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航天職業(yè)技術學院
摘 要:自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來,一直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指導中國革命的成功實踐,更加說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研究
一、前言
馬克思主義思想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作為一種方法論思想,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是不斷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途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的內涵進行全新解讀,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內在性關聯(lián)的思考,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加入新鮮血液。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情況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含義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指導中國革命的勝利,人們逐漸認識到了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于是展開了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熱潮。研究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基礎和前提。其實,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定義有不同的說法,然而,采用比較多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實際上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兩個概念混同起來了,其實這兩個概念有很大的相似度,但是,也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需要區(qū)別對待,不能混淆。還有的就是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具體化為中國式或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改變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將馬克思主義具體化了。當然,也有的人從哲學的角度認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理論,與中國的特殊國情相結合,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tǒng)一的結果。無論是哪種理論,都有其欠缺的地方,當然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全面的觀點認識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問題
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探索,學術界是研究最多的一個群體,由于學術界知識廣泛可以從各個學科、各個角度,采用不同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學術研究,權威性比較強,研究比較細致,進而會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疑問需要解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比較研究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xiàn)代化進行比較然而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知識的研究,并沒有深入到具體領域的研究。其次,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馬克思主義”來源問題的研究比較少,關于這個問題,學術界的研究一直沒有結果,即使有,也是一筆帶過,將重點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應用上。其實,要想做到真正的了解一種理論,應先了解它的理論來源。最后,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及根源研究嚴重不足,截至目前,在一些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些學術文獻中,很少有涉及到這類問題的資料,基本上都是一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注意的問題的研究。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未來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jīng)歷了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小到大,由理論到實踐的漫長的歷史過程,是長期“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相結合的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歷史上實現(xiàn)了兩次質的飛躍。首先,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陳獨秀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點,發(fā)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宣揚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第一次被引入中國。其次,1921年建黨以來到新中國的建立,又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入了深入研究,使其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指導中國革命的進行,如井岡山革命的勝利便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chǎn)物。這一時期,毛澤東思想的產(chǎn)生,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質的飛躍。再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不足,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錯誤。然后,鄧小平理論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打開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最后,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被賦予新的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前景廣闊,應根據(jù)不同的社會情況,及時對其進行全新的解讀,要有靈活性思維,不能墨守成規(guī)。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解決措施
既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呈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要從這些問題出發(fā),尋找解決措施。首先,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涉及到的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研究在精不在多,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方法來說,可以采取比較法,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放在馬克思主義民族化這一國際大背景下,與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化進行比較研究,是更好地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方法,可以在與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找出本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不足,可以取長補短。其次,研究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馬克思主義”的來源,是研究這一理論的前提。馬克思主義的來源有三個,體現(xiàn)在哲學方面,馬克思、恩格繼承并發(fā)展了法國唯物主義和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經(jīng)濟學方面,馬克思利用了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英國的資本主義國家經(jīng)濟學古典學派的成就;在社會主義層面,兩人批判地繼承了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學說。最后,人民大眾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所以,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使其作為一種人人學習和了解的理論,然而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媒體的傳播。培養(yǎng)文化藝術人才,打造文化藝術精品,如《亮劍》的創(chuàng)作,將馬克思主義的內涵通過媒體轉化成人民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這樣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3.認清我國目前的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說到底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集中體現(xiàn)和高度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在當代中國,就是一切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fā)。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只有符合這個實際,才能更好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我國國情相結合,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不斷地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建設事業(yè)推向前進。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不斷發(fā)展不斷完善的理論,在與中國實踐的結合中,必然會出現(xiàn)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并且讓人民群眾掌握并運用它,必將為中國的發(fā)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四、結語
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人越來越多,但是主要是贊揚,很少有人從批評的角度來看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出現(xiàn)的問題。本文則研究它出現(xiàn)的問題,希望通過問題的提出,人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視角更加開闊,研究領域更加寬廣,研究方法更加新穎。
參考文獻:
[1]王越芬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再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