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本位”教學與“建構主義”理論都遵循人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當教學行為是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設計,才能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教師承擔“指示牌”的作用,引導學生以問題為思維的動力,為解決問題而自主探究,在其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進而實現意義建構,達到教育對生物學科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精神的要求。
【關鍵詞】生物;問題;建構;教學
一、理論背景
“問題本位”即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所進行的活動,突出地表現為教育研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反應。在教育實踐中,區(qū)別于早先的“學科本位”思想,問題本位教學是以問題統(tǒng)領整個教學過程,正確引導,激發(fā)學生聯(lián)系實際進行思考感悟等,讓學生在問題中成長。問題本位研究實施標志著教育研究價值取向的轉移,也是我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形勢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包含有情境創(chuàng)設和協(xié)作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可見,教學實踐中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核心,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教師啟發(fā)引導為手段,有利于新課標“學生為課堂主體”目標的實現,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力。本文以新課標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一節(jié)《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實驗教學設計為例,初探兩種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二、《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實驗教學設計
(一)教材地位及學情分析
本實驗是全書倡導探究性學習、發(fā)展探究能力的重要素材,同時透徹理解本實驗現象所揭本質,有利于學生掌握物質跨膜運輸實例,為接下來的“跨膜方式”學習奠定基礎。從建構主義理論要求出發(fā),應將實驗放在第一課時效果更好——從學生動手實驗認識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現象開始,通過自主探究明白細胞吸水與失水的變化原因進而獲得“滲透作用”的概念,才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
(二)教學三維目標
傳統(tǒng)實驗教學方式很難達到三維目標,即使對知識目標達成情況而言,也較生硬、效果差。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教師通過設置情境引發(fā)學生根據自身經驗質疑問難,最終更新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實現三維目標。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實驗重點在于學生能掌握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并熟悉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難點在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從現象提出問題及作出假設的能力,并設計實驗。為了突出重點,以生活現象展現,引導學生由個體思考到細胞,按照探究的科學常規(guī)思路展開自主學習,從而突破“培養(yǎng)科學研究素養(yǎng)和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難點。
(四)教學策略
采用范例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及小組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過程實施及意圖
1.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進行導入。
以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吸水與吸水現象開始,依次展示滲透裝置液面變化現象、醋泡雞蛋失水現象,依據“生活聯(lián)系科學”及“個體深入細胞”主線促進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給學生向正確角度思考的素材,獲取“細胞、水運輸、形態(tài)、活性”等標簽性詞語,利于學生提出問題。
2.學生提問。
3.據問引導學生確定課題題目。
一方面教師通過精講,引導學生放眼于細胞并認識原生質層結構,回憶細胞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建立起學生進行探究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通過設立的三個問題,將導入中“植物宏觀上的吸水與失水變化”深入到細胞,幫助學生圍繞“植物細胞”主題,確定探究的課題、明確小組任務。
4.小組討論并分享方案。
由于學生對問題的自主探究程度不盡相同,故教師在學生小組討論時要參與到其中。該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最難進行的部分——一方面教師要克服心中“評判正誤”的習慣,另一方面要短時間內實現小組協(xié)作學習從而使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既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技巧等基本功、保持學生的興奮度,也需要學生具有合作精神、合理分工的能力。
5.進行實驗。
6.實驗過程及結果分享交流。
通過共享,實現自主學習效應最大化。對之前所提問題進行解釋,是問題本位教學對探究性認識過程的關注。
7.總結構建知識。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本組課題結果及聽取他組匯報后,已能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水的運輸引出滲透作用的概念從而完成了意義構建,這樣做才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
(六)教學反思
學生合作與表達能力的缺乏,要求教師在課前指導學生分組并安排組內分工,利于小組探究的高效推進。教學目標不是教學的起點,如何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才是設計的開端。整個教學設計包括學生的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或是教師輔導等環(huán)節(jié),均緊緊圍繞“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從屬于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總結
在生物教學中,既要有自身學科特點體現,也要構建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出現“學生要學”的良好局面。教學行為的實施,遵循了人的認知規(guī)律,就會構建和諧的課堂,這是我們國家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牟久喜.“問題本位”教學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9:48-49
[2]杜曉利.教育研究價值取向重心的轉移:從“學科本位”到“問題本位”——以《哈佛教育評論》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3:7-11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5:74-81
[4]鐘毅平,葉茂林主編.認知心理學高級教程[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5]趙敏娜.美國高校三種典型課堂教學模式探討——以教育類課程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04.0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