肌膚。硯面平素無紋,堂池相連,淌池,小而淺,有起邊。最為難得的是硯背陰刻“松窗讀易”圖;在硯背中間稍靠右處,一片山石坡地上,一棵蒼松,干粗枝繁,直插云天。在松樹旁邊,書屋窗門敞開,一老者臨窗展卷沉思。屋前溪水緩緩流過,四周圍著綠樹、翠竹、籬笆,遠山云遮霧繞,只露出幾座頂峰。圖像上頭,陰刻楷書“松窗讀易”,點明畫作主題;落款“癸卯秋月虞山黃鼎”,下鈐印“黃”。這里“癸卯”指1723年,雍正元年,這年黃鼎63歲。銘文簡明扼要,字跡端正俊秀,圖文輝映,相得益彰。制硯者匠心獨運,以中國畫筆法,以刀代筆,圖像去繁就簡,突出主題;虛實相間,推開遠山近樹距離;刀工粗獷有力,更顯巉巖老樹、空山野徑自然韻味。整幅畫面,將主人遠離市井嘈雜,專心讀易的氛圍渲染得淋漓盡致,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絕,心馳神往。隨帶硯盒,制作十分考究,是以麻布為胎,髹桐油、大漆而成。雖有破損,仍不失典雅。
黃鼎,生于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卒于1730年(清雍正八年),歷經(jīng)清世祖順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三代。字尊古,號曠亭,又號閑圃、獨往客,晚號凈垢老人。江蘇常熟人。黃鼎師承正統(tǒng)嫡嗣,入仕清廷為官,官至戶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黃鼎善畫山水,曾向王原祁學習元人畫法。后轉師王石谷,廣臨宋元,匯集南北各家,并游歷名山大川,看盡九州山水,廣為搜集寫生,下筆有生機,不拘泥于古法,不宗一家,筆墨蒼勁,畫品超逸。曾主持編輯《佩文齋書畫譜》,主持繪制《萬壽盛典圖》,被清代名士沈德潛評為當代以畫出名的五人(惲壽平、吳歷、王原祁、王翚、黃鼎)之一,其成就名望不謂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