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燭之武退秦師》是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課的一篇古文。在這篇課文中,刻畫出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以言辭說退秦軍的深明大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備課過程中,筆者試圖引導學生以探究式的方法進行學習,領略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關鍵詞】燭之武;退;秦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及用法;2.通過梳理文章脈絡,正確認識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及辯論藝術;3.培養(yǎng)學生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時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深明大義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課型
新授課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學重點
通過梳理文章脈絡,讓學生充分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正確認識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五、教學難點
把握燭之武論辯藝術,學習其不計個人安危得失,深明大義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教學方法:點撥法、講授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春秋時期,有一位年邁的英雄,只身進入敵營,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退敵營之師,保住了自己的國家,這個人是誰?(燭之武)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二)背景導讀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敘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補充課下注釋1)
(三)整體感知,理清結(jié)構(gòu)
1.在未讀原文的基礎上,只看題目,思考兩個問題:
(1)從題目來看,題眼是哪一個字?
(2)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在圍繞這個題目在文中寫什么?
明確:(1)題眼: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2)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結(jié)果如何?燭之武是誰?為什么要讓他去退?雙方出軍多少?(生自由作答)
2.請幾位同學朗讀課文,正讀音。
3.請結(jié)合課下注釋,閱讀課文,簡單了解文章大意,并思考如下兩個問題:
(1)理清文章中一共提到了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歸屬于哪個國家?
(2)請為每個段落概括大意。
明確:(1)共出現(xiàn)10個人物,分別歸屬于3個國家。①晉國(軍函陵):晉侯(晉文公:姬重耳)、晉君(晉惠公:姬夷吾)、子犯(狐偃;大夫;重耳之舅;陪其逃亡,助其登位)②鄭國:鄭伯(鄭文公:姬踕)、佚之狐(大夫)、燭之武(大夫)③秦國(軍氾南):秦伯(秦穆公:嬴任好)、杞子;逢孫;楊孫(大夫)。
(2)①秦晉圍鄭的嚴峻形勢及原因。(為什么退)②佚之狐舉薦燭之武,臨危受命。(誰去退)③燭之武退秦師的過程(如何退)④燭之武退秦師的結(jié)果(退后結(jié)果)
(四)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辯論藝術
細讀課文,分組討論以下幾個問題:(與學生自己提出的相似)
(1)秦晉為何要包圍鄭國?(2)燭之武是如何出場的?燭之武對退秦的態(tài)度是如何的?最終他又是如何答應鄭伯退秦的?(3)燭之武用什么理由說服秦伯退兵的?(4)從全文來看,燭之武是一個什么樣的人?(5)晉文公最終為何會退兵?
明確:(1)為何退(背景原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出示ppt,展示地圖,介紹背景原因)(2)①燭之武出場: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②燭之武態(tài)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③鄭伯勸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3)燭之武智退秦師:①亡鄭于秦無利: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②亡鄭于晉有利: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③存鄭于秦有利: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④離間秦晉: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⑤晉貪得無厭: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4)燭之武:大義大勇大智之人。贊揚其在國家危難之時,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師的愛國主義精神。(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5)晉文公退兵原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五)探究本文,寫作特點
1.伏筆照應,組織嚴密。如在開頭部分寫入秦晉圍鄭的事件背景,埋下伏筆,暗示后文晉軍撤退的結(jié)果;2.波瀾起伏,生動活潑。如燭之武在答應鄭文公勸說秦君前的牢騷、燭之武勸說秦君時的語言藝術,層層遞進,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3.詳略得當,說理透徹。課文重點描寫的是燭之武勸退秦師的言辭這一情節(jié),其他部分則是簡略描寫,一筆帶過。
(六)教師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感受到了燭之武在言辭上的杰出才華及其深明大義的愛國情懷,我希望各位也能夠成為燭之武這樣的人,能夠能言善辯,掌握語言的藝術。
(七)課后作業(yè)
1.總結(jié)本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2.推薦閱讀《觸龍說趙太后》《曹劌論戰(zhàn)》《鄒忌諷齊王納諫》,感受辯論藝術之美。
作者簡介:趙陽,女,1992年生,天津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