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語文一起散步,此生便不再寂寞。
和語文一起散步,走得不快,但充實而快樂。
和語文一起散步,每天都可以陶醉在與語文有關的人、事、物中:或和學生一起暢游在聽、說、讀、寫的語文世界;或漫步在品讀課文、設計教案的無人之境;或沉浸于名師專家們的教學專著之中……
我愿意
填報高考志愿時,在有多種專業(yè)可選的情況下,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中文系。學生時代的我,發(fā)自內心地喜愛語文。既然可以選擇,就讓語文伴我一生一世吧,我想。
大學畢業(yè)后,我回到了母校,成為了一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站在講臺上,對視那一雙雙純凈而又充滿渴望的眼睛,我萌發(fā)了一個單純的愿望: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語文老師。我深知,激趣課堂是征服學生的第一步。那個時候,還沒有師徒結對一說,憑著從師范院校的學習所得和自己的摸索,我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導入語的設計到課文的分析講解,再到結束語的表達,我調動自己的積累,借助身邊的教參,翻閱手頭上的藏書,力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既新穎生動,又貼地而行,易于學生理解。例如,在學習冰心的《紙船》時,借助身邊的藏書《繁星·春水》,我挑選了冰心的另外一些有關母愛的詩歌融入其中,引導學生誦讀品味,既加深了學生對《紙船》的理解,又豐富了課堂的內容,也把學生引向了一個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的世界。我時常不滿足于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在教梁啟超先生的《敬業(yè)與樂業(yè)》時,我讓學生提煉出課文中大大小小的觀點,告訴他們有些觀點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是片面的,請他們指出來,并陳述理由。面對這種質疑課文的學習方式,剛開始,學生們噤若寒蟬,在我做了示范后,部分學生開始蠢蠢欲動,在一個大膽的學生發(fā)言得到肯定后,課堂上便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一節(jié)節(jié)這樣的語文課,愉悅了學生,也愉悅了我。
同時我又深知,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決不能把學生的眼界局限于課堂。我鼓勵學生大量涉獵課外書,然而農村中學閱讀條件有限。我便把自己征訂的報刊雜志、購買的書籍借給學生看。還常常尋找機會和學生一起探討彼此喜愛的文章和書籍。就用這種方式,我們一起看《讀者》,一起看《小說月報》,一起看《咬文嚼字》,我們一起討論《簡·愛》中簡·愛和羅切斯特的愛情,一起驚嘆《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的冒險精神和荒島上的生存能力,一起唏噓《駱駝祥子》中祥子三起三落的買車經(jīng)歷。我們還在課外自辦班級語文報,舉辦詩歌朗誦會,日記交流會……這些活動不僅給學生帶來快樂,帶來享受,更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為這些共同的學習經(jīng)歷,學生愛上了語文,愛上了我,沒有比這個更讓我感到無悔的了。
我幸運
人的成長,既要有不竭的內因做燃料,還要有強大的外因做點火器。這是我在成長過程中一個很大的感觸。讓我感到幸運的是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有可親可敬的師長、同事和領導關注著我、鼓勵著我、提攜著我,使我在語文教學的路上走得更穩(wěn)、更遠。
在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一次校內青年教師賽課中,我憑著讓人耳目一新的教學設計和自如的課堂駕馭能力,獲得了一等獎,聽課老師贊不絕口,其中有一位是我初中時的恩師,許是因為這層關系,她對我又多了一重偏愛,逢人便夸贊我的課上得如何如何好,而且一夸就是好多年。這一份特別的賞識既讓我受到了鼓勵,又讓我時刻不敢松懈對課堂教學的鉆研,唯恐辜負了這份認可。后來,我每前進一步,這位老師都會及時地送上她的鼓勵。
在我的專業(yè)成長歷程中,曾經(jīng)共事五年的楊校長是我不得不提的一位對我?guī)椭鷺O大的領導。2005年,在看出我的課堂教學似是進入了瓶頸期時,他為我搭建平臺,爭取了一次開設市級公開課的機會,這在當時的農村中學是極不容易的。那次公開課的課題是《不求甚解》,我以新解成語“班門弄斧”的新穎導入及清晰的上課思路、豐富的課外拓展得到了市里語文專家的認可。同時專家們又中肯地指出我的不足之處:主問題設置繁雜,不能一線串珠;重難點處理生硬,缺少技巧;課文解讀浮于表面,不夠深刻……這些意見對我來說真有醍醐灌頂之效,我方醒悟原來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要考慮的問題還有這么多,我方明確我的課還需要朝著怎樣的方向努力。這一次展示,我收獲的是對好的語文課的重新認知,得到了指點,打開了眼界,我這只井底之蛙不再覺得世界就是一口小小的井。之后,只要有機會,我都會主動請纓開設各級各類的公開課,參與各級各類的賽課,目的是爭取機會讓各級專家、名師們幫我進行課堂診斷,開出治療的良方。
此外,楊校長還提醒我不要滿足于把課上好,還要加強理論學習,向科研型教師發(fā)展。他告訴我,做科研并不是那么讓人覺得深不可測的,可以先從自己上課的課例入手,結合專家的理論,為自己上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找到理論依據(jù),一篇有實踐有理論的教學案例就可以出爐了。他輕松的話語打消了我對科研的畏懼,開始學習運用理論審視自己的課堂,我從容易操作且有效的教學反思開始,堅持每節(jié)課課后記成功之喜,記失敗之痛。記得第一篇在市級論文評比中獲獎的論文題目就是《教學反思 助我成長》。日積月累的反思,使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從直覺、隨性走向了科學、理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益。
我堅守
無論是為了教學設計的新穎巧妙或是科學理性,還是為了發(fā)展科研,提高教學有效性,閱讀、寫作始終是我自覺而又必須的修行。
多年來我堅持閱讀多種雜志和課外書籍,增加自己的積累,把這些積累融進自己的教學設計,融進課堂,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形式更有趣。我征訂過的雜志有《咬文嚼字》《意林》《讀者》《中華散文》《小說月報》等,這些每月一期的雜志不斷充實我的知識庫。對于課外書籍的閱讀,最初我是有自己的優(yōu)選原則的,首先選擇與文本同作者的書籍,選擇與文本同主題的書籍,選擇與文本同時代的書籍。備課時,這些看似功利的選擇閱讀,在豐富課堂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幫了我很多忙。
我還從不間斷地閱讀純專業(yè)類雜志和書籍。一讀就是十幾年的雜志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等,每一期雜志上都有新鮮、前沿的內容,長期的閱讀使我獲得了很多前沿的教改信息,也積累了很多的教學資料。專家的專著,尤其是語文教學專家的有關教學、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專業(yè)書籍是我的枕邊書,閱讀這些書,使我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深一點,促進了我的專業(yè)發(fā)展。最喜歡的是余映潮老師的《中學語文教例評析100篇》《聽余映潮老師講課》《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王君老師的《王君講語文》《聽王君講經(jīng)典名篇》《青春課堂——王君與語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藝術》等書,兩位特級教師的著作里匯集了大量生動的案例,真實、鮮活,我忠實地跟著他們學習智慧,藝術地備課、上課。如余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思路,“設置話題”的教學策略;王君的把課文分為主題型、語用型、誦讀型、思辨型、寫作型和拓展型來處理教材的方法等。此外兩位“草根”出身的語文名師在書中散發(fā)出的對語文的熱愛與堅守也讓我膜拜不已。專業(yè)成長的路上,無論快慢,無論順境逆境,我都能不改初衷。
寫作是閱讀的產(chǎn)兒,至少在我看來是。有了一定的實踐和閱讀積累后,我萌發(fā)了寫的欲望。從最初的寫教學反思、寫讀書筆記,到寫教學案例、寫文本解讀,到寫論文、做課題,這些專業(yè)性的寫作是使我修煉內功、提升專業(yè)水平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和途徑。多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字,有的發(fā)表了,有的沒發(fā)表,有的獲獎了,有的沒獲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日積月累的寫作使我在課堂上更有底氣、更加自如。
摯愛語文,雖然沒有獲得顯赫的聲名,但牽手語文,就這樣不疾不徐地走著,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