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字
流浪在撒哈拉的三毛,在《我的青春誰做主》里說過:“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在哪里都是流浪。”所以她收拾了行囊,讓時間的刻度表,地域的比例尺跨越到了另一個疆域。她在撒哈拉沙漠中與當地的土著發(fā)展出深厚的友情,寫出了《撒哈拉的故事》;當漂泊半生,塵埃落定之后,她在《萬水千山走遍》中寫道:“大地啊,我來到你岸上時原是一個陌生人,住在你房子里時原是一個旅客,而今我離開你的門時卻是一個朋友了。當飛機降落在墨西哥首都的機場時,我的體力已經透支得幾乎無法舉步。長長的旅程,別人睡覺,我一直在看書。眼看全機的人都慢慢地走了,還讓自己綁在安全帶上。窗外的機場燈光通明,是夜間了?!?/p>
去往他鄉(xiāng)的路上,總是少不了長途的跋涉與獨自上路的孤獨。但是孤獨的旅程往往能有更加不一樣的體驗。海明威曾經盛贊的女飛行員柏瑞爾·馬卡姆在她的《夜航西飛》中說:“可能你過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卻發(fā)現了解別人勝過了解你自己。你學會觀察他人,但你從不觀察自己,因為你在與孤獨苦苦抗爭……即便在飛機中獨處一晚和一天這么短的時間,不可避免的孤身一人,除了微弱的光線中的儀器和雙手,沒有別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氣,沒有別的好盤算;除了扎根在你腦海里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沒有別的好思索——這種體驗就像你在夜晚發(fā)現有陌生人與你并肩而行般叫人驚訝。你就是那個陌生人。”所以在夜班的飛機上,地球如在他鄉(xiāng),飛機成了行星,她是行星上唯一的居民。在那里,她完成了與自己的初次會面。
他鄉(xiāng)的故事也許是從孤身一人開始,但是關于故土的牽絆卻總是牽涉到整個家族。當獨立時,你在他鄉(xiāng)體會到的是自由。所以作為“拓荒者”生活在非洲的柏瑞爾自在地體驗著與歐洲全然不同的風情,也許對于她來說,故鄉(xiāng)包裹在幼年迷霧
蒙蒙的記憶里,只有在落日的余暉中耀眼地燃燒著的草原,以及在暴風雨時湖水暴漲而被馬賽族稱為“惡水”的奈瓦沙湖才是她真正的歸屬。
但是,當自由和自尊被踐踏時,不忘記自己的根在何處,就是守住自己生而為人的尊嚴?!陡肥敲绹骷襾啔v克斯·哈里所著的反映美國黑奴家族歷史的小說。主人公昆塔原是生活在非洲大陸的土著少年,在大自然中謀生是他生活的一切,他也見證著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居民生老病死的更迭。直到17歲的一天,昆塔在河邊尋找制作傳信鼓的樹干時,被販賣黑奴的白人強擄到了美洲大陸,在那里他的過去被推翻。在多次逃跑被嚴懲之后,他的野性被“馴服”,成為了一名“安分”的黑奴。此后,他成家立業(yè),看似與那些土生土長的、每天期盼著不挨打能填飽肚子的二代黑奴并無分別。但私下里,他抓緊一切時間將關于故鄉(xiāng)的回憶傳達給年幼的女兒濟茜,只為了讓女兒知道,他們不是生而為奴,遙遠的非洲才是她的故鄉(xiāng)。但是年幼的女兒并不明白“黑奴”的意義。在她的小觀念里,家鄉(xiāng)、部落是屬于父輩紛繁復雜的過去,爸爸媽媽都在身邊的那個美國農場主的家,才有意義。
濟茜的天真終被殘酷的現實打破,因為犯了主人的忌諱,她被主人賣給了“雞仔喬治”,此后她的后代也面臨著一樣的命運。但是家庭的分崩離析并不能摧毀這個家族,在非洲生活了十七年的昆塔為這個在美國延續(xù)了百年的黑人家族留下了一段口耳相傳的非洲記憶,他的子孫在經歷了黑人解放運動、南北戰(zhàn)爭之后,終于獲得了身份上的自由,并憑借誠實的勞動,努力在這個國家站穩(wěn)腳跟。而作為家族第七代的作者,憑借這些流傳下來的片段,回到故土,幾經輾轉,從垂垂老矣的部落史官那冗長晦澀的故事中,尋到了祖先“昆塔”的名字,就像是一根長線終于尋到了它的原點,一個黑人家族百年的顛沛流離走到了盡頭,這一次故鄉(xiāng)不再只存在于父輩們模棱兩可的話語中,昆塔的后人們頂天立地地站在這里,足下是他們的根。
同樣是“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興起了一股“尋根文學”的熱潮。陳忠實在《白鹿原》中引用了巴爾扎克的話:“小說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币蝗航邮苓^西方現代派文學洗禮的文學家,放棄了對西方文學的一味模仿,返璞歸真,用生動的筆書寫著民族的文化和情懷,書寫著故鄉(xiāng)的人和故事。在他們的筆下,故鄉(xiāng)不只是渭河平原、黃土高原這樣的地名,它還有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詩酒年華的雅興,也有風沙侵襲的粗糙和大義未曉的蒙昧。寫這些故事的作者,有賈平凹、陳忠實、韓少功、路遙、莫言,而如今,莫言已經站上了諾貝爾的領獎臺。那些帶著鄉(xiāng)土氣息的
文字雖然樸素,但是其中有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原因。
雖然并不是中國人,但是在中國生活了四十載的賽珍珠一直致力于寫中國的故事。她說“我只能寫我了解的。而我除了中國,便一無所知?!边@位美國作家出生四個月后便來到中國,在鎮(zhèn)江長大。她跟隨母親學習英語,又師從一位孔先生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但是她對中國的了解,更多的還是通過那雙眼睛的觀察。兒時,她跟隨著與她膚色不同的孩子們在村里追逐玩耍,長大后,她跟隨農業(yè)經濟學家的丈夫上山下鄉(xiāng)。1931年,她完成了主要著作《大地》,并憑借著“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以及傳記方面的杰出貢獻,于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至今仍是美國中學生推薦書單中的一員。
同《白鹿原》《紅高粱》相似,《大地》講述的也是一個家族故事,同土地息息相關。中國農民王龍,他的一生既是圍繞土地的奮斗史,也是一部上世紀中國農村背景下的歷史劇。一文不名時,王龍是一個淳樸的青年,一直在為土地奮斗,即使災年逃荒也不放棄土地。在進城打工后,他意外得財,立馬回鄉(xiāng)置辦土地。五年的風調雨順,讓他成為村里的富戶,但是一場洪水,毀了他的希望。此后勤勞的王龍變成了不事生產的王龍,但是當他的子嗣們商量著變賣土地時,他說:“我們來自大地,我們也必須回歸大地——如果你們守住田地,你們就能活下去——沒有人能搶走你們的地?!?/p>
和王龍固守土地的觀念一樣,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認為“人離開了土地就一文不值”,文學巨著《飄》里的斯嘉麗在美好生活的幻夢破滅之后吶喊“至少還有土地”。這種對于土地的執(zhí)著,大概也是人類踏實勤奮的體現。但是另一方面,若一味固守在土地之上,三毛就不會體驗到撒哈拉的精彩,柏瑞爾不會誠實地面對自己,賽珍珠更不能寫出《大地》這樣的作品。所以無論身在他鄉(xiāng)還是故鄉(xiāng),只要不忘記自己是誰,清楚自己的方向,那么路始終都在腳下,生活始終向著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