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治與社會》是提高現今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yè)能力的必修課程,本文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創(chuàng)新,對于促進中等職業(yè)教育、深化教學改革以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德育的育人功能。
《經濟政治與社會》根據教育部最新頒布的中等職業(yè)學校“經濟與社會”德育課教學大綱編寫而成,在教材內容設計上順應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常識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密切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體驗和思辨認生。對本課程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創(chuàng)新,對于促進中等職業(yè)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課程反思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經歷探究學習的過程,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當代社會生活能力。具體反思內容如下:
一、1W——Why,為什么開設本課程?即本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重要性的認識
作為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德育課教材,本書內容與國家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發(fā)展、人民群眾生活聯系緊密。本文主要從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方面來闡述本課程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高職教育的教育觀念已從注重理論教學轉向注重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全面素質,構建以能力為主線,以素質為核心的職業(yè)特色鮮明的培養(yǎng)方案?!督洕闻c社會》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德育課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據此本課程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在今后的職業(yè)活動中能夠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經濟行為,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去,能夠分析常見的社會政治現象,提高參與政治活動的能力,在今后的職業(yè)活動中,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增強民主意識,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2、根據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開設這門課程,我們確立了實現以下目標:即要立足于將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環(huán)節(jié)相融合,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析能力及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德育教育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形成誠實守信、熱愛國家、關注社會的良好品質,并逐步滲透職業(yè)道德教育,為其今后參與社會建設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真正達到德育育人的目的。
二、2W——What,課程是什么?即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反思
我主要從教材的體系、重難點、教材存在的問題及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等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反思。
1、教材體系結構完整。本課程內容包括五個單元總共十四課內容:第一單元,透視經濟現象;第二單元,投身經濟建設;第三單元,擁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第四單元,參與政治生活;第五單元,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經濟建設(第一、二單元)、政治建設(第三、四單元)、和文化社會建設(第五單元)四位一體。本課程體系緊湊,內容完整。本課程總學時為38學時,每周2學時。在課程實施中,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于教材,在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對教材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對基本知識講透吃透的同時,增加了活動與探究實踐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指導自己的行為。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根據教學大綱確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基本觀點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有關知識;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會現象、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在充分考慮高職學生成長特點,職業(yè)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前提下,依據教學大綱及中職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需要,為了適應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確定本課程的重難點:教學重點是第三單元和第五單元——擁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共建和諧社會,教學難點是第四單元——參與政治生活。
3、教材主要特點和存在主要問題。通過對教材分析,本教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了教材的時代性特點;本教材運用大量的案例,引導學生認識、感悟和體驗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同時,教材突出了重在實踐的觀念,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探究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體現了實踐性特點;本教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精選貼近學生生活的典型案例,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拓展、延伸平臺。教材表述既注重規(guī)范又通俗易懂,版式設計新穎活潑、圖文并茂,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特點。
本教材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教材中案例不夠新穎。時代在發(fā)展,教材內容也應與時俱進,因此,應適當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新整合:即準確理解,把握大綱精神;跳出課本知識結構的框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適當把握教學內容的深淺度;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教育。
4、根據教材的特點,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以下素質:
1)、本課程是集經濟常識、公民教育和社會認識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相對于一般學科課程,有更為寬泛的學科背景,因此要求教師知識面必須豐富。
2)、本課程實時性強,這樣就要求教師必須時刻關注時政變化,引導學生關注與課本課程學習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
3)、教師在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新,樹立教學以學生為本,教育為學生服務的教學理念,努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1H——How,即如何關于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出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我主要從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手段、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以及多樣的評價方式方面來闡述提升教學質量的路徑。
1、教學方法多樣。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案例教學法為主,盡可能結合當前社會發(fā)生的時事,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將知識點與社會中的焦點問題有機結合到一起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而且使學生對當今世界的變化發(fā)展有所了解。我結合使用啟發(fā)式教學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在教學過程中還采用了分組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去思考、去體驗、去解決,讓他們自己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當然,對于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仍以講授為主,達到化抽象為具體的課堂教學效果。
2、教學手段豐富。1)、運用多媒體教學。制作的課件包括動感畫面、圖片、動漫、文字材料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融洽、愉悅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時間利用率,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開拓思維,開發(fā)智力;2)、使用教材和創(chuàng)新教材;3)、充分利用活動與探究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將知識點與社會中的焦點問題有機結合到一起,組織學生辯論、模擬活動,在實踐中提高辨析社會現象、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3、教學資源實現優(yōu)化整合。1)、充分利用教材。以“教材是教學的資源、工具和指南”的理念為依據,力求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創(chuàng)設一個平臺,既有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充分利用教學參考資料所提供的內容;3)、收集社會上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素材,特別是社會的新發(fā)展、改革開放的新成果等充實教學內容,形式可以是動感畫面、圖片、動漫、文字材料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融洽、愉悅的教學氛圍。
4、評價方式多樣:
1)、考核標準:本課程是一門德育公共課,要求學生學完本課程后,能夠基本掌握本課程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并具有理解和運用經濟政治知識的能力。
2)、考核方式與內容:本課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70%,期末考試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30%。形成性考核是進行運用能力的評價,因此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為此,每一課均設有考核內容,包括對學習過程(課堂教學參與度)、學習態(tài)度(考勤、課堂表現、作業(yè)完成質量)、小組合作精神和學習結果的考核,當然,對學生形成性評價的主體是多元化的,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老師評價。期末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把握,并能夠很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實踐,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采用開卷的考試方式。
總之,《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要立足于課程基本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延伸課堂、開展多姿多彩的實踐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理實結合采取形成性評價與期末考核有效結合,強化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學成效。
(作者單位:江蘇財會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