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霖
(福建教育學院,福建福州350025)
基于教育意義的學校建筑空間診斷
黃洪霖
(福建教育學院,福建福州350025)
學校診斷正在逐漸成為許多中小學致力于學校改進的重要舉措,然而正如學校教育對學校建筑空間的教育意義的忽視,在目前的學校診斷中,對學校建筑空間的診斷也是一個被忽視的領域。隨著人們對學校建筑空間的教育意義的認識的增進,學校診斷對建筑空間的關注也將成為趨勢。學校建筑空間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發(fā)生的空間形態(tài),對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隱性的教育影響,對建筑空間的合理運用、布置和開發(fā)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通過診斷對這種教育意義的挖掘有利于學校教育的整體改進。
教育意義;學校建筑空間;診斷
學校建筑空間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發(fā)生的物質空間基礎,對學生成長和學校發(fā)展具有潛在效應,長期以來得不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近年來,隨著學界對空間問題的研究,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學校建筑空間存在的意蘊。學校診斷對于學校存在問題的整體性認識,也將隨著這種意識的轉變而逐漸將學校建筑空間納入到診斷的范疇和視野中。
“學校建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認為是建筑部門的事情,而被遮蔽在教育者的視野之外。隨著學生主體原則的確立和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學生的主體自我意識成為建構學校生活和教育活動的基點。對學生的向在生命意識的關注也逐漸輻射到對外在生活環(huán)境的體驗。這種視野的拓展導致人們更多地關注在學校建筑空間中人與建筑環(huán)境互動關系。因此,這種以往對學校建筑忽視的局面正在被扭轉。2000年以后,從教育層面對學校建筑的研究在國內開始興起,2006年,學者陶西平呼吁把學校建筑學當作一個新課題。[1]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育實踐者開始意識并關注學校建筑空間的巨大內涵和意蘊。有學者從教育學和文化學等視角關注學校建筑,揭示學校建筑具有豐富的教育和文化意蘊。[2]有學者從廣義的空間對學??臻g進行了分類,將學??臻g分為固定空間、半固定空間和不定空間。揭示學校建筑屬于固定空間,人與物交互作用的場所則屬于半固定空間。[3]教育學界的研究和教育實踐者的行動將開啟一個學校建筑空間挖掘的新時代。
學校建筑,是為達成教育目標而設立的教學活動場所,這教學活動場所包括校舍、校園、運動場及其附屬設施。[4]在學校建筑的基礎上形成的空間是整個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呈現(xiàn)的場所,也是師生精神與生命狀態(tài)展現(xiàn)的場所。在有限度的空間中,它展示了教育實踐的范圍,而對于教育內涵的追求,這種有限的空間卻可以釋放無限的意蘊。從對學校建筑空間所具有的人境互動的教育意識的產(chǎn)生,到有意識通過空間釋放教育意蘊,從而推動學生生命與生活的豐富,學校建筑空間的診斷是現(xiàn)代學校全方面發(fā)展的題中之義。
學校診斷是一種以進入現(xiàn)場的方式,較全面的角度,深度剖析真實的學校問題,為學校的規(guī)劃和發(fā)展提供了明確的發(fā)展方向。它作為一種學校發(fā)展的具體措施,正在得到一線中小學的青睞。對于學校建筑空間的診斷,將隨著空間哲學的發(fā)展而不斷地受到人們的重視。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學者??略?jīng)在《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這篇演講中,預告了一個空間時代的到來。[5]思想家的預測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當前在中小學出現(xiàn)重視空間管理和應用的跡象正在表明學校建筑空間正成為學校在發(fā)展中關注的新領域。
學校建筑空間的診斷涉及到對學校建筑空間的設計、布置和重構等是否合理科學的判斷。而這種判斷的價值標準是什么?這反映了教育者的價值追求。謝維和教授說判斷一所學??臻g的優(yōu)劣取決于這所學校的教育境界。[3]境界本身既有一種物質空間的含義,也可以反映精神空間的立場。它同時也揭示了一所學校的文化與精神的發(fā)展水平。學校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建筑空間的安排與調整。在學校建筑空間診斷中,這種境界的高低在更深層次上可以說取決于人們如何認識建筑與人的關系。從本體論意義上說“建筑和人的關系才是建筑的本質”[6]建筑與人的關系到底如何?這可以通過對兩個具體問題的追問來思考。即“誰的建筑?”和“建筑為何?”
(一)誰的建筑?
學校建筑冠以學校之名,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似乎不言而喻,即是屬于學校的。學校是建筑的物權主體,這是法律上的陳述。然而,回到學校教育的現(xiàn)實生活本身,問題本身被模糊。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主要是政府交鑰匙工程:建筑設計師根據(jù)行政主管部門的需要和意圖進行設計,施工方根據(jù)設計進行施工建筑,而最后由學校的教職工和學生進行使用。這里可能出現(xiàn)一個行為鏈的脫節(jié)問題,從決策到設計到施工再到使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主體都不一樣。各自所需負責的對象不一樣,導致學校建筑的真正主體被淡化和消解,這是“誰的建筑”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紛繁復雜模糊了常識?;氐匠WR層面,可以從學校建筑上述鏈條指向的終端去尋找這個答案,即學校建筑的目的。追本溯源,學校建筑從本質與功能來說,是師生長期共同進行一種名為教育的生活的并為之服務的空間載體,因此,學校建筑從根本上說是學校里的師生的。
(二)建筑為何?
這個問題是與上述問題是密切聯(lián)系的,或者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學校建筑使用的主體決定了學校建筑的目的,學校建筑的目的一定是指向特定的主體并為主體服務。具體分析來看,建筑從根源是基于人類活動的需要,而學校建筑則是為人類的教育教學活動服務的。在這種活動中,建筑為學校中的師生提供空間、再生產(chǎn)關系,并促進師生生命的完善和教育意義的實現(xiàn)。而一種建筑一旦對師生的生活和生命造成壓抑,那么這種建筑和人的關系就被異化。
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均指向時代道德的價值追求。在人與物的倫理關系中,究竟應該以什么樣的道德原則幫助人類做出選擇?學者韓東屏認為道德原則是含有根本性道德要求的規(guī)范,具有普適性和基礎性的特征。而“一個合理的道德原則應該同時符合:是唯一的一級原則、是以人為本、是與至善一致、是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的統(tǒng)一、能夠同時提高為人處事的品質規(guī)范與行為規(guī)范、也能夠為社會提供善的為人處事方式六個條件”。[7]馬克思所提出的“以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為至善”的命題中所包含的人本道德則恰恰符合以上的條件。因此,可以說,“人本道德原則是一種具有合理性的道德原則。它以人為目的,要求把人始終作為最高的唯一的目的來永遠追求?!保?]人的價值高揚是時代的基本倫理追求。當建筑與人相遇時,人本關懷自然成為學校建筑空間診斷的基本價值追求。這提醒我們在診斷中樹立一種人本的立場,始終不忘學校建筑的使用主體——學校中的師生,特別是學生。學生的生命在建筑空間中是否得以舒展?學校的教育意義是否在建筑空間中得以釋放?這些成了學校建筑診斷的道德價值判斷的基點。
人本關懷是學校建筑診斷的價值依據(jù)。學校建筑作為教育活動的影響要素,它必須有助于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因此,對學校建筑的診斷需要從教育意義的釋放來觀照。具體到學校診斷的應用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學校建筑是否有助于教育意義的釋放。
(一)釋放道德成長的氣息
人類生活在特定的時空之中,學校建筑作為一種物理和社會的空間,它通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塑造或影響個體的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從人的直覺感官來看,如果一所學校的建筑空間讓人覺得如沐春風,那么學生就會產(chǎn)生一種愉悅的感覺,并在“光環(huán)效應”影響下,對周邊事物產(chǎn)生良好的態(tài)度,從而增加道德性的行為,并減少破壞性行為。這就是環(huán)境對個體的潛移默化。學校建筑空間中的墻壁、走廊、教室等都是可開發(fā)的空間資源,通過對這些空間的道德文化打造,讓每一個建筑空間會說話,傳遞德育信息。學校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道德價值、優(yōu)良的道德規(guī)范等德育內容,融入到學校的建筑環(huán)境中,讓建筑空間釋放學生道德成長的氣息。
(二)營造學生學習的氛圍
現(xiàn)代建構主義理論學派認為,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輸出與接收的過程,而是在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交互的過程中進行的復雜性活動。學校建筑空間作為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也是學習的重要情境,比如教室空間的布置,教室中的桌椅擺放等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傳統(tǒng)的“秧田式”桌位擺放是與高效的教師傳授相適應,而今天的新課程改革所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則需要小組圍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近年來,包括桌椅擺放在內的關于學校空間布置的研究越來越多,這種研究就是基于教與學模式轉變的需要。學習作為學生的基本生活內容,在對建筑空間診斷過程中,是否適應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環(huán)境成了必不可少的考慮要素。
(三)打造身體活動的空間
學校建筑是為學生的成長和教育需求而建,青少年學生處于身體發(fā)育的重要時期,身體活動對于身體健康發(fā)育是不可或缺的。當前有些學校由于學校面積的狹窄,壓縮學生的活動空間,甚至連符合國家基本要求的運動場都沒有,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基本的身體鍛煉,對學生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隨著人類空間探索能力的提高,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學校還是可以挖掘潛在的可利用空間,如當前有些學校將學校走廊的空間拓寬,有些學校向架空層、樓頂或地下室探索空間,這些做法都在保證學校有充足的空間能夠促進學生的身體活動。對于學校中的運動場地,國家出臺了《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guī)范》《城市普通中小學建筑標準》等相關的規(guī)定和標準,這也為診斷提供了可供參照的法律依據(jù),在此基礎上,學??梢钥紤]更舒適、更人性的活動空間。
(四)喚醒審美感知的意識
現(xiàn)代建筑不再只是工業(yè)化的批量產(chǎn)品,停留于人類遮風避雨的基本需要?,F(xiàn)代學校建筑本身也追求著個性化的藝術美感,是形式美與實質美的有機融合。學校建筑在規(guī)劃設計時,就可以通過建筑布局、建筑風格的選擇、建筑裝飾等反映特定的內涵,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區(qū)域或者學校高尚的文化追求,打造具有特色的具有美學韻味的文化。通過校園環(huán)境的美化、校園文化的打造來喚醒學生與身俱來的對美的追求和感知,并通過對這種美的內在感知與體驗誘發(fā)內在的心靈美并進一步促發(fā)學生外在的行為美。當前學校越來越重視通過空間的布置來打造學校文化,然而有些學校對文化理解的偏差和膚淺導致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庸俗化,這容易導致學生審美品位的下降。因此,在診斷過程中,對于建筑空間的審美追求也時常需要受到關注和重視。
以上的幾個方面可以作為學校建筑空間診斷的不同判斷維度。當然,由于學校發(fā)展所面臨的現(xiàn)實條件存在差異,對于以上的維度在程度的判斷上可以根據(jù)學校的具體情況而定。學校建筑空間從教育意義上的優(yōu)化是一所學校走向品質化過程的必然。通過診斷,使學校建筑空間更富有教育意蘊,更符合學生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從而推動學校的整體優(yōu)質發(fā)展。
[1]陶西平.學校建筑學的新課題[J].北京教育,2006(5).
[2]邵興江.學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蘊與文化價值[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蘇尚鋒.學校空間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4]湯志民.國民中學學校建筑研究[M].臺北: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
[5]皮家勝.空間問題的類型與形成原因[J].哲學動態(tài),2015(5).
[6]石艷.我們的異托邦:作為社會空間的學校[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7]韓東屏.人本倫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G40-012.9
A
1673-9884(2016)06-0001-03
2016-05-12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項目編號:JAS150758)
黃洪霖(1983-),男,福建莆田人,福建教育學院講師,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原理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