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華煙云》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年輕一代女性形象的構造尤為精彩。為凸顯人物個性,作者將其置于新舊思想交接的亂世之中。由于家庭出生、所受教育及個人性格的不同,那些選擇舊思想的女性成了其魔爪下的薄命紅顏。
關鍵詞:《京華煙云》;舊思想;年輕女性
作者簡介:董麗媛,女,漢族,1990年7月出生,為2014級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3-0-01
《京華煙云》中有這樣一些女子:她們把自己鎖在封建禮教的牢籠里,忠誠地踐行著舊思想的條條框框而意識不到自身的落后。這注定在歷史向前發(fā)展的進程中被淘汰。
一、得不到青梅竹馬的認可就為愛殉情——馮紅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整體品性的偏向陰柔,決定了中國人的群體性格是偏向于陰柔的,馮紅玉便是這種傳統(tǒng)國民的典型代表。
紅玉是寄住于姚家的遠方表親,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致使其在新式女子學校讀書卻對現(xiàn)代知識不感興趣。守舊的她沒有主動追求愛情的意識。她認定和自己青梅竹馬的表哥阿菲便死心塌地的芳心自許。盡管覺得阿非并非如意郎君,但她從未敢提半點要求,只是努力改變自己,以求得到表哥的認可。當阿非移情別戀,她做的只是以淚洗面。姚家的人都明白紅玉的一片癡心,最終決定讓她與阿非成親。阿非并沒有反對,但在紅玉看來愛情是極其純潔的東西,得不到心愛的人的認可生命便失去了意義。她最終選擇了投河自盡,為愛殉情。
筆者認為她是懦弱無知的,她忘了走出姚家的大門還有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在迎接她。被封建思想深深毒害的她只懂得接受命運的安排,最終成為無辜的犧牲品。
二、把母以子貴當做救命稻草——銀屏
銀屏是姚家唯一不滿自己身份地位野心勃勃的丫鬟。長期侍奉大少爺體仁兩人便產生了愛情,她天真地以為總有一天大少爺會將她明媒正娶。然而她忘了作為典型封建家長的姚太太,不可能讓兒子去娶一個下賤的丫鬟做長兒媳。
她深愛著體仁,體仁也一心想要娶銀屏為妻,但終究抗拒不過嚴厲的父母。父親想讓頑劣的兒子改變,決定讓他出國學習。體仁決定出國留洋的那一刻銀屏的悲劇就注定上演了,因為姚家再沒了給她撐腰的人了。對愛執(zhí)著忠貞的她愿意等大少爺回來,可姚家怎么會給她等的機會。為達目的,她沒有與體仁失去聯(lián)系,執(zhí)著地在等,她堅信體仁會信守自己的諾言娶自己做大太太。
在愛情上她不是一個失敗者,胸無大志的體仁花完了錢便原路返回去找她。自身經歷使她以為她越能吸引體仁就是對姚太太最大的報復。她們秘密相愛并生下了孩子。銀屏天真地以為只要有了孩子姚家就會接受她。怎料姚家得知消息便讓仆人來討要孩子。孩子是銀屏實現(xiàn)夢想的全部希望,盡管她極力阻攔,這根救命稻草還是被連根拔起。她的美夢隨著孩子的抱走灰飛煙滅。面對整個曾家她一個小小的丫鬟太無能為力了,盡管大少爺體仁為她鳴不平,但他們地位懸殊的愛情在姚家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在毫無退路的現(xiàn)實面前,她選擇了撞壁而亡。
筆者認為銀屏的命運的悲劇是必然的。她出身低賤,作為京城里大有名望的姚家不可能拋棄門第觀念選擇這樣的女子做長兒媳。身為下賤,心比天高的她必定死得很慘。
三、思想與三寸金蓮同被包裹的貞潔牌坊——孫曼娘
孫曼娘是一個在嚴格舊禮教中撫養(yǎng)長大的姑娘,作為曾家的長媳,她是封建禮教忠實的踐行著和絕對合格的代言人。
出生在崇尚孔門禮教的家庭中,她完全按照舊式思想的要求塑造自身,擁有著三寸金蓮,執(zhí)著遵守著“女子無才便是德”。曼娘是曾家的表親,曾家的長子平亞從小就喜歡這個表妹,曼娘也對其心懷情愫。然而思想守舊的她一直把那份愛壓抑在心底,她越是愛就越是逃避。好在平亞一直愛著她。曼娘終于盼到了和平亞的婚姻,卻是以沖喜的形式?;楹蟮穆锸切腋5?,因為她終于可以名正言順的愛自己的平哥了。然而,上天并沒有眷顧這對苦命鴛鴦,在婚姻僅僅維持了十天后她永遠的失去丈夫成了寡婦。封建思想在曼娘那里保存的完美無缺,她認定了婚姻就是一輩子只忠于一個男人,既然嫁到曾家就生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
守節(jié)的信念讓她在丈夫死后她沒有半絲改嫁的想法。從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曼娘已經把自己那顆忠誠的心完全交給了她的丈夫,不論丈夫是生是死她的心不會改變。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中國人把心的地位看得太高,致剝削了自己的希望與進取欲?!痹谠宜瑹o聞地生活著,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在安靜平淡中終結。怎料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險些遭到日寇的非禮,為了保全自己的名節(jié),忠于自己的丈夫,她選擇了自縊,就這樣干干凈凈地走完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筆者認為曼娘的死是必然的,落后的舊思想終究戰(zhàn)勝不了文明先進的新思想,新的社會風氣容不得封建愚昧思想的殘余。那些泯滅人性的條條框框,必定會被民主的浪潮沖垮。她的死是新思想對無知封建禮教永遠的槍斃。
結語:
一部《京華煙云》寫盡了生活在戰(zhàn)亂年代年輕一代女性的各式人生。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舊思想向新思想過度的特殊時期,被舊思想毒害至深的女性注定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被無情拋棄。
參考文獻:
[1]鄧筱菊.《京華煙云》人物淺析——論林語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詮釋[J].文史博覽 2005年第16期.
[2]高華珊.“城中隱士”之歌——論林語堂《京華煙云》.悲劇意蘊和快樂哲學[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報. 2006年6月,第19卷第2期.
[3]謝友祥. 林語堂論中國文化的陰柔品格[J].北方論叢,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