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周莊鎮(zhèn)周莊中學 范冬英
深入教材,再探究竟——在解讀教材中開展高效英語教學
江蘇省昆山市周莊鎮(zhèn)周莊中學 范冬英
教材是教與學的第一手有效憑證,是筆者們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本文立足初中英語教學,嘗試從深入教材、解讀教材出發(fā),提出了勾勒輪廓、板塊解讀、善于反芻三個教學主張,希望以此充分發(fā)揮教材的教學價值,開展高效、可持續(xù)的英語教學。
初中英語;解讀教材;教學效率
教材是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內容載體,它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工具,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樹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在認識教材的基礎上,深入教學,解讀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對一切“教總比不教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經(jīng)驗主義做法。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是介于小學與高中之間的一個過渡期,它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對于學生們的英語思維及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當教師面對這些稚氣未脫的學生時,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要化作思維導師,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部分,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更好地、更全面地、更科學地理解教材,促進他們抽象邏輯思維的循序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綜合語言能力,在走進教材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學、主動學,為開展教學,做好充足準備。
新學期初,學生們都能領取到一本嶄新的英語教材,這本教材將陪伴他們走過整個學期,在書包里、在書桌上、在眼里、在手里,教材看似如影隨形,但卻“不走心”,教材一離手,就被學生們拋到九霄云外了。那么,當學生領取到新教材時,教師們如何讓教材深入人心,讓學生們心中有教材呢?筆者認為,開學期初,開展以“走進教材”為主題的啟蒙課、過渡課,是非常有必要的。當我們獲取一本新書時,我們要做的就是迫不及待地了解它,教材亦是如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心中勾勒出教學的輪廓,使學生們明白,在這學期教師主要教什么、他們應該學什么。
如在教學譯林版牛津《英語》七年級上冊前,筆者就利用開學第一課開設了一堂以“Hello! My new English book!”為主題的活動課。在這堂課中,筆者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以探究性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走進教材、認識教材。在這堂課中,筆者首先以拋磚引玉的方式,拋出問題:“How do you read a new book?”。在這個充滿生活性的問題中,學生們一下子就來了興趣,七嘴八舌地分享起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在交流中,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五步驟:封面——目錄——致讀者(或編者的話)——瀏覽翻閱——總結。確定了這條思維主線后,接下來的探究活動也就輕松不少了。在活動中,筆者將探究的重點放在目錄及開篇扉頁的“致同學”,在這當中,學生們認識了將陪伴我們三個學年的埃迪(Eddie)、霍波(Hobo),了解了本學期的8個單元。在單元話題的“初次見面”中,對本學期的學習任務躍躍欲試。在這樣的教材導讀中,學生們逐漸在心中勾勒出教材的輪廓,對于本學期的教學心中有數(shù),原本的畏懼變成了期待與挑戰(zhàn)。
初中英語教材沿襲了小學英語教材的總路線,還是以單元為節(jié)點,以板塊劃分,開展聽、說、讀、寫等各項技能訓練活動。在初中版教材中,各單元板塊的內容都較以往有了一定的變化,主要由Comic strip、Welcome to unit、Reading、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Task、Self-assessment這幾個部分組成,Project板塊仍舊作為綜合活動板塊,用于單元鞏固。與這些板塊內容“初次見面”,就能明顯地感受到初中英語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內容難度都有了“質”的飛躍。因此,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這些全新的板塊是陌生的、抽象的,甚至是令人頭疼的,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們充分認識板塊,掌握解讀板塊的學習方法。
如在教學第一單元This is me! 時,筆者并不著急跟著教材的內容展開教學,而是首先以圖示法,要求學生們根據(jù)已有的圖示內容,找出單元的所有板塊,并以板塊拼圖的形式,快速排列出完整的圖示內容。在這個預熱活動中,筆者以小組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們在合作中認識各個板塊,隨后,再根據(jù)學生們整理出來的圖示內容,導入板塊的解讀。隨后,筆者以分組合作的形式,要求各個小組抽取其中一個板塊,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對這個板塊展開探究活動,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分享探究成果,為大家介紹這個板塊。在這個任務明確的分解合作中,各個小組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僅降低了任務的難度,而且實現(xiàn)了各個小組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這個版塊解讀的啟蒙課中,學生們對各個板塊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認識了以圖示法、思維導圖法、合作學習法解讀板塊的學習技能,這對于他們今后的課前預習有著很大的幫助。
初中生不僅處于生理成長的過渡期,而且還處于思維發(fā)展的轉折點。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們,逐漸脫去稚嫩,他們開始具備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個時候,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期”,引導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結合教材,開展有意義的反思活動,以正確的歸因方法,對自己的知識學習進行回顧,并提出改進的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與教材同步,邊學邊總結,邊學邊積累,在做筆記、開展反思活動、階段性歸因的過程中,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設計目標,提出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指導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在教材中做筆記、做記號,并及時進行知識的回顧,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開拓進步的空間。
如在教學第四單元My day時,筆者在最后一課時中結合“Self-assessment”這個教學板塊,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內完成這個自我檢測表。在這個任務中,我們要求學生根據(jù)表格內的要求,如“I can talk about Millie’s school day.”進行小組交流,以開火車的形式,說出具體的例子,如“Millie’s favorite subject is English. She is very good at it.”。在小組交流學習情況時,筆者又借機深入,引導學生們再次翻閱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在教材中尋找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向大家展示,并分享彼此的學習經(jīng)驗。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主張學生們通過再次閱讀教材,在發(fā)現(xiàn)與展示中,鞏固知識,挖掘“新大陸”,實現(xiàn)教學共長。
總之,教材既是教的主要依據(jù),也是學的內容載體。在教學過程中,不僅為人師的筆者們要深入教材、解讀教材,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也同樣要與教材交朋友。這就要求教師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要善于做學生們的閱讀導師,在師、生、教材三者動態(tài)互動的過程中,推動英語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充分提高學生們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在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把教材化為教與學的“道路”,實現(xiàn)“條條道路通羅馬”,促進教材的靈活化、創(chuàng)造性應用。
盧璐. 2016. 如何引導教師進行文本解讀——關注初中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J].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3).
沙曉慧. 2013. 解讀教材,設計完整的課堂教學任務——對《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 Three Main task的理解與思考[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6).
王娟娥. 2013. 初中英語閱讀教材文本解讀例談[J]. 教育實踐與研究(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