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認為翻譯轉化就是在源語翻譯到目標語的過程中偏離了形式對等,可分為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本文結合英漢翻譯實例,探討范疇轉換在翻譯中的應用,旨在發(fā)現(xiàn)翻譯轉換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指導英漢翻譯。
1.引言
轉換是翻譯實踐中最基本的方法。“翻譯就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即把一種語言的語音、文字、詞匯和語法等系統(tǒng)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各個形式,沒有轉換就沒有翻譯”(穆雷1990:154)。1965年,卡特福德在著作《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轉換”的概念。他以翻譯的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區(qū)別了形式對等與文本等值,將翻譯定義為“用一種等值的語言(目標語)文本材料替代另一種語言(源語)的文本材料”(Catford1965:20)。他認為,由于不同語言系統(tǒng)的不可兼容性,在翻譯時會出現(xiàn)偏離原文的現(xiàn)象,這種偏離就叫做翻譯轉換。本文將借助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通過英漢翻譯中的實例著重探討了范疇轉換在翻譯中的應用,對翻譯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翻譯轉換理論
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遵循了弗斯和韓禮德的語言學模式,他認為“語言是交際性的,會在語境中發(fā)生功能。而這些功能又作用于不同的層次(如語音、詞性、語法、單詞等)和級階(如句子、從句、短語、詞及詞素等)”(Catford1965:65)。翻譯轉換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層次轉換指處于一種語言層次上的源語單位,具有處于不同語言層次上的譯語翻譯等值成分(Catford1965:73)??ㄌ馗5拢?965:141-147)指出范疇轉換屬于同一語言層次上的轉換,是一種有關成分偏離形式上的對應,包括結構轉換、詞類轉換、單位轉換和系統(tǒng)內部轉換四種方式。
3.范疇轉換與英漢翻譯
在實際應用中,層次轉換一般只會在語法和詞匯兩個層面上發(fā)生,因此本文著重探討了范疇轉換在翻譯中的應用,主要有四種類型:結構轉換、詞類轉換、單位轉換和系統(tǒng)內部轉換。
3.1結構轉換
結構轉換是一種最經常發(fā)生的轉換,它可以在任何等級上進行轉換,包括主動、被動語態(tài)的轉換,肯定與否定語態(tài)的轉換等。
[1]This activity is reserved for such niche sites as dating services.只有相親網站等小眾網站保留了這一功能。
[2]That bridge is anything but safe.那座橋不安全。
例句1中,英語原文中的被動語態(tài)“is reserved”,動作的承受者是 “this activity”,而動作的發(fā)出者應該是網站,所以譯為漢語時,并沒有直接用漢語中的“被”字翻譯成“功能被保留”,而是通過調整語序結構,化被動語態(tài)為主動語態(tài),譯為“網站保留這一功能”,使譯文更符合漢語習慣,便于理解。同樣地,例句2中,英語句子是肯定結構,但是借助“but”實現(xiàn)轉折,利用“anything but safe”這一詞匯標記來完成否定意思。在翻譯時,譯者識別了原文的否定意思,轉換成漢語中的否定句,譯為“不安全”。
3.2詞類轉換
詞類轉換指“使用屬于不同語法類別的目標語詞項來翻譯源語詞項”(Munday 2001:61)。在英漢翻譯中,詞類轉換就是指英語與漢語中詞性的轉換,例如,動詞與名詞,副詞與動詞、形容詞與名詞等不同詞類之間的轉換。
[3]He is a man above vulgar interests.他是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4]This experiment is a success.這個實驗很成功。
例句3中,“above”在英語中是一個副詞,而譯為漢語后是“脫離”,成為一個動詞,這里發(fā)生了副詞到動詞的詞類轉換。動詞多是漢語與英語最大的區(qū)別之一,因此,在將英語譯為漢語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通過詞類轉換來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例句4中,譯者將名詞“success”譯為漢語中的形容詞“成功”,使譯文更符合漢語習慣。
3.3單位轉換
單位轉換也叫做等級轉換,是指將源語中某一等級上的語言單位譯為目標語中另一等級上的語言成分。當沿用原文中的等級無法實現(xiàn)等值翻譯時,就要進行等級轉換,以實現(xiàn)語義對等,如源語用短語表達的意思,轉換為譯語時用從句來表達(陳茵茵2009:98-101)。在英漢翻譯中經常出現(xiàn)的單位轉換包括單詞與短語、句子與句群、詞組與分句之間的轉換。
[5]that he was of an age now when education,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the Latin language, pugilistic exercises, and the society of his fellow-boys would be of the greatest benefit to the boy.
他說孩子長大這么大,應該上學校,一則能夠培養(yǎng)競爭心,二則可以打下拉丁文的底子,三則有體育活動,四則有機會交朋友,對孩子的益處可大了。
例5結構非常復雜,使用了多個名詞短語來保證整個句子的流暢性,譯成漢語時要進行一定的調整才能使譯文流暢自然。譯者將原文中的四個名詞短語 “education”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the Latin Language” “pugilistic exercises” “the society of his fellow-boys” 進行了等級轉換,譯為四個小句,用“一則……二則……三則……四則……”來表達,使得譯文條理清晰,流暢自然。
3.4內部體系轉換
“當源語和目的語具有形式上大致對應的結構,而翻譯時需要在目的語中選擇一個非對應的術語時,內部體系轉換就會發(fā)生”(Catford 2000:146)。在英漢翻譯中,有少數情況下也可以使用這種轉換方式。例如,在英語中的“you”在漢語中既可以指“你”,也可以指“你們”,需要進行內部體系轉換,根據不同語境選擇不同翻譯。
本文分析了范疇轉換理論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英漢翻譯實踐中,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具有實用價值,對英漢譯者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然而,其理論并未考慮到文化、語境等非語言層面的影響。英漢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其蘊含的文化也大不相同,譯者不僅要實現(xiàn)語言層面的語義對等,更要在更大的語境與文化上實現(xiàn)意義對等。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