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17日,毛澤東參觀延安美協舉辦的華君武、蔡若虹、張諤三位漫畫家的“諷刺畫展”。不久,毛澤東就邀請他們三人到住處進行了一次談話。
毛澤東說:“有一幅畫叫《一九三九年所植的樹林》,那是延安的植樹嗎?我看是清涼山的植樹。延安植的樹許多地方是長得好的,也有長得不好的。你這幅畫,把延安的植樹都說成是不好的,這就把局部的東西畫成全局的東西,個別的東西畫成全體的東西了。漫畫是不是也可以畫對比畫呢?比方植樹,一幅畫畫長得好的,欣欣向榮的,叫人學的;另一幅畫畫長得不好的,樹葉都被啃光的,或者甚至枯死了,叫人不要做的。把兩幅畫畫在一起,或者是左右,或者是上下。這樣畫是不是使你們?yōu)殡y呢?”
這幅漫畫是華君武所作,發(fā)表在1941年8月19日《解放日報》上。聽了毛澤東的這番話,華君武回答說:兩幅畫對比是可以畫的。但是不是每幅漫畫都那樣畫,都那樣畫,諷刺就不突出了。有一次橋兒溝發(fā)大水,山洪把西瓜地里的西瓜沖到河里,魯藝有些人下河撈西瓜,但是他們撈上來后不是交還給種西瓜的農民,而是自己帶回去吃了。這樣的漫畫可不可以畫呢?
毛澤東回答了華君武的問題,說:“這樣的漫畫,在魯藝內部是可以畫的,也可以展出,而且可以畫得尖銳一些。如果發(fā)表在全國性的報上,那就要慎重,因為影響更大。對人民的缺點不要老是諷刺,對人民要鼓勵,對人民的缺點不要冷嘲,不要冷眼旁觀,要熱諷。魯迅的雜文集叫《熱風》,態(tài)度就很好。”
這次談話對華君武后來的漫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多年以后他專門寫了一篇緬懷文章,題目叫《1942年毛主席和我們的談話》,其中披露了特別珍貴的談話細節(jié)。比如,毛澤東與他們三人談話時所展現的那種特殊魅力,他僅僅通過講一段“張?zhí)鞄煹男υ挕保涂焖俚卮蛳藥孜宦嫾乙娝麜r的拘束感和緊張感,“使人很自然地向他講話”。再比如,華君武還向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參加抗日要我去打仗,我敢沖上去,但是如果被敵人抓住,對我用酷刑我怎么辦?毛澤東回答簡潔而直白:“你要想到為人民”,在送華君武時又重復了這句話。
毛澤東與華君武等人的這次談話發(fā)生在延安整風時期。從談話內容中可見毛澤東對華君武等漫畫家的關心和愛護,同時也可以看出毛澤東關于文藝工作的一個核心理念“為人民”。對漫畫家來說,漫畫是他們手中用來批評不良社會風氣和丑惡現象的尖銳武器,但是毛澤東提醒他們在使用這個武器時不能不分場合,不辨對象,特別是對于“人民的缺點”,不能老是“諷刺”“冷嘲”,也不要“冷眼旁觀”,而要“鼓勵”,要“熱諷”。這種理念和態(tài)度,對于那個時期奔向延安的廣大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必要的思想啟蒙。華君武后來曾說:關于1942年的諷刺畫展,我后來逐漸認識,由于思想沒有得到改造,許多漫畫沒有后來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中所論述的,對敵友我三種不同態(tài)度的諷刺,這些漫畫帶了很大的片面性,也不是與人為善的;當時又是民族矛盾處于嚴重關頭,舉行這種展覽是完全不合時宜的。
“對人民的缺點不要‘冷嘲’,而要‘熱諷’?!边@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人貫徹“為人民”核心理念的具體要求。毛澤東提出這個要求,不僅是針對漫畫家等文藝工作者的,也是針對黨報等在內的所有掌握“筆桿子”的文化大軍的。大約在與華君武等人談話同一時期,毛澤東在《解放日報》改版問題的會議上又指出:“批評應該是嚴正的、尖銳的,但又應該是誠懇的、坦白的、與人為善的。只有這種態(tài)度,才對團結有利。冷嘲暗箭,則是一種銷蝕劑,是對團結不利的?!?/p>
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形勢的變化,黨的文化工作和新聞輿論工作的具體內容已與民主革命時期大不相同,但是毛澤東提出的“為人民”的理念和“對人民的缺點不要‘冷嘲’,要‘熱諷’”的要求沒有過時。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中強調:“輿論監(jiān)督和正面宣傳是統(tǒng)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fā)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發(fā)表批評性報道、進行輿論監(jiān)督依然是黨領導下的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功能,但是在復雜多變的輿論生態(tài)中如何正確認識和擺正“輿論監(jiān)督”與“正面宣傳”的關系呢?這既是一個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毛澤東與華君武的這次談話對于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仍有深刻的現實啟示:新聞媒體工作者在直面問題和丑惡現象時,心中只要有了“對人民的缺點不要‘冷嘲’,而要‘熱諷’”這根弦,就能讓輿論監(jiān)督避免成為“銷蝕劑”,從而發(fā)揮“激濁揚清、針砭時弊”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