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TPP)舉行簽署儀式,各國爭取讓協(xié)定在兩年內生效,由于TPP的12個成員國人口之和為全球總人口的11%,其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分別為全球的40%和1/3,成為最近20多年來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一項貿易協(xié)定。然而,TPP的意義不在于其所形成的貿易和經濟體量,而在于它代表著全球貿易規(guī)則演變的開始,意味全球貿易規(guī)則博弈的升級。
遠觀不如近看,TPP并非其所對外強調的那樣“公平、公正、透明”。由于TPP在整個談判過程中高度保密,采取閉門談判的方式,很多核心內容及其細節(jié)并不為外界所知。從已經解密的內容來看,實際上,TPP與以往自由貿易協(xié)議最大的區(qū)別不在于關稅水平的降低,合作程度的加深,也不代表著貿易更加便利化,而在于跨國公司對主權國家司法壁壘的破除。《全球經濟系統(tǒng)的脆弱性》一書的作者哈克·拉斯姆斯就曾經指出,TPP代表著走向一個跨國公司政治制度重大的飛躍,跨國公司的經濟利益被放在首位。
目前,跨國公司控制著全世界70%以上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的iPhone價值鏈。iPhone在美國完成產品設計后,由韓國LG、三星,美國博通、德州儀器,日本的AKM和歐洲意法半導體、中國臺灣地區(qū)的鴻海等公司提供主要零部件,最后在中國富士康、英華達等公司進行組裝再出口給蘋果公司。從利潤走向看,每臺iPhone手機價值貢獻中,美、日、韓分別憑設計和技術獲得49.4%、34%和13%的利潤分成,而中國通過加工組裝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僅為手機出廠價格的4%。由此可見,事實上iPhone的銷售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是貿易順差,而不是傳統(tǒng)研究方法所認為的那樣給美國經濟帶來了貿易逆差。
也正因跨國公司在美國的絕對主導地位,本質而言,TPP等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是以國際貿易組織(WTO)的例外為基礎,傾向于保護跨國公司的一種特惠貿易。首先,在原有WTO框架內,涉及到的是商品貨物在各協(xié)定國之間的自由(低關稅)流動,而跨國公司在某主權國家做生意,必須遵守主權國家的法律和仲裁,這對美國跨國公司形成了很大的主權壁壘約束。為了繞開這些約束,TPP首次引入“投資者與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ISDS條款),設計出一套獨立于WTO國家爭端解決機制以外的新程序。根據ISDS條款,在TPP的框架內,規(guī)定主權國家法律必須服從TPP協(xié)定精神( 打破主權國家壁壘,關稅近乎于零,實現(xiàn)資本自由流動 ),如果投資對象國的政府決策損害了外國投資者的權益,則投資者可以繞開該國的司法體系,直接向國際商業(yè)仲裁機構提交爭議,要求投資對象國政府賠償損失。由此在TPP框架下可以對簽約國政府的法律與政策變化所帶來的損失要求賠償,這極大地擴張了跨國公司的福利和利益分配。因此,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美國經濟也成為TPP協(xié)議中最大的收益者。可以說,相比較于以前的爭端解決機制,TPP的ISDS將跨國公司的權力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成為跨國公司利益的保護傘。
事實上,一直以來美國的全球政策都是以美國國家利益為核心,美國一向標榜自己為自由貿易的楷模,但全球產業(yè)分工卻加大了美國的貿易逆差,但又不能放棄自由貿易的大旗,于是近幾年,美國對國際貿易關系做大幅度的調整,提出的所謂“公平貿易”。意圖擴大本國壟斷產業(yè)在國際市場份額,使貿易增加值和利潤留在自己手中。
而另一方面,美國卻苛責別國實行不公平貿易做法,扭曲市場競爭。TPP成功地為國有企業(yè)的跨國經營建立了規(guī)則。美國堅持認為,中國長期以來通過對國有企業(yè)提供補貼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yōu)勢,國有企業(yè)依靠壟斷和國家支持在全球進行擴張,是擾亂了世界經濟秩序。TPP對國有企業(yè)參與的市場行為首次進行了全面回應,要求成員國對國企進行私有化,并且完全遵守市場法則,這意味著中國的國有企業(yè)今后的國際經營將可能遭遇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