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校教育中,關于是否運用教育懲罰,歷來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不加分析地肯定或者否定它,都是不正確的。本文試圖就教育過程中,是否運用懲罰手段以及如何巧妙運用懲罰手段提出思考。
【關鍵詞】教育;懲罰;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甲骨文中,“教”是個會意字,就像是一只手拿著教鞭,“子”的上面有兩個叉,表示被教鞭抽打的象征符號。也就是說,“教”,本身就帶有懲罰的意味,懲罰,是“教”的一個組成部分。
當下,教育界普遍倡導“賞識教育”,認為教師應以平等、民主的心態(tài)和學生對話,往往認為懲罰是對學生主體意志和力量的否定,是教師單邊意志的體現(xiàn)。然而,提倡“賞識教育”,是不是就意味著不能懲罰?人不可能不犯錯,那么犯了錯,又該怎么辦?因為有“禁止任何形式的體罰學生”這條高壓線在,許多老師不愿罰也不敢罰。這就常常出現(xiàn)這樣一些現(xiàn)象:學生犯了十分嚴重的錯誤,本該嚴厲地處罰,然而學校卻只是輕描淡寫,而學生犯錯成本低,也就導致了屢教屢犯。
筆者認為,在提倡激勵、賞識教育的同時,不應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不應以其有“弊”而放棄其“利”,關鍵不是考慮“要不要懲罰”的問題,而是該考慮“學會如何正確、巧妙地運用懲罰”,使“懲罰”的度、量、序、式得到規(guī)范。
一、教育懲罰的出發(fā)點在于“愛”
應該來說,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任,成為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是教育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懲罰也是一種愛心關懷。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也是教育的良機。教育者在實施懲罰的過程中,應以“愛”為前提,保持對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中國歷史上的私塾老師對于學生犯錯,常用的方法就是“打手板”,學生們對先生的戒尺都是十分敬畏的。作家魏巍就曾在《我的老師》中,描述了“蔡老師”對“我”的懲罰:“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兒童其實也會觀察,教師首先應以一顆寬容的心來看待學生的錯誤,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不可多用,不可濫用,在關愛的前提下對兒童的不良行為使用強制措施。
二、教育懲罰的目的在于“教育”
教育懲罰是基于懲罰引申出的一個概念,也就是說,它是在“教育”這一背景下進行的,所以教育懲罰雖有懲罰本身的性質,但歸根結底,應注重其“教育性”。著名解剖生理學家麥克勞德小時候,偷了校長的狗殺了,原因在于想看看狗的內(nèi)臟是什么樣子。校長知道后,并不是謾罵責罰,而是罰小麥克勞德把狗的血液循環(huán)圖及骨骼圖畫出來。這樣的懲罰方式有效保護了麥克勞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養(yǎng)了他“不怕犯錯、善于改錯”的品質。富有人性化的懲罰方式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針對受教育者的錯誤行為或違規(guī)行為,教育者通過某種方式,使其受到警示,矯正其錯誤行為,促進受教育者身心全面發(fā)展,才是教育懲罰的應有之義。
三、選擇教育懲罰的方式要慎重
當前,社會對于“教育懲罰”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誤區(qū),不少教師懲罰學生的方式是從自己受教育的經(jīng)歷、教育經(jīng)驗得出,難免沿襲傳統(tǒng)打罵的方式。合理的懲罰應從理智出發(fā),既要避免過輕也要避免過重、過多。如果在教育法規(guī)中,賦予教師懲罰學生的權力,明確規(guī)定教師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什么樣的方式懲罰學生,也就能有效避免“懲罰”的濫用,避免造成對學生身心的傷害。
四、切勿混淆懲罰與體罰
懲罰和體罰的目標雖然都是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而采取的強制措施,然而,二者卻有本質的區(qū)別,其中的關鍵在于體罰損害了受罰者的身心健康,學生在外力迫使下被動地改正錯誤,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而懲罰則立足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發(fā)展,不僅是為了制止某種錯誤行為,更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品行。夸美紐斯提到,“學校不應該充滿呼號與鞭撻的聲音”,學生是成長中的個體,他們不可避免會犯各種錯誤,嚴厲的懲罰大多數(shù)只能暫時抑制某個反應,而正確的懲罰更是一種預防教育,它從細微之處著筆,有效、及時地修正不良行為的發(fā)生。
五、總結
適當?shù)慕逃龖土P能夠及時有效遏制學生過錯行為的蔓延,懲罰不是目的,只有科學地理解“懲罰”的內(nèi)涵,選擇合適的懲罰方式,才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才有助于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作者簡介:吳珊鴻,現(xiàn)就職于福建省泉州市晉光小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