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坤
?
論中學語文學科育德因素的挖掘和有效實施
◆朱明坤
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載體的語文教材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意志品質教育等,這些或顯性或隱性地散布于語文教材選文篇目里,成為語文學科育德的重要內(nèi)容。綜合語文學科育德的重要內(nèi)容,現(xiàn)對語文教材中育德因素各具代表性的篇目予以分類整理:
表1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試用本)中愛國主義教育育德因素的例舉
表2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試用本)中理想信念、生命教育育德因素的例舉
表3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試用本)中道德、意志品質育德因素的例舉
宏觀把控語文課程對學科育德系統(tǒng)化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語文學科育德還要具體細化到教學內(nèi)容的落實上。語文學科育德要尊重人的內(nèi)在需求,要重視價值內(nèi)容的傳遞,要重視非理性心理的培養(yǎng)。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蘊藏的德育內(nèi)涵,把德育內(nèi)涵“拎出來”,同時潛移默化、不貼標簽地“融進去”,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1.在語言的發(fā)幽中探微
于漪說,對語言要善于敲打下去,并使之濺出火花。這濺出的火花,不僅是對言語形式的關注,也是對情感價值的關注。語文學科的育德功能的實現(xiàn),需要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教學中,落實到語言的表情達意中,發(fā)幽探微,“發(fā)現(xiàn)”并“還原”語言的價值。比如教學《老王》,平凡而普通的老王淳厚、善良,承受著生活的重負,卻講仁義重感情。第六段這樣寫:“文化大革命”開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條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請了假,煩老王送他上醫(yī)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輪,擠公共汽車到醫(yī)院門口等待。老王幫我把默存扶下車,卻堅決不肯拿錢。他說:“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我一定要給他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我笑著說有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這一段中“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條腿走不得路了”一句特別耐人尋味,此句運用曲筆含蓄寫出丈夫錢鐘書的遭遇,知識分子在“文革”期間被關牛棚遭受迫害由此可見一斑。此段“我自己不敢乘三輪”與文本開篇“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令學生費解,平時向來照顧老王生意的我為何不敢乘他的三輪了呢?段首句“‘文化大革命’”開始”不容忽略,在“文革”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身為知識分子的我如果坐老王的車就會被人認為是“騎在勞動人民”作威作福,貌似簡單的一句寫出了“文革”的現(xiàn)實。此段中老王貌似客套的一句話“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逼鋵嵉辣M了老王對知識分子生存狀況的理解,從側面寫出了老王不怕被牽累。我執(zhí)意給他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辈豢紤]個人處境、關心他人的人性光輝躍然紙上。遵循“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在這里,我們通過語言的表情達意讀出了特殊時期的人間苦難,讀出了“人力車夫”這一卑微地位中透露出的高尚品格。深入語言的“肌理”,學生體悟到的遠比老師直接言明的來得深刻,同時能獲得發(fā)現(xiàn)語言價值本真的驚喜感和閱讀的滿足感,其中蘊含的德育內(nèi)涵也更易走進學生的心里。
2.在情感的辨析中澄清
不管教師還是學生解讀文本往往會潛意識投射自己的情感體驗,這其實就是文本解讀理論中的讀者再創(chuàng)造,解讀文本是師生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體驗歷程。所以解讀文本不能忽略人的主體意識,不能忽視人性,需要站在人文關懷的角度,重視個人的情感和意志。比如教學《雷雨》時,周樸園和魯侍萍分別三十年后重逢并相認,周樸園以自己一直保留侍萍用過的舊家具、記得她的生日甚至保留著她喜歡關著窗子這一習慣,來向侍萍表達自己的懷念和懺悔之情?!爸軜銏@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誠還是虛偽”學生多會心生疑竇,教師又往往會簡單化處理,給周樸園貼上一個“虛偽”的標簽,但這一極具育德因素的問題就這樣流失了,豈不可惜?如果尊重學生閱讀文本的疑問,也許就能尋找到觸動學生心靈的激發(fā)點。為此,可以設置一個課堂“微”辯論:真誠(正方)與虛偽(反方)之辯——談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正方給出的理由:第一,魯侍萍被掃地出門的原因是以門第觀念為代表的封建等級制度,聯(lián)系文本中侍萍的自訴:“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注意這里人稱的變化,由“你”轉換成“你們”,據(jù)此推斷出周樸園對魯侍萍是有真愛的,而不是浪蕩公子對女性的玩弄,所以趕走魯侍萍是一種無奈的遺棄,是迫于封建家長施予的門第觀念的壓力。屈從的周樸園只好把這份愛埋進心底,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第二,周樸園的家庭生活不幸福,從文本看,他和侍萍分別后結過兩次婚,第一個是闊家小家,抑郁而死,第二個是追求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的資產(chǎn)階級新女性繁漪,她和周樸園除了周沖這一情感維系,其實是未產(chǎn)生真正的愛情。好以居高臨下的封建家長身份自居,兒子對他敬而遠之。這樣不如意的家庭生活難免會使他懷念溫柔又賢惠的侍萍。第三,懷念的方式在節(jié)選課文之前,借助不同人物的臺詞,有多處交代,和節(jié)選部分照應,這種懷念是由來已久,而且是周樸園認定侍萍已死之后的所作所為,并不是敷衍作秀。反方給出的理由:這種懷念方式是周樸園為了掩蓋當年的罪惡,故作姿態(tài)來表現(xiàn)自己的高貴多情,在他的價值觀里,利益遠遠高于愛情,因為他骨子里流淌的是自私冷酷的血。遵循“有意無痕”的原則,學生經(jīng)過以上情感價值的辨析,對人性的豐富有了撥開云霧見日明的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使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價值得以澄清,從而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生生命成長的軌道里,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價值體系。
3.在道德價值的判斷中選擇
道德價值就是個人行為對于他人和社會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義,在當下價值觀多元的社會轉型期,各種形形色色的價值觀無孔不入,不斷沖擊著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的中學生的心靈,使中學生心理處于搖擺不定的動蕩期。所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尋找學生問題的癥結,這是實現(xiàn)價值認同的前提。比如教學《項鏈》,路瓦栽夫人為參加舞會借朋友一掛項鏈,舞會結束發(fā)現(xiàn)項鏈丟失,路瓦栽夫婦到處找項鏈,懸賞招尋,找尋不得。于是想法賠償所借的項鏈,“他們就從這家珠寶店到那家珠寶店,憑著記憶去找一掛同樣的項鏈?!焙貌蝗菀渍业揭粯拥捻楁?,三萬六千法郎的昂高價碼讓路瓦栽到處借債,家庭由此債臺高筑,好不容易湊夠了這筆錢,路瓦栽夫人把買的新項鏈還給朋友。讀到此時,師生大都會心生疑惑:路瓦栽夫婦除了賠償項鏈,沒有其他辦法嗎?據(jù)此創(chuàng)設情境分組討論:你怎么看待路瓦栽夫婦賠償項鏈?假如你是路瓦栽夫婦,你會怎么辦?匯總學生的討論結果,大致有如下觀點:第一,路瓦栽夫人愛慕虛榮,如果歸還不了項鏈,她的面子會掛不住,死要面子活受罪,性格使然決定她只能這樣做,哪怕付出十年青春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婦,也難以向朋友啟齒,咬咬牙自認倒霉,悶不作響地賠償項鏈。第二,路瓦栽夫人固然有虛榮心,但虛榮也算人之常情,路瓦栽夫婦更讓人佩服的是他們的誠實守信,能做到這點實屬難能可貴。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婦,遵守“有借有還”生活準則,遵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道德信條,自己的責任自己扛,不賠償項鏈說不過去,以后有何臉面見朋友,何以立身處世,所謂“君子修身,貴在慎獨”。第三,路瓦栽夫婦賠償項鏈愚拙可笑。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婦,找一掛一樣的假項鏈歸還朋友,朋友也不一定會知道,更何況朋友借給自己的是贗品。第四,路瓦栽夫婦太講原則不知變通,處事方法欠考慮。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婦,如實告訴朋友丟失項鏈的事情,雙方好好溝通,也許就不需要賠償項鏈了。綜觀學生的觀點,深挖此中的育德因素,真正的道德其實應該是一種無人時的自覺,路瓦栽夫婦的做法很好詮釋了這一德育內(nèi)涵。科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是他獨立做出道德判斷,而不是順從于大人的意志。通過這一生活情境問題的探討,學生一次次拷問靈魂、沉思人生,從懸空的抽象道德落到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上,回歸真實,而學生真實的情感狀態(tài)是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基點與起點。學生就現(xiàn)象和行為之間生成的東西通過角色轉移置身其中進行體驗感悟,而現(xiàn)象和行為之間生成的東西恰恰是道德的選擇。
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育德因素,豐富的育德因素是開展德育的前提條件。德育能否在語文教學的土壤上開花結果,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主要看教師的教育教學技巧。
1.兩難法
價值觀認知對中學生來說相當容易,但基于價值觀認知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就不容易了,基于此,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價值沖突并提出價值觀問題,讓學生在反應中“投射”內(nèi)心的觀念,達到“無痕”育德的目的。比如教學《鴻門宴》,項羽擺下鴻門宴意欲除劉邦而后快,但在宴席上項羽猶豫了,殺掉劉邦可以除掉與自己爭奪天下的強勁對手,但手段不光彩,有辱自己“楚霸王”的身份,經(jīng)過內(nèi)心的掙扎,項羽最終放下暗殺的念頭。就此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項羽在鴻門宴上該不該殺劉邦?學生有從戰(zhàn)略角度出發(fā),認為項羽此時不殺劉邦,無異于放虎歸山,善于籠絡人心的劉邦必定會尋找反撲機會,勝負之數(shù)未可知。學生有從戰(zhàn)術角度出發(fā),勝敗兵家事不期,自古講究“上兵伐謀”,所謂兵不厭詐,項羽設計殺劉邦,都是政治權術,無關人格,無涉德行。學生有從人性角度出發(fā),認為項羽雖剛愎自用,但性格直率,光明磊落,蠅營狗茍之事難以入其法眼,因為他的骨子里流淌的是高傲的血液,這也是項羽的可愛可敬之處。還原歷史情境,學生把自己“融進去”,進行價值判斷并做出價值選擇。雖然歷史是以成敗論英雄,結合史實我們知道“劉”勝“項”敗,但我們卻覺得“劉邦因成功而是小人,項羽因失敗而是英雄”。司馬遷的《史記》把項羽歸入“本紀”,把當朝開國皇帝手下敗將寫成悲壯的英雄,情感褒貶蘊含其中??磥?,道德人格的魅力有時是壓過歷史功過的。除此,《陳情表》中李密“忠孝兩難全”的處境也著實讓人為他揪心,教師也不妨運用兩難法在學生心中播撒“孝”的種子,引導他們主動擔當當下的責任。兩難法比教師單向的道德灌輸更能產(chǎn)生持久影響,因為道德因子被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道德就不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而是再經(jīng)由學生的情感感染,潛移默化地轉化為學生的行為。
2.融情通理
語文學科中富有意趣、情趣、理趣的或明或暗的育德因素俯拾即是,語文教材更是如此?!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教師要有二度創(chuàng)作的能力,還原和傳遞好教材文本的情感。教師傳情達意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披文入情,也可以是移情入境,但一定要有意挖掘教材中潛藏的育德因素。比如教學《秋水》,不僅停留在對河伯狂妄自大洋洋自得的心理舉止感到可笑的層面,而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感受我們每個人都曾做過貽笑大方的河伯。為了不再做這樣的河伯,每個人都應該培養(yǎng)自己謙虛謹慎、不能過分自我放大和自我滿足的品德。還比如教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讓學生認真分析曾皙的理想,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哲向往的生活令人向往,沒有暴力、血腥、虛偽、陰謀、猜忌;少長友愛和洽,無拘無束,嬉戲游玩于大自然的懷抱中,共同沐浴于春風、陽光和潔凈的河水中。這樣,出現(xiàn)在學生腦海中的畫面充滿了自然的樂趣和精神境界,進而受到儒者品德的感染。還比如教學《魚我所欲也》,首先應該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論述生和死、義與利的?接著讓學生再思考:聯(lián)系“見義勇為者獲獎金”這一社會現(xiàn)象,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活中的義與利。在這一系列的思考中,“義”與“利”這天平的兩端在學生的心中此起彼伏。教師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主體意識,不抹煞人的正當利益和欲求,把學生置身于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不以群體價值的傾向為導向,提升學生對“利”這一身外之物的價值判斷能力,而不是簡單地貼標簽“舍利取義”。還比如教學《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焦母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身上有一個打不開的死結——戀子情結,年輕守寡,和兒子相依為命,因此她對兒子的愛是自私偏狹的,于是處處刁難虐待兒媳,最后釀成悲劇。從人性異化的角度看,焦母何嘗不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從人性和文化的角度深挖這些育德因素,學生對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和價值觀也就不會流于表面的認知,而能進入他們個人價值觀的集合,同化順應演變?yōu)樽约赫J同的價值觀。還比如教學《項鏈》,馬蒂爾德的悲劇蘊含“偶然性與必然性”、“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等哲理,就此可以設置辯論:馬蒂爾德的悲劇是偶然還是必然?正如小說文本所言,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如果說丟失項鏈是悲劇的偶然性,那么虛榮心可以說是悲劇的必然性。在情理辨析中,學生的德育不再是簡單的道德認知,而是熔鑄有個人情感的道德判斷,從而為個人的道德選擇“無痕”奠基。
3.寫作調控
如果說學生的閱讀是一個價值觀輸入的過程,那么寫作就是一個價值觀輸出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是學生的價值觀反芻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教育的過程,也是情感價值判斷并做出選擇的過程。換言之,寫作“無痕”地強化育德效果。踐行讀寫結合的育德原則,語文教材里的一些選文大有可為。比如《相信未來》,詩人以異乎尋常的堅毅、剛強和執(zhí)著告訴人們,不管有多少苦難,都應該堅忍不拔,相信未來,熱愛生命。聯(lián)系當下現(xiàn)實:“真心感謝我曾經(jīng)所有的同學們,謝謝你們的不殺之恩!”這源于上海某高校研究生毒殺舍友而引發(fā)網(wǎng)友的感慨,折射校園生命教育缺位。新華社在其官方微博“新華視點”發(fā)表微評:“生命是最可貴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再大,他應有底線。有外在知識,無內(nèi)在約束,教育應反思。”基于以上思考,指導學生訓練議論文《敬畏生命》,第一步搜集寫作素材,同時完成選材任務;第二步構思架構作文,列好作文提綱;第三步落筆成文;第四步修改作文。搜集素材時,教材中的《蘭亭集序》、《跨越百年的美麗》、《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密室的生活——評安妮·弗蘭克著〈安妮的日記〉》、《歸去來兮辭》、《項鏈》、《世間最美的墳墓》、《〈激流〉總序》、《生命本來沒有名字》等篇目進入學生的視野,選材組材完畢,學生提煉出如下立意:生命是普遍又獨一無二的特殊存在,心懷悲憫,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生命沒有“名字”,生命本該不為形役,不為物使,勿使生命“蒙塵”,承受生命之重,敬畏生命,呵護生命的尊嚴;超脫平庸,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讓生命在獨立而又自由的高地進行精神的逍遙游,在有限的生命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實現(xiàn)最高層次的生命價值。寫作過程中學生的問題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論證過程中生命可以呈現(xiàn)樸素的一面,是否也可以呈現(xiàn)其他的面目,比如馬蒂爾德的愛慕虛榮,生命苦短,不為物使,及時行樂,是否就可以不追求生命的價值了?為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追求成功,無可厚非,但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因為成功和優(yōu)秀不能劃等號,好比愛迪生,事業(yè)上夠成功,但品格優(yōu)秀嗎?正如周國平所說:“在為自己的人生確立目標時,第一目標應該是優(yōu)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標,不妨把它當作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睂懽鬟^程中圖式論據(jù)在論證過程中突然澀滯,其實此時的澀滯不僅僅是技巧的問題,更是思維出現(xiàn)短路,價值判斷出現(xiàn)模糊的空白。教師此時的寫作指導就顯得尤為必要。在此基礎上學生修改作文,在修改作文的過程中,疏通思維認識上的盲區(qū),在辨析中澄清道德價值,在內(nèi)心審視的省察中“無痕”育德。
綜上所述,語文學科的德育內(nèi)容懸空固然有其客觀原因,但德育落地也非讓人反感而且犯難之事,只要教師堅守做育心育人的有心人,放眼于語文課程,依托鮮活的教材文本,精心打磨育德課堂,回歸生活,直面人生,有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語文學科的育德價值定會優(yōu)化,語文學科中沉睡的育德因素也會因走進學生的心靈而煥發(fā)活力。
參考文獻:
[1]上海市語文德育實訓基地.語文學科育人:價值取向的思辨與判斷[J].現(xiàn)代教學(思想理論教育),2014,(8):26-39.
[2]黃姍.內(nèi)觀:回歸生活德育的有效途徑[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3):90-92.
作者單位:上海市金山區(qū)張堰鎮(zhèn)留溪路128號張堰中學
責任編輯:張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