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學科,語文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學語文科學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yōu)橐环N應試訓練。這種現(xiàn)狀與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語文教學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qū),教師必須充分展示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語文課成為而是求知的樂園。
在目前語文教學中,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是:教師是知識的“信息源”、“真理”的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容器”、“被填的鴨子”,沒有充分的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對知識只能機械模仿,生吞活剝,死記硬背,不求甚解。課后,又陷入大量重復的作業(yè),測試中,學習成了無法解脫的苦役。其結果是學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能博聞強記,但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等綜合素質沒有得到全面發(fā)展,或者因不堪重負而厭倦放棄。調查表明,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已經(jīng)成為中小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語文課堂單調。沉悶的局面,不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將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可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后好的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產(chǎn)生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便會主動愉快的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當負擔,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的去干。所以,興趣是推動人去尋求知識和從事工作的一種內驅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能夠輕松的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自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
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tài)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shù)慕嵌葘ふ覍W生學習的興趣點。特級教師與漪在談教材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蔽以谏萧斞赶壬纳⑽摹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初一學生對自己童年玩耍的環(huán)境有深刻印象,對生活充滿美好幻想的特點,根據(jù)課文內容以學生興趣點切入教學。我先引導學生以《我心中的樂園》為題,把自己記憶中最美好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學生心中的樂園有現(xiàn)實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魯迅先生描寫的兒時的樂園——百草園這一重點文段。讓學生通過分析生動具體的描寫,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愛的動物透出的歡樂天真的稚氣。體會描寫中準確的形容,生動的修辭和清晰的層次。學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兒童時代輕松自由,充滿情趣的百草園生活,與三味書屋單調陳腐、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做對比,便很容易的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這一深刻主題。進而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豐富積累,體會生活無窮無盡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初中學生正處于開始關注 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闭Z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s短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養(yǎng)成主動求知的好習慣。
早在本世紀初,著名教育及陶行知先生在“兒童手腦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兒童的口,讓他們能說……”的教育思想。為了強化語文課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我在上《核舟記》中“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課本、桌椅為道具,同桌互相協(xié)作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tài),學生邊朗讀、邊表演,通過課堂即興表演,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理解古文語言,古文背誦這一教學難點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了。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轉換角色,充當導演,讓學生充當演員。通過教學活動設置劇情,科學合理的利用演員,調動各種因素,讓舞臺充滿光彩,使演員投入其中,樂在其中。只有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又“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明確和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币虼?,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而教學必須改變過去一貫盛行的灌輸和強制式教學,挖掘課文中的情趣特點,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tài)度,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活躍起來。說明文在教學中通常被認為內容單調,形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展查字典比賽、集體復述傳統(tǒng)故事、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等課堂活動,教學形式輕松活潑。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語文教學中要以課文為“例子”,提煉語文知識,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知識是教不盡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自覺提高語文素質。這樣,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xié)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啟迪并有所感悟,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才得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對教學傾注的熱情,體驗教學內容的確切及教師心情的激動、愉快等。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還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學習的質量,則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晶。
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就需要渲染課堂的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礎,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的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