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詞是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是字、詞、句、段、篇的紐帶。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多是短小精悍,用詞精準,獨具匠心。在教學中,帶著學生感受詞語的本義、含意、真諦,切切實實讓學生體會到詞語的魅力,讓詞語教學“活”起來。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淺談幾點體會。
一、抓住關鍵,理解本義
準確理解詞語的意思是語文教學的第一步。抓住詞語教學的基礎,理解詞語的本義。咬文嚼字是語言學習的一種好方法。在咬文嚼字中理解詞語的本義,讓學生進入文本感悟真情,讓詞語“活”起來。
在教授《學棋》時,詢問學生來學棋的兩個學生分別是以什么態(tài)度來學的呢?學生馬上就可以找到文中的“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另一個學生聽著聽著就走神”。于是我追問學生“專心致志”是什么意思呢?有好多小朋友隨口就答道是“不走神”。難道僅僅是不走神就是專心致志了嗎?這個詞語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充滿了陌生感,他們并不能準確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理解這個詞語對于領悟文章主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于是,我?guī)ьI學生查字典來弄清“專心致志”的意思。字典中指出:“致:盡,極。志:意志。一心一意,把全部心思放在上面”?!皩P闹轮尽笨刹粌H僅是不走神,更強調學習時的一心一意,全情投入。在學生準確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之后,再反復朗讀,感受學棋者的專心、認真、一心一意。正是因為這個學棋者“專心致志”所以最后他才會“成了出色的棋手”。前后連貫起來理解課文主旨。詞語教學與閱讀教學緊密聯(lián)系,由點及面,感悟文章主旨,所以弄清詞語的基本義對于語文學習十分重要。
以語言文字的學習為根本,扎扎實實咬文嚼字理解詞語本義,使語文教學回歸原點,有利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有利于閱讀課堂增添語文味,也有利于學生日常積累詞語,靈活運用詞語。
二、抓住語境,領會含意
在課堂上,對于重點詞語的品讀,教師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說一說,也不是給學生現(xiàn)成的答案,而是巧妙地借助文本,抓住語境,將詞語教學與閱讀教學聯(lián)系起來,感悟詞語的含意,使詞語充滿溫度,讓詞語“活”起來。
在教授《蝸牛的獎杯》時我發(fā)現(xiàn)“遙遙領先”是感悟蝸牛這一形象的重點,也是文章教學的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呢?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讀是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個法寶。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不斷感悟,不斷體味。從文中找出蝸?!斑b遙領先”的表現(xiàn)?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甩下了所有對手:蜻蜓、蜜蜂、蝴蝶......”于是我便順勢讓學生上臺來擺一擺它們在黑板上應處的位置。根據(jù)課文的提示,學生輕松擺好。蝸牛排在最前面,其他小動物都在它身后很遠很遠的地方。蝸牛把其他小動物甩在后面很遠很遠,這就是“遙遙領先”。文本中的詞語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充滿生機的。詞語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所描繪的情境,結合具體的語境,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教師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使課堂真正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聯(lián)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詞語的意思。
以學生為重點詞語的抓手,體會作者表達的濃厚情感。這樣的細心品味、用心揣摩,有利于學生在切身感悟中積累起語言能力,有利于學生真正領悟語言的深刻含義,也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三、抓住情節(jié),體會真諦
美學教育家朱光潛說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際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情境中有著不同的含義,詞語的內涵與具體情節(jié)分不開,每一個詞語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所以在語文教學時要結合具體情節(jié)來體會詞語的真諦,感悟作者在其中所蘊含的真情實感,讓詞語“活”起來。
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引導學生理解“孤帆”這個詞?!肮路本褪且粋€帆嗎?試想一下當時正值盛唐時期,長江作為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煙花三月時節(jié)只有一個帆在江上嗎?這必定是不可能的??墒菍W生看“孤帆”這個詞的字面意思確實容易想當然地認為是一只帆船,此時就需要學生結合具體的情節(jié)來理解這個詞?!饵S鶴樓送別》為一篇文包詩的課文。此詩包含在此文中。課文向讀者展示了李白獨自佇立江邊,凝視遠方,看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遠方,孟浩然乘坐帆船漸行漸遠的畫面。讓人不覺感受到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結合具體情節(jié)就不難理解這里的“孤帆”并非字面上指江上只有這一帆,而是在李白的心中只有朋友的這一帆。并非帆孤單,而是人孤單。此時詞語的理解充滿活力。詩人借這“孤帆”來表達內心的孤寂與不舍,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只有結合具體的情節(jié)才能感悟“孤帆”的真諦,才能感受到“孤帆”的活力。
詞語所代表的真諦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學生結合具體的課文進行理解,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情趣盎然中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有利于學生品味作者的真情實感,有利于學生真正做到入景入情入境感受詞語的活力。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山鎮(zhèn)新城域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