悌道就是家庭中的兄友弟恭,但是悌道遠不只是在家庭中,它也在茫茫的人海中。
《弟子規(guī)》說:“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意思是,對待叔伯尊長就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弟姐妹就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友愛尊敬。其實,儒家的友悌之道絕不只是局限在一個家庭之中,也不是在一個家族之內(nèi),而是在“民族”之中,在“四?!敝畠?nèi)。
如果對悌道的理解只局限于血緣之親,那就辜負了儒家對這份美好人性的期待,也使悌道的意義大打折扣。陶淵明說得好:“落地為弟兄,何必骨肉親?”明確地將“兄弟”的意義推廣到了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之中。在大千世界,人生如塵,江湖四海,漂泊如絮,互相依存,此時結(jié)交的“兄弟”之情,是跨越了家族血緣之后更深的情緣,正所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論語》)
悌道發(fā)展到這個境界,才具有了真正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只要堅持悌道,悌道就會在家庭中、在鄉(xiāng)黨中、在社會中隨時發(fā)芽生根,長出擎天大樹,并漫成一片森林?!短覉@三結(jié)義》就是一個很好的注解。劉關(guān)張三人從互不相識到結(jié)為異姓兄弟,同心同德,救困扶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們之間忘我相助,生死相交,三棵大樹匯成了一棵足以撫近懷遠的參天巨木,三人的生命境界都如星火燎原般發(fā)展,不斷吸納賢良,使良禽擇木,蜀地終成“三國鼎立”之一國。這就是悌的力量和韌勁,它用最柔軟、最堅韌的感性紐帶,織就了牢不可破、無堅不摧的生命之網(wǎng)。
在歷史上,奉行“事諸兄,如事兄”悌道的榜樣比比皆是,宋朝宰相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
范仲淹以一介書生參政,踐行修齊治平,皆有所成,樣樣光輝,照耀后世,至高至大,至深至厚。作為偉大文豪,他“先憂后樂”的名句,國人無人不曉,作為一代名相,他“慶歷新政”的改革,歷史留有重筆。但是他心懷大愛,推悌惠人的崇高精神雖鮮為人知,但同樣感人至深。
像很多圣賢至德一樣,范仲淹出身貧困。他從小隨母改嫁到朱姓家族,后來改回原姓,拜別母親出來求學,苦讀寒暑,考取功名,官至宰相。他雖然做了大官,并沒奢侈享受,而是過著清貧生活,終將自己畢生積蓄捐出濟困扶貧。大約在北宋皇佑元年(1099年)前后,時任杭州太守的范仲淹捐出他一生的全部積蓄,在祖籍地蘇州購置了1000余畝良田,建立一個宗族福利基金——范氏義莊。范氏義莊章程規(guī)定,凡蘇州范氏家族族人,均可從基金中獲得一定數(shù)目的口糧、衣料、婚姻補助、喪葬費、路費(科舉)的收益,義莊當時資助或養(yǎng)活了90多戶人家,這個義莊后來運作了900年左右,直到民國仍存在,可謂中國歷史上運行最久的“非政府”和“非營利”性組織。
范公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們可以在他的《告諸子書》中找到答案,那就是他心中的“事諸兄,如事兄”的悌道?!陡嬷T子書》說到了創(chuàng)建范氏義莊的初衷:“吾吳中宗族甚眾,與吾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茍祖宗之念無親疏,則饑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來,積德百余年,而始發(fā)于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今何顏以入家廟乎?”這段話,大意是,我們這個地方宗族的人很多,跟我有親有疏,可是從我祖宗的角度看,都是他的子孫,沒有親疏之別。那饑寒的人我又怎能不去體恤關(guān)懷呢?我現(xiàn)在做了大官,是祖宗百年以來積德的結(jié)果。如獨享富貴不恤宗族的人,就沒有顏面見祖宗、入家廟。這樣,范公以祖宗之心為心,無論宗族的親疏都一視同仁體恤照顧。
也許有人會問,范公的愛心為什么只惠及家族之中,而不是廣大社會呢?按照儒家仁愛的思想,愛是由近及遠逐步推進的。對血緣共同體的道義責任,往往是行善的起點,而這個善的起點,可以擴展,從“幼吾幼”擴展到“及人之幼”,從“老吾老”波及到“及人之老”,正如范氏義莊也規(guī)定要“量行濟助”眾鄉(xiāng)親一樣。其實,范公的孝悌家風不僅是有限范圍的濟助問題,更是廣大范圍的教化問題。他不僅教化了當時的宗族,也教化了更廣的社會,甚至教化了一國乃至后世。事實也是如此,在古代社會士大夫們紛紛效仿范公義舉,建義莊造福族人、鄉(xiāng)人。史書記載,此風尤以江南為盛,“吳中士大夫多仿而為之”。
古人要求人人須行悌道,士大夫以效仿范仲淹為己任,作為現(xiàn)代人,更應(yīng)自覺要求自己“入則孝,出則悌”。出則悌,就是出了家門要講友愛,要把悌道應(yīng)用于眾人,也就是儒家講的“泛愛眾”,這與“友善”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一致的。講求友善,奉行悌道,就要求我們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心志,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特別是要講善、講忍、講禮。
首要之點是要講善,也就是做人要友善。
友善,是指親密友好,相與為善。“友”在古代指志趣相同,彼此交好的人,所謂“同師曰朋,同志為友”,“善”的內(nèi)涵更豐富,或指吉祥、美好,或指善心、善事、善人,或指人的優(yōu)點、好處等等,以仁愛為中心的儒家思想提出:“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善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好的人,對善的道德價值就有自覺的認同。這種自覺的認同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用康德的話說,那叫“絕對命令”。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德命令,以至于見到小善便要踐行,見到不善立即規(guī)避。正如范仲淹所說,“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善追求的目的不是外在的物質(zhì)享受,而是內(nèi)在的道義之樂。
但善不僅是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把悌道應(yīng)用于這種修養(yǎng)中,就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道德倫理關(guān)系,就將能否與人為善作為君子與小人相區(qū)別的標志,成人之美是君子所為,而小人則以損害他人為特點??梢哉f,在一個人應(yīng)該具備的種種素質(zhì)中,友善是最基本的素質(zhì),在種種人際關(guān)系的規(guī)范中,友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芭c善人游,如行霧中;雖不濡濕,潛自有潤。”(《抱樸子·微旨》)與友善高尚的人交游來往,就像在濃霧中行走,雖然不會看出明顯被沾濕,卻在無聲無息、不知不覺中就被滋潤了。友善能起到“潤物細無聲”之功效。
悌道是友善的發(fā)端和出發(fā)點,而友善之道也就是與人為善和助人為樂之道。與人為善是什么?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右缘伦鳛榻煌臉藴剩亚閯t是為了輔助仁義??梢哉f與人為善,就是與人仁義。佛家的《大善權(quán)經(jīng)》中有“朋友三法”,可視為對與人為善的簡要描述,一是“見有過失,輕相諫曉”??吹脚笥延腥秉c錯誤,要曉以道義和利害,不能一團和氣,視而不見。二是“見有好事,深生隨喜”??吹脚笥延辛撕檬?,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為他高興。三是“在于苦厄,不相棄舍”??吹脚笥延龅娇嚯y,要伸出援手,不拋棄,不放棄,患難才能見真情。
助人為樂,顧名思義就是以幫助別人為快樂。助人之所以能快樂,是因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自己會得到精神的愉悅和道德的升華,所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分人一葉,即為濃蔭”。佛教中《四分律》中的“親友七法”說的主要是助人之“法”。這七法分別是:“難與能與”,最難給予的東西,你能給予,比如心甘情愿作人梯,樂把金針度與人;“難作能作”,最難做的事你也設(shè)法為朋友去做;“難忍能忍”,所謂好忍之事不算忍,忍不忍處方為忍;“密事相與”,對朋友開誠布公,坦誠相待;“不相發(fā)露”,在朋友面前做到“無事不可對人言”,包括不隱覆過錯。還有“遭苦不舍”、“貧賤不輕”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當別人有困難之時,我們不妨充滿善意地援手相助,雪中送炭,用我們一個個個體善點,結(jié)起一張社會的善網(wǎng)。
其次之點是要講忍,就是做人要寬容。
寬容待人,先要“寬”才能“容”。寬,《說文解字》解釋為“屋寬大”,《爾雅·釋言》解釋為“綽”,也就是指屋宇寬大和衣衫寬綽,后引申到人際關(guān)系,指人的胸懷寬廣、心胸寬闊,能容事容人。能容事就能息事,能容人就能得人,所謂“寬則得眾”(《論語·陽貨》)。
佛教中有很多教人寬容息爭的智慧,認為“我見、我愛、我癡、我慢”是人人應(yīng)消除的“四煩惱”,四煩惱如果消除不了,才會生起對于得不到事物的企盼,人與人就會生恩怨、起紛爭。所以它要求人們盡量放下世俗心,多生包容心。比如說“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坝肋h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就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能提升修養(yǎng)”、“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日子就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你過得就會很痛苦,要學會忍受他、包容他”,如此等等。只要我們學會了寬容豁達,瑣碎小事于我會視而不見,天大的事于我就循道而行。
利益往往是產(chǎn)生恩怨和紛爭的誘因,要講忍首先就是要在利益關(guān)頭忍得住。有首偈語是這樣說的:“二戈爭金殺氣高,人人為此犯嘮叨。會用之者超三界,不會用者業(yè)難逃”。(宣化上人《錢字偈》),弟子規(guī)說“財物輕,怨何生?”如果彼此都把財物看得輕一些,人的怨恨又從何而生呢?《禮記·孔子閉居》記載:子夏問,三王之德,參與天地,敢問為何能這樣?孔子答,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又問,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原來講忍和寬容也很簡單,就是要去私。我們要效法天地日月的精神,忘我無私,助人為樂,也讓自己的人生之路多一些快樂的元素。
再次之點是要講禮,就是講禮儀、懂禮貌。
孔子講“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中國人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tǒng)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以禮待人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流傳。知禮、守禮、行禮,體現(xiàn)了對他人的尊重,反映了個體的品質(zhì)修養(yǎng),也是保持人們正常關(guān)系的規(guī)范。俄國偉大的哲學家赫爾岑甚至說:“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p>
禮儀的內(nèi)涵豐富多樣,簡單講:禮就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用孔子的話說,“禮者,敬人也”。儀,則是恰到好處地向別人表示尊重的具體形式,主要表現(xiàn)在行為舉止禮節(jié)上。比如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旁人有難時的相助,與人相處時的熱情,遇見師長時的問候等等??傊?,它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受人尊敬并被廣泛推崇的行為。對于如何行使禮儀,我們的老祖宗有許多開示,其中著名經(jīng)典《弟子規(guī)》規(guī)定的尤為具體。它涉及人們坐立行走、接人待物等諸多行為規(guī)范,至今仍有指導意義。這里不妨列出幾條: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坐立行走都應(yīng)謙虛禮讓,長幼有序?!洞髮W》說:“物有本來,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否則人與禽獸就不會有什么區(qū)別了,“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禮記》)。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遇到長輩有事呼喚人,就立即代他去叫喊,如果人不在,自己就先到長輩那兒看需要幫什么忙。這種行為在佛門叫“見作隨喜”,在儒家為“君子成人之美”,盡管這只是一種小事。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不要直呼尊長的名,不要在尊長面前顯能,為人要謙虛謹慎?!鞍?傲)不可長,欲不可從(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佛家認為若不這樣就犯了戒,《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遇尊長不承迎、禮拜、問詢戒”,犯了戒就要懺悔。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佛法規(guī)定:“上師如若已起身,切莫躺臥或端坐”(《事師五十頌》)。禮記說:“見父之執(zhí),不謂不進不敢進,不謂不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辈灰J為這不合時宜,這是要你心存敬意。
還有“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等等,都是教化人們要講禮行禮,以禮待人。
人人是我友愛的對象,時時是我友愛的場所,事事是我友愛的題材,這就是講善、講忍、講禮的要義,也是事諸兄如事兄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