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大地至今保存著紅軍長征的記憶。1934年10月下旬,紅軍突破國民黨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后,蔣介石命令南路軍尾隨追擊,西路軍于桂東、汝城及湘南地區(qū)堵截,并在桂東至城口一線設置第二道封鎖線,妄圖將中央紅軍堵截在汝城、城口以東地區(qū)。
“當時,南面的粵軍嚴陣以待,北面是無路的大山?!碧ぴL城口這個湘粵邊陲小鎮(zhèn)時,仁化縣黨史專家謝嘉文如數(shù)家珍,他回憶說,國民黨軍將城口視為第二道封鎖線南端中心據點,調兵遣將、苦心經營;中革軍委則給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發(fā)出指令,指示他們“有消滅從南面進攻之敵的任務,于大坪、城口之間打開自己前進的道路。”
1934年11月,紅軍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從襲擊城口鎮(zhèn)開始,擔任襲擊任務的是第一軍團二師六團一營。臨行前,軍團政委聶榮臻囑咐營長曾保棠:“你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搶在敵人主力到達之前奪取城口,使部隊從這個唯一口子突出去……幾萬紅軍戰(zhàn)士的生命就托付給你們營了。”
“那是一場與敵人搶時間的生死戰(zhàn),因為國民黨軍的大部隊正從南邊增援城口?!闭驹阪?zhèn)東邊的水東橋畔,謝嘉文介紹說,曾營長率部一晝夜奔襲220里,于11月2日夜間通過水東橋進入城口。已經抵近城口的國民黨軍彭智芳部聞訊后,立即暫停前進,退至銅鼓嶺南麓集結,占領有利地形修筑工事,企圖在此阻攔并消滅紅軍。
銅鼓嶺距城口10余公里,是仁化縣城至城口鎮(zhèn)的要沖,嶺高坡陡,從嶺腳到山頂只有一條通道。山坡上戰(zhàn)壕依地形而設,盡管雜草叢生,遺跡仍然清晰可見。崎嶇的山道上,謝嘉文一邊帶路,一邊回憶當時的戰(zhàn)前態(tài)勢,“一營襲擊城口的同時,六團團長朱水秋指揮另一部迂回在銅鼓嶺北麓山地,從外線堵截城口敵人退路,阻擊從仁化方向過來增援的敵人?!?/p>
“4日中午,戰(zhàn)斗突然打響,國民黨軍居高臨下,用輕重機槍和步槍瘋狂向紅軍掃射?!爆F(xiàn)已83歲高齡的厚坑村老人張良勝說,他哥哥是親歷者,親眼看見紅軍指戰(zhàn)員奮勇還擊,與敵人展開白刃戰(zhàn),戰(zhàn)至激烈時,七八個年輕的戰(zhàn)士手挽著手用身體去堵槍眼,被打得血肉模糊。
戰(zhàn)斗持續(xù)了兩天一夜,國民黨軍隊傷亡80多人,紅軍傷亡140多人。紅軍完成阻擊任務,奉命趁夜轉移,分兩路匯入西進的紅軍主力。彭智芳部不敢追擊,繼續(xù)扼守在銅鼓嶺山地。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陳永紅認為,銅鼓嶺阻擊戰(zhàn)是一場標志性戰(zhàn)斗,它將敵牢牢地控制在銅鼓嶺南麓一線,掩護了紅軍主力安全通過城口,為紅軍西進贏得了時間、創(chuàng)造了條件。
后來,仁化縣廣泛發(fā)動群眾,查清紅軍戰(zhàn)士犧牲和掩埋地點,找回部分忠骨集中安葬在當年的陣地附近,并建立紅軍烈士紀念碑。今天的銅鼓嶺郁郁蔥蔥,全然不見當年激戰(zhàn)的影蹤,山風吹過,蒼松無語,只有烈士紀念碑在青天下巍然矗立。仁化縣人武部組織干部職工和民兵分隊來到紀念碑下過主題黨日,緬懷革命先烈。民兵蔡月英感觸道:“頑強的戰(zhàn)斗意志、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是紅軍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長征雖已遠,精神耀邊城。盡管歷史硝煙漸漸淡去,但紅軍故事在群眾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記,代代相傳。從銅鼓嶺趕往城口中心街區(qū),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寬敞平坦的公路、鱗次櫛比的樓房、綠樹成陰的街道、人潮涌動的市場。由于特殊的區(qū)位優(yōu)勢,城口邊貿市場已成為湘粵邊界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