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問能起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活躍學生的思維、及時得到反饋信息的作用。掌握提問的技巧與方法,是課堂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物理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創(chuàng)設學生熟知的情境,通過問題的精心設計,在合適的時機用恰當?shù)姆绞教岢?,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物理課堂 生活情境 課堂提問 深度思考
物理課堂上的一問一答、一問多答、多問多答每天都在重復演繹著,一個有效的提問關鍵要求教師將問題作為拋磚引玉和教學效果反思的載體,以整體設計的構想貫穿于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問題誘發(fā)學生產(chǎn)生疑問,引導學生進行表象的思考,通過討論、質(zhì)疑、重新生成問題挖掘學生的深度思維。
物理學科的提問特點是問題生活化、問題情境化,教師提出問題,或者設計情境都應該與學生的生活感知和已有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生活化的問題來源于各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表述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問和答,在拉鋸式的辨識和解析中讓學生逐漸獲得清晰的物理思路和概念要領,在合作互助、質(zhì)疑辯解中讓學生獲得抽絲剝繭、水落石出的體驗。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的提高,探究方法的領悟,思維活力的展現(xiàn)都可以在課堂的一次次提問中得以表現(xiàn)。
一、提問要突出生活
思維是從疑問和好奇開始的。我們課堂上所提的問題要盡可能與學生的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教育,就是經(jīng)驗的改造和重組。在“物體的浮與沉”問題設計中,就需要把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中的前經(jīng)驗和課堂呈現(xiàn)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例如:
問:木塊放在水里為什么總是浮在上面,鐵塊放在水里為什么總是下沉?
答:因為木頭輕,而鐵重。
問:一大塊木頭比一小塊鐵重,而一大塊木頭仍然浮在水面上,一小塊鐵仍然沉入水中。
答:因為木頭的密度比水小,而鐵的密度比水大。
問:鋼鐵制成的輪船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
此時,從學生的已有生活感知出發(fā),將矛盾激化,將問題深化,這一提問方式使得學生對生活經(jīng)驗“因鐵重而下沉”產(chǎn)生了懷疑,學生就會對密度比水大的鐵是如何漂在水面的產(chǎn)生了疑問并引發(fā)積極的思考。
二、提問要設置情境
情境在教學中有什么樣的價值?情境是學生思考問題的溫床。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服務教學目標,體現(xiàn)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關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在講《光的反射》時,我們設置這樣的情境:人們走在雨后的路面上,會自然地避開水洼,但是到了晚上,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那么幸運,有的會一腳踩進深深的水坑中,那么我們?nèi)绾螐奈锢淼慕嵌日J識這個問題并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呢?
(1)在黑板上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畫圖說明。
(2)用教室中的實物來分析。
讓我們來設計一個合理的情境:講臺上有一盆水,黑板上方有一盞燈,一個同學面向講臺站在教室中央,這時候光線照在水面上,反射光線進入了同學的眼睛,當有光線進入眼睛時,我們會根據(jù)生活習慣逆著光線的方向去找尋發(fā)光體或者反射物,這時候發(fā)亮處有水。
下一個情境(可以讓學生來嘗試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教室中央有一盆水,講臺前站了一位同學,面向水盆背對黑板上方的燈,這時候燈光照在水面上,反射光線照向了教室后方,而處于講臺位置的同學并沒有接收到反射光線,水盆是黑的,發(fā)暗處有水。
情境對比:
問:有水和無水是相對比而產(chǎn)生的,對比物是什么呢?
答:地面或者地面上的其他物體。
問:為什么我們能看見地面或者地面上的其他物體?
答:地面凹凸不平,光線在地面發(fā)生漫反射,反射光線會進入我們的眼睛。
問:漫反射和鏡面反射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漫反射光線分散,光比較弱,而鏡面反射光線集中,光比較強。
問:回到我們的初始情境中,大家能不能用對比的方法思考在順光和逆光兩種不同的情境下,水洼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征的物理道理呢?
答:可以。
我們通過設計物理情境,讓學生用光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從現(xiàn)象中了解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有生活經(jīng)驗是一種本能,但是用知識來深度地分析是一種學習能力。
三、提問時運用身邊隨處可取的實物
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更熱愛和積極思考,培養(yǎng)運用所學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教師在上課時可以隨手拿起一個常見物品,比如膠帶、筆、橡皮、書本、黑板擦等等,不必刻意準備物理實驗器材,處處是實驗室、時時有實驗物品。
在學習“熱傳遞”這個知識點時,同學們普遍感覺概念比較抽象,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問題式的探討方法:
問:同學們了解普通茶杯和保溫杯的主要區(qū)別嗎?(出示不銹鋼保溫杯、玻璃保溫杯和普通茶杯)
答:普通杯子是單層的,而保溫杯是雙層的。
問:為什么有這樣結構上的不同?思考這樣的構造與什么物理知識是相關聯(lián)的?
答:應該是與熱傳遞知識有關。
問:同學們知道阻斷熱量傳遞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嗎?
答:運用熱的不良導體來阻斷熱量的傳遞。
問:什么是熱的不良導體呢?
答:空氣、真空、新型隔熱材料等。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實物對照,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情境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而不是在頭腦中想象,這樣更具有實效性。學生眼前的不銹鋼保溫杯、玻璃保溫杯、普通杯子有助于學生對不同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進而想象出不銹鋼保溫杯的杯膽和杯身之間的真空阻斷熱量傳遞的效果,也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玻璃保溫杯內(nèi)外兩層之間稀薄空氣對阻斷熱傳遞的功效。普通茶杯由于只有一層,當內(nèi)盛溫度較高的熱水時,熱量極容易向空氣中散發(fā),與空氣發(fā)生熱傳遞,這也會幫助學生理解發(fā)生熱傳遞時的方向性以及能量從溫度較高的物體自然傳向溫度較低的物體的道理。而且保溫杯的密封是否良好,杯蓋內(nèi)的密封圈套性能是否優(yōu)良、杯體材料上是否鍍上了新型隔熱材料也對保溫效果起著很重要的影響。
物理問題的生活化、情境化是物理課堂的提問精髓,在物理教學中,恰當?shù)恼n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創(chuàng)設以問題為中心的物理課堂,需要對問題進行預設,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問題不僅要接地氣,而且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教師要站在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角度,設置合理的物理情境,盡可能與學生的前經(jīng)驗產(chǎn)生一定的沖突,此外運用實物是一門實驗學科的特點,以實物等物理器材為載體,引發(fā)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而不是固守陳舊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科學在發(fā)展,技術在進步,我們的課堂問題也要與時俱進,重視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跟上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步伐。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級中學黃山路分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