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與歸宿,也是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根本區(qū)別。其關鍵在于兩點,一是“每一位學生”,而不是籠統(tǒng)的“學生”,排除了打著為了“學生”教學的幌子,卻進行著為了“少數(shù)學生”教學的想法和做法;二是“奠基”,明確了課堂教學的要義就是讓學生獲得終身發(fā)展所必需的核心素養(yǎng),為其未來人生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而要使“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這一重要思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作為課堂教學一方的教師就必須做到在課堂上真正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權于生,讓學于生,促使每一位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想主人的事,說主人的話,干主人的活,盡主人的責;就必須真正轉變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真正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并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就必須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成為真正的主動參與者,積極探索者,問題發(fā)現(xiàn)者、分析者、解決者、應用者,讓學生有真正的課堂獲得感、成就感……如此,學生的學習才會真正發(fā)生,課堂才能真正走向高效;換言之,只有當學習真正發(fā)生,學生才能成其為學生,課堂才能成其為課堂,傳統(tǒng)教學之低效、無效甚至負效之狀況才能得到根本性的逆轉,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向有效、高效。
以上三個“必須”實現(xiàn)的根本路徑就在于能否真正做到“師退生進”——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是第一位的,始終走在課堂的前線,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跟隨者,學生發(fā)展不佳也就不足為怪了。這就需要改變此狀況,就應該變“師進生退”為“師退生進”,課堂上教師不僅僅在于思想的轉軌與解放,這只是實現(xiàn)“師退生進”的前提與基礎。事實上,經過十多年的課改,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思想已經得到轉軌與解放,但也僅僅停留在思想上和口頭上,遠遠沒有落實在行動中。他們能說出一套又一套的認識和理論,但課堂效率不高、效益不大、效果不佳的現(xiàn)象,卻仍然比比皆是,甚至某些地方出現(xiàn)了越是進行課改,課堂教學質量就越差的現(xiàn)象。課改的方向毫無疑問是正確的,這是在“做正確的事”;做了正確的事,還必須“正確地做事”,這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根本與關鍵。“正確”不僅是指認識到內涵、必要性、積極意義,更在于行動——如何“師退生進”,怎樣讓“師退生進”做到極致,如何把握“師退生進”之度等等問題,都必須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行為來科學地解決。唯此,“師退生進”才能真正落地,“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才能真正實現(xiàn)。
如何切實做到、做實、做好“師退生進”呢?如何把握“師退生進”之度呢?筆者所在的洋思中學在全面、科學、扎實推進“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師退生進”的具體要求,即要求教師必須切實扮演好三重角色,讓師生還原各自角色,讓師生角色各自歸位,從而使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各自不越位、不超位、不搶位,各司其職,各行其道,各邁其步,各得其所,最終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綻放生命的色彩。對應教師的三重角色,教師們在課堂上要學三個人:
一、學“毛澤東”
毛澤東是中國現(xiàn)代革命的最著名的指揮家。他在打仗過程中,所做的事情就是策劃打仗、指揮打仗、調整打仗——指揮員就是整個戰(zhàn)役成敗的責任人。
我們的課堂就是戰(zhàn)場。課堂是用來打仗的,是用來打真仗、硬仗、勝仗的——我們教師就是整個課堂上學生打仗的責任人。
作為教師,必須像毛澤東一樣,做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揮者、策劃者、責任人。重點要做好以下6項工作:
1. 明確課時劃分。根據(jù)具體章節(jié)內容和相關要求,合理劃分上課時數(shù)。不能快,也不能慢,一切依學生學習的可能性而定。
2. 制訂學習目標。學習目標關系到整個課堂學習的方向,是師生課堂教學的共同追求。要求做到3個準確——定位準確(定位在教材要求上,定位在編者意圖上,定位在學生學情上,定位在新課標要求上),用語準確(具體要求必須準確無誤,使目標具有可測性),數(shù)量準確(目標做到少而精,而不能多而雜)。這樣的學習目標既體現(xiàn)國家意志,也符合學生學情,又突出教材要求。
3.擬訂自學指導。要求做到7個明確——自學目的明確(自學指導是學習目標的具體化體現(xiàn)),自學范圍明確(學多少、學哪里要清晰),自學內容明確(學什么要具體而明白無誤地說出來),自學方法明確(既要有共性的方法,也要有學科性的學習方法),自學問題明確(問題是整個自學指導的核心,一定要做到有代表性、探究性、思考性),自學時間明確(時間安排不能走過場,一定要充分),自學檢測明確(沒有檢測的學習往往是無效的學習,它是落實自覺學習的最好手段)。
4.實施引導策略。要求對學生課堂學習的生成情況有充分的預設,采取“若……則……”的方式,對問題進行科學而有效的引導與解決。
5.策劃課堂訓練。要求做到5個保證——保證圍繞目標訓練(目標是總綱,學、教、練均必須圍繞目標進行),保證訓練正常有效(做到首先圍繞教材進行有效訓練),保證訓練類型多樣(依據(jù)學生學情不同,設計多種題型,其中包括必做題、選做題、思考題),保證所有學生得到訓練(確保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正常訓練),保證當堂訓練時間(課堂訓練不能走過場,不能課堂作業(yè)課后完成,而應該提供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里訓練)。
6.設計上課流程。要求做到3個符合——符合知識掌握規(guī)律(如暴露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檢測問題→修正問題→深化問題),符合學科學習規(guī)律(如語文學科,整體感知“寫了什么”→整體剖析“表達了什么”→具體研究“怎樣寫”),符合個性學習規(guī)律(課堂中的學生既有學習的共性,也有學習的個性。譬如成績好、中、差學生,譬如男、女學生,譬如城區(qū)學生、郊區(qū)學生、農村學生等,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課堂中必須依據(jù)其個性特征進行“因材施教”“分類施教”“分層施教”“差異施教”)。
扮演好“毛澤東”,其實就是要我們教師把課堂打造成“戰(zhàn)場”,把打仗權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打仗中學會打仗,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實踐中練就本領。
二、學“張藝謀”
張藝謀是我國當今著名的導演。他在戲劇導演中,所做的事情無非是領導、指導、引導,使演員們的表演達到最佳化——導演就是整個戲劇的責任人。
我們的課堂就是拍戲現(xiàn)場。課堂是用來演戲的,要讓學生自己演戲,并在演戲中提升與發(fā)展——我們教師是整個課堂學生演戲的責任人。
作為教師,必須像張藝謀一樣,做課堂教學的激發(fā)者、發(fā)現(xiàn)者、引導者、責任人。重點要做好以下4項工作:
1. 在學生自主學習時,做好“導學”工作——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學。一是導出自主學習的目標(即“學習目標”),二是導出自主學習的方法(即“自學指導”)。而要使“導學”工作富有成效,教師就要像張藝謀一樣做到“四勤兩不勤”——“腿勤”“眼勤”“耳勤”“腦勤”,“手不勤”“嘴不勤”,也就是多看、多聽、多想,而不能多說、多做?!皩W”的實質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實做到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不急于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自我分析、暴露與解決問題。
2.在學生合作學習時,做好“導教”工作——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兵教兵”。一是導出自主學習中存在的真正的問題,二是導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是導出切實有效的合作方式,四是導出問題解決的最終答案?!皩Ы獭钡膶嵸|就是把問題的解決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解決,讓學生群體去解決,讓學生在自我和群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實現(xiàn)發(fā)展。教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組織實施的作用。
3.在學生課堂訓練時,做好“導練”工作——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一是引導學生個體進行“自練”(即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總結,說出學習收獲與感受),二是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練”(即同桌或學習小組彼此進行匯報、提問與檢測),三是引導學生個體進行“測練”(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著“學習目標”,進行有效的“當堂訓練”)。“導練”的實質是把訓練權還給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訓練,以使所學得到鞏固與拓展,由知而能,舉一反三,不斷提升。
4.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做好“四變備課”工作——變課前預設備課為課堂生成備課,變課前有字備課為課堂無字備課,變課前靜態(tài)備課為課堂動態(tài)備課,變課前校本備課為課堂生本備課?!八淖儌湔n”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切實做到“以變應變,隨機應變”,全面放手,讓學生獨立和合作解決問題,而對于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學生達到了“憤”和“悱”的狀態(tài)之時,教師才從后臺走上前臺,進行引導、幫助、服務,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能”本領、“自主”意識、“自強”心理。
扮演好“張藝謀”,其實就是要我們教師把課堂打造成“演出現(xiàn)場”,把演戲權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表演中學會表演、學會表達、學會表現(xiàn)。
三、學“袁偉民”
袁偉民是上世紀80年代帶領中國女排獲得世界“五連冠”的著名教練。袁偉民將隊員帶到賽場上,通過比賽、競爭的方式讓隊員獲得成功——教練是比賽成敗的責任人。
我們的課堂就是賽場。課堂是用來比賽和競爭的,通過競爭讓學生認識自我,培養(yǎng)能力,提高水平,獲得發(fā)展——我們教師就是整個課堂學生比賽的責任人。
作為教師,必須像袁偉民一樣,做課堂學習競爭的組織者、引導者、激發(fā)者、責任人。重點要做好以下5項工作:
1. 正確理解“比”的內涵?!氨取本褪俏覀兂Uf的“發(fā)動”“鼓動”“煽動”,即教者用自己中氣十足、精神抖擻的激情感染發(fā)動,用比的方式保證發(fā)動,用及時褒貶的評價刺激發(fā)動,用規(guī)定的任務與時間來落實發(fā)動,用主持人的語言、氣勢去煽情、動員,讓大家都在你的鼓動之下提高。“比賽”“發(fā)動”使課堂活躍了,使課堂真正地“動”起來了,使學生既心動,更行動,從而達到全面帶動、促動、驅動。在“動”起來的課堂中,學生迅速“移情”,轉入到學習、比賽中來,從而使課堂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熱潮,形成生機勃勃、生龍活虎的學習氛圍。
2. 制訂課堂比賽的規(guī)則。課堂比賽必須從課的一開始就進行,讓學生從上課比到下課,比賽時間就是45分鐘,一分鐘也不能浪費。課堂比賽的人員應該是所有學生,不能少一個,千萬不能因學生這樣那樣的問題而舍棄。課堂中的學生是比賽的主體,教師也要全過程參與,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疏忽,切實做好比賽的組織者、引導者、發(fā)現(xiàn)者的角色,及時出示比賽的內容,提出比賽的要求,用心傾聽,積極發(fā)現(xiàn),不能只讓學生比,自己干別的事。
3.明確課堂比賽的內容。比賽的內容應該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做到具體化、可測化、對應化,目標與比賽內容千萬不能是兩張皮。比賽內容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不能過于簡單或是簡單的重復,應是在學生原有知識水平上的一種提升,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還必須切實做到內涵的銜接性,前后內容要有一定的關聯(lián),不能顧此失彼。
4.設計課堂比賽的方式。一般采用對抗的方式開展比賽,可以是同桌之間的對抗,可以是學習小組之間的對抗,也可以是男女生之間的對抗。在對抗比賽中,可以相互補充,彼此提醒,但最終教師要引導全班所有學生進行總結、歸納所學內容的知識點、注意點、發(fā)展點、思維點等等。通過對抗,達到挖掘潛力、提升思維、交融認識的目的,最終使學生獲得真正的全面發(fā)展。
5.做好課堂比賽的評價。評價者是課堂學習的所有參與者,評價不僅是教師的事,更是學生的事。教師要積極放權,將評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評價中進一步更正認識,提升思維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當然,教師應是最終的評價者,但教師的評價絕不是簡單的判斷,而是一種引導——正確與否,為什么是這樣,怎樣可以更好,如何更改才能達到最好,還需要補充哪些,刪除哪些,從中得出哪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在哪些情況下能運用這些所學等等。一句話,師生共同評價,在評價中共同提升,達到共生雙贏,教學相長。
扮演好“袁偉民”,其實就是要我們教師把課堂打造成“賽場”,把比賽權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比賽中學會比賽、練就本領、獲得發(fā)展。
綜上所講,毛澤東、張藝謀、袁偉民三重角色的扮演,實際上是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切實做到“角色歸位”,真正做到“師退生進”,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角色的本來面目,切實做好新課改背景下所提出的教師要做好組織者、指揮者、調整者、發(fā)現(xiàn)者、引導者、激勵者、提升者、互動者等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而不是做課堂的包攬者、責難者、考試者的角色,真正體現(xiàn)“教師就是教師,學生就是學生”的思想,做到各司其職,各謀其職,各求其發(fā)展。
“師退生進”的實質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無為”“少為”,學生在課堂上要“有為”“大為”。教師之“無為”“少為”換得的是學生的“有為”“大為”,這正應了“無為而后有為”的道家辯證思想——學生的“有為”“大為”才是教學之道,才是課堂之道,才是課改之道。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正高級教師、人民教育家工程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