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亟待提升,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扎實有效的方法與技巧指導。指導學生熟練掌握人物情感運動變化規(guī)律與文本比對閱讀、按果索因逆推倒閱讀、瞻前顧后串聯(lián)前后文閱讀、將文本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進行生活化閱讀等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使其養(yǎng)成思路清晰的解題習慣。
關鍵詞
中考語文 記敘文閱讀 方法 指導
近幾年,現(xiàn)代文閱讀在中考語文試卷中所占比重逐漸加大。綜觀各地中考語文試題的設置,記敘文又是現(xiàn)代文閱讀中的高頻考點。有效提升學生的記敘文閱讀能力,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這要求我們在平常的記敘文閱讀教學中授生以漁,教給學生具體的解題方法指導。針對記敘文閱讀的考查范疇、考查類型及慣??键c,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中考和課本真題為例,就記敘文閱讀的技法和策略試做一些探討。
一、情感規(guī)律比對讀
人的情感歷程蘊含著波瀾起伏的內在節(jié)奏,在情感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內心深處的各種情感潛流會冒出來沖擊交匯,最終形成“遇阻——蓄積——沖擊——突破——發(fā)揚”這一情感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
2011年徐州市語文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考查了一篇記敘性散文《上品生活不著痕跡》,第一道題是這樣設計的:文中的“我”對父親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過程是由到——。這道題梳理了貫穿全文的一條情感線索,考查學生對文本主要人物情感起伏脈絡的梳理以及對人類情感活動的雜多性、變化性特點的把握。寫人記事的文章只要涉及情感,多會有起伏變化。文中“我”對父親感情的前后改變,就體現(xiàn)了情感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我”對父親的情感由不理解到理解,再由理解到認同、贊美。不理解是遇阻,理解即是沖擊,認同是情感達到了突破與發(fā)揚。做感情變化類問題,都可以參照比對情感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教師應指導學生多留心主要事件的轉折處,關注人物隨之產生的情感波動,這樣就會避免答題中常常出現(xiàn)的單一感情的解讀,有效防止其他感情要點的遺漏。
二、按果索因逆推讀
按果索因閱讀法較普遍地適用于記敘文,即在結果已經呈現(xiàn)的問題情境中,把結果當成已知條件,順藤摸瓜,探究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一般表達結果的陳述性文字都會放在文尾或段尾,逆推閱讀法即只需朝上閱讀涵蓋問題答案的有效區(qū)域,做推斷總結。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孔乙己》的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的前兩問就可使用這一方法解答。
“小說中有幾處寫到眾人的哄笑?他們?yōu)槭裁炊Γ俊蔽闹袃纱沃攸c寫到眾人的集體性哄笑,分別在第四節(jié)、第六節(jié)的結尾處,這是對咸亨酒店這一社會縮影的寫實性描寫。此題考查學生對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環(huán)境狀況的深入了解。使用按果索因的方法逆推閱讀文本,要讀結論以上的句段,在正確把握問題語境的前提下,發(fā)掘文本多層面的原因,不可只是從“哄笑”的表象去解讀看客心理,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點及面,發(fā)散思維,順著這根藤去找瓜,即“哄笑”這一動作表象下的多方因素,從看客、孔乙己自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對問題進行全方位解析。解答這類題要避免憑空想象或主觀臆斷,要確保答案在文本中有出處,全面系統(tǒng)且有理有據(jù)。
三、瞻前顧后串聯(lián)讀
記敘文閱讀壓軸出場的往往是歸納文本主旨類題目,歸納時可使用“瞻前顧后”串讀法。意即在歸納文本中心意旨時,既要向前讀,也要向后看,通讀文本,將前后內容串聯(lián),文意暢通后,再進行要點精讀,最后提煉歸整。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為例。
“結合杜小康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他的心理活動,說說小說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少學生會從標題的字面進行理解,回答標題的妙處及淺層的含義,忽視了對文本隱性信息的深入挖掘,導致失分。這時候不妨來一次“瞻前顧后”串聯(lián)讀:向前讀,即閱讀文章前半部分的事件描述性文字,你會發(fā)現(xiàn)“孤獨之旅”指的就是少年杜小康和父親放鴨子的旅程;往后讀,即閱讀文本后半部分的總結收尾內容,你會發(fā)現(xiàn)這旅程又是杜小康經歷了孤獨的洗禮之后,逐步走向成熟和堅強的一段人生之旅。串聯(lián)讀上下文,上下而求索文章意旨,就會豁然發(fā)現(xiàn):杜小康在放鴨子的孤獨之旅上完成了心理的調整,最終戰(zhàn)勝自我,走向成長。瞻前顧后串聯(lián)閱讀,既厘清了文章的敘述架構與脈絡,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透徹解讀。
四、文本生活化閱讀
生活化閱讀是將記敘文閱讀置于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之下,使文本貼近生活,與生活無縫鏈接,學生經由文本閱讀去觀察、審視、創(chuàng)造生活,在生活課堂中習得語文知識,在閱讀中詩意生活。筆者結合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九課《談生命》的研討與練習第三題來談談這一方法的運用。
作者說:“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薄翱鞓饭倘慌d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聯(lián)系自己的體驗和對生命的認識,以“生命,苦耶?樂耶?”為話題寫一段話,并展開討論。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中優(yōu)美的哲理語句的鑒賞與品味,對文章意蘊、內涵的深入把握與感悟,還考查學生將現(xiàn)實生活與文本內容鏈接融合的能力。這類題目側重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無縫鏈接,要求學生對文本內容有全局性的通透把握,要契合作者寫作意圖來解讀文本,不能為語言而語言,為技巧而技巧。首先,教師應要求學生樹立文本意識,把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投放到文中再去閱讀,不能脫離文本整體的閱讀情境。除此之外,還要有強烈的生活意識,要讓學生把這些句子投放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理解,充分調動起自己相關的生活經歷和體會,詮釋、解讀這些句子,最終實現(xiàn)讀者與文本、讀者與生活、文本與生活的三位一體的對話。這樣,學生方可表達自己對生命的富含個性的深度理性認知,這才是符合問題要求的。教師還應特別提醒學生:答這類問題,必須緊密結合生活的實際體驗進行闡述,這一答題前提不可忽略。
照紋劈柴,方能斧落柴開。閱讀理解,閱讀是輸入,是前提;理解是外顯,是結果。只有這兩者貫通,由閱讀走向理解才自然而然。教師要依據(jù)記敘文的文體特點,結合教學實踐,針對學情有的放矢進行方法與策略指導,使學生邁上深度解讀文本的臺階,培養(yǎng)精準的閱讀思維,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作者為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慶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