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初中的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新課的引入尤其重要,通過師生的互動,把學生領到未知的數(shù)學世界,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求知識欲望,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那么如何導入新課呢?下面介紹幾種方法與各位共勉。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在講授新課前,根據(jù)課題內(nèi)容設置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質疑,及于尋求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這種方法較為常用。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生日相同的概率》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問題:《紅樓夢》62回中有這樣一段話:探春笑道:“到有些意識,一年十二個月,月月有幾個生日,人多了,就這樣巧,也有三個一日的,也有兩個一日的…過了燈節(jié),就是大太太和寶姐姐,他們娘兒兩個遇的巧□?!睂氂裼衷谂赃呇a充,一邊笑指襲人:“二月十二日是林姑娘的生日,她和林姑娘是一日,她所以記得。”就這一段話,提出問題:在幾個人中,有兩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即幾個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呢?故事中情境是一種必然還是一種偶然?帶著這一歷史上有趣的問題從而引出該節(jié)課的課題-生日相同的概率。這樣適當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采用類比的方法導入
采用類業(yè)的方法導入的教學方法,是將以前學過與即將學習的有聯(lián)系的新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然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例如:在講“圓的對稱性”時,先復習軸對稱圖形的內(nèi)容,即如果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折疊后,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前面我們用折疊的方法研究了軸對稱圖形,今天我們繼續(xù)用前面的方法來研究圓的對稱性。這樣的引入,學生能從所學知識的復習中,發(fā)現(xiàn)一串新知識,并且掌握了探究圓的對稱性的方法。當然,此法中與學知識的引入并非簡單的重復,而是所學知識的深入和新知識的誘發(fā);學過的知識是基礎,新知識是拓展與新的構建。它不是教師生硬地灌輸,而是學生思維的自然發(fā)展,水到渠成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勤思、勤學、勤想,就能很好的把學生帶到生機盎然的數(shù)學世界,為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之師有所授,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