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鵡(晉江市僑聲中學,福建晉江362271)
談“研討”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張鵡
(晉江市僑聲中學,福建晉江362271)
課堂中新課的學習是由教師講述為主呢,還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中去明辯問題的實質?這兩種學習方式運用的不同,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學習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筆者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多以“問題探究”和“合作研討”的學習方式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收獲了一定的成績。
課堂研討;小組合作;問題探究;交流互動
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將課堂的45分鐘時間安排為“課前段”“課中段”和“課末段”,“課前段”主要是做好教學導入工作;“課中段”則有較多的內容安排,也是一節(jié)課的重心環(huán)節(jié),筆者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在本階段的安排是,將本節(jié)課教學的核心內容、知識、概念和規(guī)律提煉成三個左右的問題,先由同學個人自學,再請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和討論,最終得出問題的結果。通過嘗試,與我們提出的“導(學)、研(討)、展(示)、練(習)、評(價)”五段教學模式相結合,無論是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是在學生能力提升方面,這一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都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1.“研討”的內涵:課堂教學中的“研討”階段是課堂教學的重點,要求課堂上在每位學生獨自自學的基礎上,合作小組的成員之間形成默契,在學科小組長的帶領下,一是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開展積極討論,共同研討,形成共識;二要根據(jù)問題依據(jù)文本尋求解答,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探索研展性與學科思維。嘗試求解,謀求精準。
2.“研討”的功能:這是課內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最能顯示教師和學生個性、展示教師課堂智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學段的主要功能是:第一,注重問題解決。即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決學習中暴露和提出的問題;第二,關注思維拓展。即通過眾人討論,拓寬視野,拓展思維深度和廣度;第三,重視能力培養(yǎng)。通過自主學習,在獨立思考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此才能實現(xiàn)高效課堂之“高效益”,體現(xiàn)教育的本質。第四,形成學習習慣。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改變他們只聽不說、不注重思考、被動參與的不良習慣,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朔鹘y(tǒng)課堂“獨角戲”“一廂情愿”等弊端,解決三個錯位問題。
1.“研討”的針對性原理。課堂上學生的“研討”學習過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針對學生先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要有針對性的開展物理課堂教學,首先,必須對“先學”的成果進行必要的檢查,這樣既是為了防止學生“先學”走形式,又是為了能更準確切地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其次,在物理課堂中,要針對學生的問題開展有效教學,不能完全由教師講授,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應放手讓他們獨立去處理問題;若遇到學生自己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那么教師應采用啟發(fā)、引導等方式,帶領大家共同討論解決。
2.“研討”的參與性原理?!跋葘W”首先是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供了條件,參與性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從而進一步促進師生間的互動。參與式的學習對學生認知的發(fā)展將有深遠影響。這一教學方式注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它體現(xiàn)在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且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要引導學生參與學,同時也參與教,還要讓學生進行教學的評價。
3.“研討”的開放性原理。教學過程中以“研討”為主,就是一種開放式教學的必然結果。這種教學形式,更能體現(xiàn)出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靈活的教學方法,因為他不可能完全按自己預先設定的問題進行教學,學生先學存在的問題以及課堂上隨時生成的問題,對教師都會形成一種挑戰(zhàn)。
1.組織研討的方式
(1)合作學習。將物理新知識、新概念和新規(guī)律(或檢測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形成有研究意義和有討論價值的問題,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即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幫互學,生生互動,“兵教兵”,必要時可以組織班級討論,引導學得好的小組解答其他小組的問題。
(2)合作學習中注意的問題。一是讓每一位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小組討論,不要讓任何一個同學游離于小組之外;會的同學應該主動教不會的同學,實現(xiàn)“先懂”帶“后懂”,在解決問題中共同提高。二是將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xiàn)狀況,納入學業(yè)過程評價,記入模塊成績,以促進合作學習的開展。三是討論要目標明確,限時完成,不要隨意加減,討論題要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和思維性,不要直接把檢測題當成討論題,更不要逐題討論,要把檢測錯誤率高的題目轉化成有價值的討論題。四是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發(fā)言,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發(fā)言,要關注學情,注意獲取學生的反饋。五是在傾聽的過程中主動介入,轉換角色,通過口頭語言適時點撥、評判或啟發(fā),優(yōu)化觀點,拓寬學生思路,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境界。要注意引導學生由情境互動向思維互動的提升。六是在學生討論中,教師要巡視教室,有效組織討論,糾正違規(guī)行為和消極態(tài)度。激勵學生,特別是膽子較小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大膽地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七是要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小組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討論,促使學生實現(xiàn)互幫互學、“兵教兵”。八是合作學習完成后要進行再反饋,合作學習后多數(shù)學生依然不能解決的問題要歸類總結、講解闡述。
2.課堂“研討”的時間安排:建議10—15分鐘。
1.學生“學”的要求:課堂上要做到——學、聽、記、議、練。
學:課堂中以自學為主,同時能積極與小組間展開討論,學會合作學習。
聽:在小組合作學習和共同研討過程中,善于聆聽其他同學的看法和意見。
記:對小組討論過程中對自己有啟發(fā)或有幫助的相關知識及時記錄。
議:主動、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評議,勇于發(fā)現(xiàn),善于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
練:對易錯問題或新知的理解,在小組討論中多問多練,鞏固提升。
2.教師“教”的要求:課堂授課應做到——引、注、撥、解、授。
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自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注意不同學生和小組的啟發(fā)引導。
注:在學生小組開展互動研討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到每一個小組和每一個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
撥:在巡視小組研討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偏離核心時要及時點撥,并引回“正途”。
解:對小組討論中出現(xiàn)的個別疑惑問題要給予相應的指導性意見,提供一定的思路。
授:在關注到小組或個人有問題時,應及時參與到該小組的討論研討中,在研討中授課。
1.討論目標不明確(內容、時間),時效性差。
2.供學生討論的問題沒有討論的價值,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的熱鬧,浪費時間。
3.對討論過程不組織、不參與,放任學生看熱鬧,置身事外。
4.互動對象局限于少數(shù)學生,討論不充分,未能與小組形成互動,沒有關注并發(fā)揮小組的作用和學科長的作用。
5.未能組織起有效的討論,學生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缺乏組織討論的技巧,班級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管理機制。
6.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只對答案,只重結果,不想知其所以然。教師沒有讓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
7.個別學生由于經常不主動積極參與,容易被邊緣化。
一堂課是否有成效,研討的“問題”設置至關重要,因為“研討”環(huán)節(jié)是解決學生“不懂的問題”和教師教學的“重點問題”的結合點。學生的問題解決了、教師的教學目標完成了,這就是一堂有效的教學。因而,在準備“研討”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主要應注意的幾個方面是:
1.問題應有探究性。研討一定是要圍繞“問題”而展開,這些問題首先是要有“價值”的問題,如物理必修2“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一節(jié)的教學中,其核心問題是向心力的產生及大小和方向的判定。我們就要緊緊依據(jù)向心力的基本概念,提出如何研究向心力產生的條件及決定其大小的因素這類問題,做為課堂教學“研討”的重點。如果沒有提出核心的價值研討問題,只是簡單地提問什么是向心力?它具有什么方向?然后直接告訴學生向心力的計算公式F=mrω2,這類問題無探究價值,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探究。
2.目標達成性:我們有時為了一味追求某些個別學生的問題,而忽視了教學所要求的基本目標,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研討”效果。例如,物理必修2中“機械能守恒定律”一節(jié)的教學中,從理論上推導,涉及到了動能定理和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如果我們設計“研討”問題時,不能兼顧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只強調某一方面的研討,則既將所學知識“孤立”出來,又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兼顧重難點。教學的重點(依據(jù)教材)和難點(可能來自學生)是有效教學的關鍵之所在。即,既要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又要解決學生的問題。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對“研討”問題的設置應將兩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如,在物理必修1《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教學中,我們的重點是要求學生掌握恒力F與物理的質量m、物體運動的加速度a之間的關系,而學生實驗過程中的難點則可能出現(xiàn)在對“平衡摩擦力”的環(huán)節(jié)上,我們則應將這兩個問題的進行“研討”后,再進行相關實驗,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4.關注學生學情。在“研討”問題的設置上,不能只顧教材或教學目標的要求來制定,而是要根據(jù)學校不同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而定,如果“研討”問題設置難了,學生無法“研討”,反之,問題難度設置低了,就變成了“一問一答”式教學?!把杏憽眴栴}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和梯度,讓每位學生都有參與“研討”的機會。如在物理必修1《彈力與形變》一節(jié)的教學中,就可以設置:①彈力產生在什么樣的物體之間?②彈力應具有什么樣的方向?③彈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一系列遞進式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5.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學科教學中,“研討”的問題既要實現(xiàn)我們的教學目標,又體現(xiàn)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核心內容,還要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這一點就體現(xiàn)出教師的智慧之所在。例如在物理必修2《功率》一節(jié)的教學中,功率的推導式P=FV,在現(xiàn)實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學中筆者以自己制作的微視頻《飛機去哪了?》來引入新課,其中集中介紹了2014年馬航、臺灣復興航空、亞航及2009年的法航飛機失事的原因分析,來闡述P=FV這一物理規(guī)律在交通領域的運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6.注重能力培養(yǎng)。其實“研討”就是一種學習方式,我們在教學中要將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轉變過來,讓學生在“研討”中學會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并同時學會與人分享、借鑒他人思想、提升自我學習能力。特別是物理學科的學習,問題探究、實驗合作、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力,這也是學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以上是我們物理學科開展“導、研、展、練、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以來的做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也堅定了我們繼續(xù)開展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決心。
[1]余文森.先學后教:中國本土的教育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5(2).
[2]楊靜.以學定教以教促學[J].山西電教,2010(5).
(責任編輯:詹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