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筆者作為一名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小學教師,深感有責任和義務將它們繼承和傳遞下去。
入則孝,出則悌
“百善孝為先”“初學做人德為先”。從踏入教育戰(zhàn)線的那一刻起,筆者一直把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主張把學生的立足點定位在一個好人的基點上,通過平凡小事去透析、澄澈一個好人的標準,通過具體事例讓學生理解怎樣去做才是一個好人。比如,筆者會在課堂內外以多種形式教育學生要遵守作息時間;回家或出門要及時向父母打招呼,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主動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學校里與小伙伴們和睦相處,互助互愛,共同進步;在集體中傳遞正能量,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力爭成為受人仰慕的小明星。
今日事,今日畢
孩子之所以表現為拖拉懶散,在于習養(yǎng),一般都有一些思想根源。筆者常在課外與學生促膝而談,找一找學生最近的思想區(qū)域,試圖從根源上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此外,以學生具體轉變的生動事例作為教材,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只要自己不懈努力,持之以恒,總會有進步。并以一些名人故事激發(fā)和感染學生,如齊白石“不讓一日閑過”,偶有閑過,必在第二天補上,終成一代巨匠。在實際操作上,要求學生養(yǎng)成按時完成作業(yè)的良好習慣,必要時借助老師、同學與家長的約束力。當天完成作業(yè)后,自己整理好學習用具。
勤用功,惜時間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應知學問難,在于點滴勤”“莫等閑,白了少年頭”……一句句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化而來的名言警句,也是筆者經常用來告誡學生的話語。筆者通過合理引導,讓學生學會合理用腦,合理作息的教育,讓學生懂得要科學安排才能提高效率,才能事半功倍。如筆者班上的孩子每天上交的家庭作業(yè)都是一本本打開的,一眼就可以看見本次的作業(yè):每一個小組和下一個小組的作業(yè)都是顛倒而放,錯落有致。
“志當存高遠”,一方面在小學的高年級階段,引導孩子把自己的遠大理想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結合起來,和自己興趣努力方向結合起來,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另一方面要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學好最基礎的文化知識,切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向學生適當傳播國內外重大事件的最新進展,讓學生既具有面向世界的知識視野,又能緊密結合現實生活。
順自然,循規(guī)律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是成長中的人,而不是小大人。這是客觀規(guī)律。他們的合理需求應該能夠得到滿足,得到教育及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笆戮弰t圓”,這個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里的亮點與西方教育中的“暗含期待效應”在筆者的時域中不期而遇了。今年,筆者在結束一年的支教生活后回到學校,開始了新的教育事業(yè)。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筆者就與學生交流說:“我們的腳步會比較慢,以致很慢,這之后,會有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出現?!逼溟g,一方面是雙方相互適應,另一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規(guī)則,上課不能隨意說話、不能喝水等。在第一節(jié)課上,筆者工工整整地把“公平”二字寫在了黑板上,同時也把它深深地刻在心里。尤其是一些學習吃力的孩子,首先讓他們樹立自信心,以內驅力和責任感為基點激發(fā)上進心和求知欲,鼓勵他們多多向同學、家長、身邊的兄弟姐妹等詢問,形成多渠道的信息來源。每當讓他們回答問題或上臺展示時,筆者都堅持讓他們自己或最大限度地由自己獨立完成。有了發(fā)展評價與推遲評價兩把尺子,學生之間關系更加融洽,在筆者的建議和鼓舞下,大部分孩子逐漸學著稱贊自己和別人,鼓勵多了,進步快了。再讓他們和自己的過去比,和同學比,和同級更多范圍的同伴比,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自信,防止驕傲情緒的滋生和蔓延。
重氛圍,時交替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以及孟母三遷的故事,都在說明氛圍的重要性,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也很深遠。從一尺、一寸、一拳的強調,到雙腳平放,上身直立的講解,從細微處見真情,既旨在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學習氛圍,更重要的在于對學生的身體健康負責。動靜結合,讀寫結合,講練結合,是筆者經常使用的交替方式。每一堂課,筆者總是在結合著手勢動作、語言和微笑的贊美自己與別人之聲中開始,在不斷的激勵和鼓舞聲中進行,在戀戀不舍的師生問候中結束。正如魯迅先生說,“有人說我善于解剖別人,其實我更加善于解剖自己”。筆者在鼓勵孩子跳起來摘蘋果的同時,更是讓自己在不斷地跳起來想辦法。
中國傳統(tǒng)上把“五世其昌”作為對人們的美好祝福,筆者同樣把以上的五條送給廣大的讀者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其實,筆者深感自己雖然做了不少工作,有了一點點經驗,但在浩瀚無邊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面前,尚只是一滴小小的露珠。而筆者同樣深信一顆水珠可以映照出整個大海,它微弱的光芒將指引筆者向更加深遠的方向繼續(xù)前行。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中心店鎮(zhèn)老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