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氣 肖巧玲
(1.福州第一中學,福建閩侯350100;2.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自然體驗式生態(tài)教育之實踐
張 氣1肖巧玲2
(1.福州第一中學,福建閩侯350100;2.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體驗式的生態(tài)教育讓學生以自然界一份子的立場,通過自然游戲、觀鳥活動、生態(tài)課題研究等形式,引導學生融入自然,強調感受、感知、感悟的心靈體驗過程。
生態(tài)教育;自然體驗;自然游戲;觀鳥
自然體驗,也被翻譯為“自然教育”或“自然鑒賞”(Na t u r eAp p r e c i a t i o n),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于美國、歐洲,以美國的自然教育家約瑟夫·克奈爾撰寫的《與孩子共享自然》等為代表。人的心智需要籍由感官和知覺形成對世界的認知整合、判斷與推理,人們如果沒有對大自然真實的認知,沒有與自然的親密的接觸,沒有在自然中探索、體驗的經歷,感覺和知覺都將受到影響。漠視自然、漠視生命往往是長期與大自然斷裂了聯(lián)系的一種結果。國外大量的實踐證明,戶外實踐與體驗活動是生態(tài)教育中最有成效的方法。自然體驗有別于室內教學,強調的是“感受”,提倡帶領學生到自然或半人工的環(huán)境中,借助自然游戲、體驗、歌唱、戲劇等方式,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感知獲得第一手的經驗,提高參與者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能力。福州第一中學吸收國外自然體驗的教育理念,開展戶外體驗式教育嘗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該校戶外體驗式生態(tài)教育主要有自然游戲、觀鳥活動、生態(tài)課題研究等形式。
對于許多生活在現代城市中的孩子來說,生活中往往充斥著電子產品,疏離了大自然。福州第一中學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生物興趣小組,帶領學生利用周末等課余時間到戶外開展自然體驗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諸多親近自然、與自然建立聯(lián)結的機會。對于教師來說,帶學生外出要承擔很大的安全責任壓力和來自社會和家長的壓力。但親近自然不一定非得走進大山大湖,只要適當引導,讓學生從心里建立起與大自然的聯(lián)系,即使是校園、小區(qū)的小花園也可以開辟為自然體驗的場所。因此教師用心、循序漸進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該校的做法是先在校園里開展自然體驗活動,利用校園里小樹林、小花園開展活動,在學生對自然體驗有了較高的認知度、與帶領老師有了一定的配合度以后,再帶領學生校外開展活動。在校外活動地點的選擇上采取了由近及遠的原則,近的有學校附近的城市公園,如西湖公園、烏山公園、森林公園等;遠的有長樂閩江口濕地保護區(qū)、武夷山自然保護區(qū)、海南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等野外環(huán)境。為了減少安全責任壓力,需加強家校溝通,取得家長的理解、支持,鼓勵家長參與自然體驗活動。如在活動前給家長詳告活動的安排與要求,讓家長簽字授權,或邀請家長共同參與。
1.自然游戲
自然體驗的鼻祖約瑟夫·克奈爾在領導自然體驗教學多年后,歸納創(chuàng)作了一套自然教育設計理論——“自然教學法”,其在《與孩子共享自然》一書中,詳細介紹了“自然教學法”的實施流程,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生動、可操作的自然游戲,堪稱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的教材,或者兒童自然游戲的指南?!白匀唤虒W法”主要分為激發(fā)熱情、集中精力、直接體驗、分享啟示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安排切合教育目標的游戲,學生利用視覺、聽覺、嗅覺以及觸覺等感知大自然,以自己的仔細觀察、切身感受、真正領會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偉大。教師可以在學習該書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出更多切合自身實際的自然體驗活動。以下是“關于森林”的自然游戲活動案例。
第一階段激發(fā)熱情——“大風吹”游戲。
學生先觀察熟悉身邊的自然環(huán)境,選擇一種自然物作為自己的“自然名”,并且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自然名”的由來。取“自然名”的環(huán)節(jié)能夠讓學生盡快的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是自然界中的某種生物,并學習用這種生物的視角來觀察、感受自然。接著,學生在指定的范圍內手拉手圍成一圈,再選一名學生站在圈中間。圈中的學生說出口令“大風吹呀”,其他學生說“吹什么呀”,圈中學生說出某種生物的特征(如“吹會飛的”),符合這種特征的學生就得離開原來的位置,在圈內跑動起來尋找新的位置,原先圈中的學生也得尋找新位置站進去。這時候就會有一人留在圈中,接下來就由這人發(fā)出新一輪的口令。這個游戲看似很簡單,但確是整個活動重要的開始,有“破冰”、熱身的效果,能讓參與者立即融入到團隊中來。
第二階段集中精力——“我的樹”游戲
學生兩人一組,一個人蒙上眼睛、打著赤腳,由另一個人帶領著走一小段路,穿過各種自然障礙物走到一棵樹前,蒙眼的同學通過摸、聞等方式感受這棵樹的特征,接著蒙眼返回起點,然后摘下眼罩去尋找剛才自己摸過的樹。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左右來自視覺,當我們把眼睛蒙上,我們就必須最大限度的激發(fā)、調動各種感官,包括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這個游戲能夠快速的讓參與者集中注意力,開啟“五感”去感受大自然。游戲中,引領者好比是蒙眼者的“眼睛”,引領的過程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拉近心靈距離的很好契機。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尋找森林的色彩”
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一個小組分得一張24色的色卡、一張記錄表以及一塊KT板,在森林里尋找不同顏色的自然物,然后將自然物按顏色排列在KT板上進行展示,尋找到的自然物種類最多、顏色最全的小組勝出,可獲得獎勵,落后的小組要接受“懲罰”。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敞開心靈”
學生對活動過程進行總結梳理,說出自己的活動感受與得到的啟發(fā)。比如,“剛剛蒙上眼睛的時候,很害怕,怕撞樹、怕被石頭絆倒……但是有同學的溫暖的手扶著,心漸漸的踏實下來……”“眼睛看不見的的時候,好像各種感覺都變得更加靈敏了,風吹樹葉的沙沙聲、昆蟲的鳴叫聲,聲聲入耳,我甚至好像聽到蟋蟀彈動它的大長腿的聲音,我感覺心里特別的寧靜……”
自然體驗提倡“在自然中”“向自然學習”,其精華在于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通過自然觀察、自然記錄等方式,探索自然的奧秘,領悟生命的意義;樹立尊重、熱愛自然的心態(tài),進而改變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推進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
2.觀鳥活動
觀鳥是指人們在不影響鳥類正?;顒拥那疤嵯?,欣賞鳥的自然美,觀察它們的外形姿態(tài)、取食方式、繁殖行為、遷徙特點和棲息環(huán)境等,了解鳥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人類與鳥的關系。鳥類是我們生存環(huán)境中最多姿多彩、活潑靈巧的動物,西方有句諺語“觀鳥是你一生走入大自然的門票”。福州地處亞熱帶,“枕山、面海、襟江”,環(huán)境優(yōu)美,福州地區(qū)的鳥類,在種群分布上既有絢麗多彩的留鳥,又有數量巨大的候鳥。有森林公園、金雞山公園、金牛山公園、閩江沿岸等十多處市區(qū)適合市民進行觀鳥活動的地點。學生觀鳥不僅使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還將自身融進了大自然,感受著大自然所給予的無限歡欣和愉悅,形成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責任心。
組織觀鳥活動需要一定的專業(yè)支持,借助福建省觀鳥協(xié)會的人力資源,積極發(fā)揮這些觀鳥人的作用,常態(tài)化地開展一系列與觀鳥有關的活動?;顒觾热莅ㄓ^鳥講座、生態(tài)游戲、觀鳥活動及濕地探索之旅等等。如開設觀鳥常識、城區(qū)常見鳥類介紹、鳥類攝影、觀鳥與生態(tài)保護等觀鳥講座。開展鳥的遷徙游戲、濕地保護游戲、生態(tài)鏈游戲等。開展尋找校園鳥類、福州城區(qū)公園觀鳥活動。帶領學生走進閩江河口濕地(長樂),認識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了解各種水鳥,特別是見識黑臉琵鷺、勺嘴鷸、黑嘴端鳳頭燕鷗等珍稀鳥類。
除了常態(tài)化的活動,學校在每年的“愛鳥周”活動中還開展一系列愛鳥宣傳活動。如鳥類生態(tài)攝影展、“愛鳥周”有獎知識問答、“愛鳥周”生態(tài)劇場、制作安放鳥巢以及面向校外群眾的愛鳥宣傳活動等。這些活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觀鳥知識和技能,也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觀鳥、愛鳥、護鳥的熱情,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生態(tài)道德意識。
3.生態(tài)課題研究
福州第一中學利用研究性學習開展生態(tài)課題研究,鼓勵學生在研究中走近自然、了解社會,為生態(tài)保護盡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多年來學生的研究課題涉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各方面。如“福建水口水電站水葫蘆調查研究”“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調查及重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建議”“生態(tài)城市的未來規(guī)劃”等。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進一步與自然、社會建立聯(lián)系,培養(yǎng)愛自然、愛社會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團隊精神等綜合素質。以下是初三年級學生開展的“烏山公園鳥類調查與自然導引系統(tǒng)設計”。
(1)課題由來
從2011年開始,該年級學生在烏山公園開展每月一次的鳥類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學生對烏山有了深深的情結,不僅了解了烏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記錄了山上有哪些樹、哪個季節(jié)有哪些鳥兒在山上停留。同時,在觀察鳥類的過程中,學生也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市民在關注身邊的自然。因此,學生萌發(fā)了希望為烏山做一個“自然導引系統(tǒng)”的念頭,希望通過“自然導引系統(tǒng)”幫助市民更好地了解烏山,了解這里的一草一木一鳥,從而自發(fā)地愛上大自然,愛上福州這座充滿原生態(tài)氣息的城市。
(2)課題內容與計劃
根據鳥類調查的結果,烏山有將近六十種鳥類。學生計劃在一些主要的觀鳥地點,設計自然導引牌,結合烏山的植物種類進行一些鳥類的介紹。在確定需要介紹的物種后,課題組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咨詢專家,決定在尊重環(huán)境、科學正確的基本要求下,用易懂、活潑的文字對每個物種進行描述。這樣既達到科普的目的,也又加入本土化的元素,把物種和本地的一些歷史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實現自然教育和地方文化教育的雙贏。自然導引牌還采用二維碼的形式,把圖片、聲音、文字等可數字化的信息進行了編碼,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傳播了生態(tài)保護的理念和知識。
在大自然中體驗的教育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給予的快樂,也使得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回饋給大自然以愛護,這就是自然體驗式生態(tài)教育的最重要的價值。
[1]〔美〕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M].自然之友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教育部.中小學環(huán)境教育實施指南(試行)[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李久生.對國際環(huán)境教育發(fā)展軌跡的追溯[J].教育評論,2004(4).
(責任編輯:陳欣)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重點課題“生態(tài)省建設背景下福建省中小學生態(tài)教育研究”(項目編號:FJJKCGZ14-234)、2014年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A類)課題“生態(tài)省建設視野下福建省中小學生態(tài)教育研究”(項目編號:JAS1448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