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偉
學生在寫作中往往會遇到“無米下鍋”的問題。盡管他們絞盡腦汁,仍然無從下筆。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不夠豐富,二是他們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留心觀察,形成了目中無“事”的習慣,自然就沒什么內(nèi)容可寫了。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對作文素材的積累,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作文“無話可說”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nèi)容或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币簿褪钦f,習作只要能以自己熟悉的事物為素材,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可。但是,小學生的作文現(xiàn)狀并不樂觀:三言兩語的,套話連篇的,離題萬里的,缺乏真情實感的……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習作素材?!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任何高明的作家或?qū)懯郑疾豢赡茉诤翢o積累的狀態(tài)下寫出好的作品,何況是小學生。
小學生應該如何積累作文素材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小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三條基本途徑。
一、觀察積累
觀察是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徑之一。觀察的目的在于捕捉事物的特征,發(fā)現(xiàn)事物的個性與共性。只有觀察得越細致,感受就越深刻,描寫的事物才會越生動鮮活。從家庭到學校,從自然到社會處處蘊藏著習作素材,一場春雨、一部電影、一個假日——風霜雪雨都是景色,喜怒哀樂皆成文章。為了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找出一些感動來,教師要對學生做一些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在指導學生觀察時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有序觀察。觀察要有一定的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其中,空間順序尤為重要:從上到下,由近及遠,從點到面,由表及里……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狀也就不同。只有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才能使材料積累得條理清晰,寫作時做到層次井然。
第二,多感官觀察。調(diào)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全面地認識客觀事物。如:寫橘子,學生除了用眼睛看:一只只橘子掛滿了枝頭,就像一盞盞橘黃色的小燈籠,還可用手剝開一只,觀察月牙狀的桔瓣,聞聞那誘人的香味,嘗嘗那甜中帶酸的美味。這樣對橘子的觀察就更細致,了解也更全面,寫起來也就有內(nèi)容了。
第三,想象中觀察。在眾多的觀察方法中,想象觀察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具有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它能從實際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創(chuàng)造出第二自然。在觀察中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可以使學生思維更活躍,觀察的感受更深刻,材料的積累更豐富。例如在觀察落葉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落葉是什么樣子的?它遠看像什么?近看像什么?鋪滿落葉的地面是什么樣子的?讓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
二、體驗積累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倉庫。教師要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引導學生用身心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在實踐中積累素材。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敝挥杏H自參與,才能感受活動的過程和體驗,才能在作文中表達出真情實感。學生可以主要從兩方面體驗生活。
1.感受家庭和學校。媽媽的關心、爸爸的鼓勵、長輩的疼愛,家里處處充滿著感動。親切和藹的老師、活潑可愛的同學以及多姿多彩的課內(nèi)外活動,更是小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好素材。觀察老師和同學的動作、神態(tài),傾聽他們的語言、心聲,感受大家的情感、變化……從而進行比較分析、歸類整理,積累習作素材。
2.感受自然和社會。節(jié)假日,和家人或朋友一起走出家門,或游覽名勝古跡、或欣賞小橋流水、或走親訪友……在游玩中,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領略大自然的俊美神奇,感受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既開闊了視野,增加了情感體驗,又豐富了寫作的素材。
3.閱讀積累。
書籍是人類思想的結晶,知識的寶庫。閱讀是人們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無論是精讀,還是粗讀都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趣。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和寫作,就是吸收和表達的關系,吸收越充分表達就越貼切,詳盡?!笨梢婇喿x對寫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初涉寫作的小學生,接觸不同作家的作品,自然會慢慢模仿,久而久之,便能初步形成屬于自己的寫作風格。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應遵循以下幾點:
第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低年級的閱讀課堂上,老師可以選一些精彩的美文,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引領學生進入情境。中高年級的課堂上,老師可預設閱讀進程,結合文本把好書及時推薦給學生。如,學習了課文《蜜蜂》后,及時地向?qū)W生介紹法布爾的《昆蟲記》;學習了《巨人的花園》,立刻為孩子們介紹王爾德的其他童話。精彩的人物形象或書籍的梗概,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nèi)姓覍ぞ省?/p>
第二,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筆的習慣。
為了積累寫作素材,讀書時可以邊讀邊做批注,或?qū)懞喍痰淖x書心得,隨時記下“心靈的感觸”。對于一些優(yōu)美詞句,更要熟記于心。但是僅靠讀讀背背是不夠的,要使寫作素材積累得更多,更長久,最好的辦法就是分類記錄下來。記錄的材料越多,頭腦也越充實,寫作時活學活用,作文自會增色不少。
第三,堅持開展閱讀交流活動??梢栽谫p析中交流:從句到篇,從人物到情節(jié),既能檢驗閱讀效果,又能共同提高??梢栽谡褂[中交流:展覽學生的讀書卡、手抄報、文摘、批注等閱讀收獲,并評出優(yōu)勝者,給予獎勵;可以在誦讀中交流:展示自己積累的優(yōu)美語段,儲存許多布局謀篇的章法,下筆時,一旦觸發(fā)靈感,自然會妙筆生花。
積累素材的方法多種多樣,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學會觀察,積極實踐,堅持閱讀的習慣。只有當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后,才能在習作時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qū)鐵路第二小學 內(nèi)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