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味”這一概念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也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體現。關于這一概念的含義、意義等已經有不少人做了論述,本文將從辯證的思維角度來淺析“語文味”這一概念。
【關鍵詞】語文味;辯證;程少堂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味”究竟是什么?“味”的基本詞義是舌頭嘗東西所得到的感覺、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引申為情趣、體會。味,滋味也。——《說文》。在中國的傳統美學中,一涉及味道,似乎就只能體會,非常模糊,無法言傳,屬于較高層次的概念。“語文味”這個說法就更是如此,作為語文教學美學中的一個理論范疇,很能體現漢語教學的特色。
一、對“語文味”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
事物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對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歷一個過程,語文教學界對“語文味”的認識也是有一個過程的。
在“語文味”這一概念提出之前,語文教學界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過于關注語文教學內容所承載的東西,更多的是把文本內容當成了語文教學內容,導致“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比如過于關注課文的價值觀目標,就會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語文教學中存在大量的“非語文”的現象,讓語文教學幾乎承擔了所有學科的使命。
直到2001年程少堂正式提出“語文味”這一概念,并在此后做了許多相關的課題研究。程少堂也因此成了語文味教學流派創(chuàng)立者和核心人物。此后到2007年左右才有較為成熟的定義,經過一再更改,最終在《新的語文教學美學原則在崛起——以“語文味”或“文人語文”為核心》中程少堂才對“語文味”下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定義。
二、“語文味”的課堂不能有單一的模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既然“語文味”的課堂可行,那為什么不能有一個語文課的模式,老師們只要把教學代入模式中就可以了呢?不但不可以,而且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模式,是很可怕的。因為:
(一)每堂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特殊的
不僅課文內容不可能一樣,哪怕是相同文體的兩篇課文都不可能采用一個教學模式。比如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兩篇同屬演講詞,二者也不可能用同一模式。從作者上來看,蔡元培改革北大,對北大、對中國近代教育、對整個中國的發(fā)展都可謂是影響深遠,在作者的介紹上自然要比馬丁·路德·金用墨更多。從語言上來看,蔡元培的演說是用淺顯的文言文寫成,又利用了大量的成語、熟語,比起用現代白話文翻譯出的《我有一個夢想》要多字詞的梳理。從結構上來看,蔡元培先簡單介紹了與北大的情感聯系,隨后提出對學生的要求和自己的改良計劃,而《我有一個夢想》的感情抒發(fā)應該是在文章最后才達到頂峰,學習順序也必然會有所不同。
(二)學生的情況是特殊的
既然內容特殊,那其他老師模仿名師們的課堂來給自己的學生上課可以嗎?也不行。很多試圖模仿名師課堂的老師都會有一個感覺:明明教案都已經被名師們公布出來了,課件可以根據教案制作,教學視頻也可以在網上找到,為什么就是達不到名師那樣的效果呢?對于名師自己而言,同一堂課的內容也不會是每次都完全一樣的,因為他教的學生每次都不同。建構主義認為,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改造和重組基礎上習得的。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不同,認知方式、智力水平都不相同,甚至整個班級是否活躍都會影響到教學內容的調整。
(三)老師的情況也不一樣
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專業(yè)知識等也不同。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教師本身普通話不夠標準,那在朗讀時能不能達到和名師一樣的效果呢?名師課堂之所以出彩,并不僅僅在于他們表現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最重要的是他們自身的知識能力、人格魅力、管理方法和教學宗旨等,而這些思想不是通過模仿其一節(jié)課就可以領悟到的,而是應該探究其思想本質,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理念、價值觀。
三、把握好“語文味”的度,不能讓語文課變質
“度”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適度原則是實踐活動的正確準則。語文味教學強調緊扣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最正確的方法,也是最終的歸宿。但是這也很容易走向一個極端,就是有人認為所謂的“語文味”就是集中注意力于文本。對很多一線教師來說,能抓住語文知識的要點,但往往只是靜態(tài)的知識,缺少整體聯系。對于文本的解讀應該從文本中的關鍵字詞句入手,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這是文本解讀的必經途徑,但也只能是途徑,通過解讀來揣測文本作者的原意,最終獲得文本的潛在信息。如《林黛玉進賈府》一節(jié),它不僅引出了小說的主要人物,而且對他們思想性格的刻畫也是初見端倪;林黛玉與其他人物的對話,展示了封建社會的民情風俗,人與人之間等級分明的關系,以及社會交際中的繁文縟節(jié)等。
另一種極端就是課堂“語文味”太少,變成了非語文課。例如,在講解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之演說》時,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介紹,學生就無法理解演說內涵;背景介紹過多,就變成了歷史課,這其中的“度”往往很難把握?!胺钦Z文”的東西太多,超過一定的量,就會發(fā)生質變,語文課就不再是語文課。語文教學中無思想教育不成課的意識始終在作怪,什么篇章的教學都要來一個“教育學生如何如何”的環(huán)節(jié),語文課也就變成了品德課。
參考文獻
[1]郭本禹.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2]十二院校編.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83.
[3]曾祥芹,韓雪屏.閱讀學原理[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2.
[4]曾祥芹.新課標的閱讀學闡釋[J].語文教學通訊,2002(4).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