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紅森
【摘 要】 莊周的思想,對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都影響至深。他的自由超然、安時順變、天縱齊一的思想,給予處在顛倒紛亂、民生困厄中的中國人以堅韌的生命力,撫慰了民眾干枯絕望的靈魂,展現(xiàn)了世俗層面之上的和諧與美好。其思想內涵里的終身意識,詮釋了突破舊我、成就新我的人生追求,以及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人生哲學。
【關鍵詞】 教育國際化;傳統(tǒng)文化;自覺;莊子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01
莊周的思想,對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都影響至深。他的自由超然、安時順變、天縱齊一的思想,給予處在顛倒紛亂、民生困厄中的中國人堅韌的生命力,撫慰了民眾干枯、絕望的靈魂,展現(xiàn)了世俗層面之上的和諧與美好。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然文詞之美富者,實為道家?!惫粼谡摷扒f子之文時也說:“秦漢以來的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它的影響下發(fā)展”(《郭沫若文集》十二卷)??梢?,莊子的文筆是盈動的,思想是豐富的,塑造了中國文化血脈。在國際化時代下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自覺,離不開對“歸于超然”的莊周的回顧。莊子思想所包含的現(xiàn)代教育屬性,至少有如下四個方面:開放性、終身性、適己性、愛己性。本文試談莊子思想中的終身性。
破舊我以成新我
《逍遙游》里講有一種大鵬鳥,“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是說這種鳥飛往南海的時候,起飛時要振翅激起水浪三千里高,再乘著旋風而上,飛到九萬里高空,然后才往南方,還要靠六月份的大風吹送著。這是一種很神奇的畫面,也是一種很費勁的流程。然而這種浪漫的想象,卻給中國人無盡的正面影響,諸如大鵬展翅、鵬程萬里、一飛沖天、扶搖而上等,都是形容人的機會多多,前景光明。鵬鳥在中國文學里和中國人的生活中,更多的就是以正面形象出現(xiàn)的。雖然這并不是莊子最理想的人生層次,但莊子在《逍遙游》里對鵬鳥還是有較多謳歌的:如“怒而飛”,“水擊三千里”,“九萬里則風斯在下”,“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等等,這些詞句,無不表達出莊子對這一形象的喜愛,讀者在字里行間也能體會到一種振奮。
鵬鳥給予讀者的振奮還在于它相比于蜩與學鳩的高出許多的境界、付出更多的辛苦。鵬鳥在自身遠大理想的鼓舞之下,克服不利條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鍥而不舍,終成正果,成就了自己的夢想。鵬鳥的成功充分印證了成功來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只在路上”。當然,莊子的本意是想通過這一系列的動物形象說明一個問題:它們都是有所拘約、有所依傍的,因而做不到真正、徹底的自由自在。就說鵬鳥吧,“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也就是說,身體健碩如鵬鳥,志向遠大如鵬鳥,一樣需要大翼,需要颶風,方能“圖南”。那自身條件等而下之的其他物類,不更需要堅持不懈、刻苦自勵方能逍遙嗎?
就人的發(fā)展而言,也是有等級、層次不同的,需要一一破關而上,超越舊我,成就新我。
正如莊子所言,即便是你“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徵一國”,也就是說,你或德或才,或者德才兼?zhèn)洌軌騽偃我宦氁粛徶?,深孚一國一君之望,也不應該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因為圣人之上還有圣人。就算瀟灑如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猶且難以免俗(猶有所待),遑論常人。莊子傾心向往的最終境界應該是這樣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應天地之變化,順云氣之運行,游四極之浩渺,方為自由自在的逍遙游。所以,不論你做了多大的官,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想一想鵬程萬里的大鵬鳥,飛得不可謂不高、不可謂不遠,不仍然是一個“為生活所左右的打工仔”嗎?這個時候,你就會明白“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真正含義。
化無用而為大用
《逍遙游》不僅用形象化的語言刻畫了自然萬物等級不一的生存狀態(tài),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須如破竹一樣一節(jié)接著一節(jié)的突破,方臻妙境,還告訴我們至高妙境其實是無用之境,無用之用方是大用。
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堯曾想把天下禪讓給許由,對許由說,你就像那天上的日月,我就像那地上的火把,想讓我跟你比光亮,那是太難為我了。請允許我把天下給你吧!許由推辭說,你已經(jīng)把天下治理的很好了,我再出來,不就是越俎代庖了嗎?你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是沒有用的。堯以許由為自己道德自律的開始,從許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有感于許由德行廣大于是“請致天下”,想以此來加強自我修養(yǎng),彌補自我德行的“缺然”。而許由卻認為堯治天下已相當成功,堪為德行政治的楷模,自己再出山就是“沽名釣譽”了。堯既已實至名歸,自己則開心的以“無所用”來面對生活、享受生活。他們都沒有因為自己的德行修為在一個高的成績表上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反而是時時刻刻想著如何使自己的德操更進一步。
莊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追求修為、追求至德的道路上,沒有終點站,至大之用其實無用。我們未必非得如莊子所講的那樣追求“無用”,但是,當我們面對一個個小的勝利、小的成就的時候,換個思路,換個角度,也許那就是一個新的起點,而我們也將迎來自身更新、更大的成功。
生活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也許你無論如何就是成功不了,也許你就是于人于己皆無可用。是生活拋棄了你,還是你拋棄了生活?魏王的大葫蘆,裝水則太薄,做瓢則太大(大到無法從桶里舀水),很讓惠子犯愁。莊子卻說,既然這么大,何不系在腰間當浮舟,漂游天地間,也是人生一快事?
可見,有用沒用,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未有定論,不可限死。永不言棄,持續(xù)追求,總能把自己的特點變?yōu)樘亻L。
鵬鳥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凡事而言,小有小的短處,大有大的無奈,事物的發(fā)展進步,皆在于依托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許由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山外青山樓外樓”,若是止步萬事休。事物的發(fā)展進步,貴在不斷更新。
大葫蘆的故事告訴我們,進步,有時候其實就是思路的轉換。
就教育而言,教育原本就是吐故納新、棄舊揚新的過程。只有克服不足,突破局限,方能求得自由;只有找準要點,轉換思路,方能成就大用。所以,教育的過程是終身的。
不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不論是教育主體還是教育客體,都將以終身的方式求得終身的存在。認識的“終身性”,就是認識到了事物發(fā)展的階段性和永恒性。人們認識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終身實踐之事。教育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終身投入的。莊子的思想里畢竟包含著指向終極的終身性。
參考文獻:
[1]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師道天行的博客,莊子教育思想初探,2010-12
[3]于丹,莊子心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楊啟光,教育國際化進程與發(fā)展模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3-1
[5]嚴明,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后現(xiàn)代師道觀,當代教育科學,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