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如果“不求甚解”,八年級學生大致能了解文字內容。但要深度理解課文,尤其是比較深刻地理解陶淵明的寫作意圖,學生僅僅依靠文本和書下的注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要在教學過程中“穿插”相關內容。但是如果“穿插”不當,就會使課堂枝枝蔓蔓,影響學生對文本本身的學習和理解。在全國初中階段古詩文教學研討會上,徐杰老師執(zhí)教的《五柳先生傳》則巧妙地運用了“穿插”,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度閱讀。我覺得徐老師這堂課的“穿插”藝術,妙在其“指向性”。
一、選準時機,指向破解學生的認知困頓
好的“穿插”應該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提供相關材料,也就是在學生出現認知困頓、裹足不前時,適時為學生的學習搭建“腳手架”。比如,在譯讀課文環(huán)節(jié),因為文中有不少古今異義的詞語,學生在理解時遇到了困難,翻譯明顯止步不前,還提出不少疑問。徐老師適時地提供了“古今異義”的“課中小講座”來幫助學生釋疑,引導學生強化了對這種文言現象的認識。學生不僅明白了“古今異義”這種差異是在語言不斷的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而且還知道了這種演變有不同的形式,并通過舉例來體會“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等特點。這種 “知識性助讀穿插”有溫故知新的效果,破解了學生認知中不善于前后勾連的認知困頓。
再如,在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黔婁”這個問題時,有學生說這樣寫是為了反襯自己的清廉,有學生說是為了側面描寫自己,有學生甚至問黔婁是不是很有名,課堂氣氛頓顯凝滯。顯然,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出現了認知困頓——似乎知道,但是知之不深,知之不透,原因是學生對黔婁知之不多。這時,徐老師出示了黔婁的資料,然后問學生:“除了都是隱士,志趣高雅,他們還有什么共同之處?”學生對“為什么要寫黔婁”這一問題豁然開朗,課堂氣氛也頓時活躍起來。這種 “關聯(lián)性穿插”,破解了因背景性知識不足而導致的學習障礙。如果不讓學生經歷山窮水復的困頓與糾結,直接出示黔婁的生平資料,就不能激起學生更多的主動思考和深入探索的欲望。
二、精選材料,指向促進文本的深度理解
余映潮老師說,“穿插”就是配合教學內容,或靠近教學主線,或暫時中斷教學主線,有機地“切”進一些與課文學習相關的內容。有些教師對“穿插”的材料信奉簡單的“拿來主義”,有的甚至直接從網絡上復制拷貝下來。事實上,好的 “穿插”必須是經過教師精心選擇、合理剪裁的,而不是不分主次地全部塞給學生。徐老師所運用的穿插材料,是經過精心加工和深度加工的,之所以如此,是為了防止材料沖淡文本,淹沒文本。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陶淵明的卓爾不群,很多教師會在PPT上密密麻麻地出示一堆東晉時期的社會背景材料,而徐老師則要言不煩地介紹了東晉時期的社會風氣,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陶淵明的人格風骨。
特別是黔婁的材料穿插,更顯示出徐老師選擇的匠心。作者為什么要寫黔婁?這是理解課文、讀懂陶淵明的關鍵。筆者課后在“百度百科”上查“黔婁”,有關介紹將近3000字,相關網頁也有很多。在這堂課上,徐老師不是一股腦地將網上的材料“批發(fā)”給學生,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和加工,將黔婁的相關材料濃縮到了不足130字。在理解課文中為何黔婁之妻有“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贊言時,徐老師又穿插入一個細節(jié),向學生介紹了黔婁之妻拒絕別人拉斜黔婁的破氈時所說的話:“先生一生正氣,我怎么能夠在他死后違背他的意愿呢?”這樣的典故是極具震撼力的,如果沒有這個“穿插”,學生不會知道原來這短短的一句話的背后,一個人有著那樣的故事和精神。隨著徐老師深沉的訴說,黔婁這個人物仿佛傳神地站在了我們面前,令聽者從內心里對黔婁和陶淵明升騰起敬仰之情,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文人的“正氣歌”。這一段剪裁材料的引入如在學生的心湖投下一顆石子,久久回蕩著漣漪。
三、精準定位,指向激發(fā)豐富的語文學習活動
所謂定位,指的是穿插的材料是為語文學習服務的;所謂精準,是指穿插的材料是為學習這一篇課文服務的。上文提到的在學生譯讀課文時穿插“古今異義”小講座,讓學生通過默讀,歸類整理古今異義的字詞,是指向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活動。為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自號“五柳先生”時,徐老師穿插了古人取姓名、字號的一般方法,看似隨意,實則是指向人物形象刻畫的思維活動。在讓學生理解文中為什么用“不”字時,徐老師甚至用戲謔的口吻,穿插了這樣一句話:“許多人炫耀學問,巴不得別人都知道自己。XX為成為頭條煞費苦心?!笨此茻o意,其實是為了激發(fā)學生思考,理解課文是通過反襯,表現了陶淵明跟當時追求功名的習氣不同流合污,表明自己的特立獨行。此外,徐老師還引入了一些名人語錄與評論,如孟子的“養(yǎng)浩然正氣”、朱光潛先生對古代偉大文學家的評論等,這些穿插都指向師生對話和生本對話,激發(fā)學生的深層思維,引導學生由淺顯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教學內容,將學生對人物精神家園的深入理解再推上一層樓。
總而言之,徐老師在這堂課中的穿插是有效的、有用的。我以為,有效的、有用的“穿插”,必須有明確的指向。換句話說,就是在恰當的時候,用恰當的方式,提供恰當的材料,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展開與深入,實現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徐老師的這節(jié)課為此提供了很好的課例詮釋。(作者為江蘇省如東縣曹埠鎮(zhèn)飲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