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危機與應對
張冬梅
中小學教師;心理危機;心理健康維護
當校園出現(xiàn)學生自殺事件后,整個校園籠罩著恐懼氣氛,學生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支持與關懷,撫慰他們緊張恐懼的心靈,幫助他們穩(wěn)定情緒,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面對危機事件,中小學教師的心理有那么強大嗎?他們自身是否也面臨心理危機?誰來關心與照顧他們的心靈?他們?nèi)绾卧谖C中學會自助與成長,化危機為轉機?
某高三優(yōu)秀學生模擬考試成績不佳,班主任感到很失望,這是他偏愛的一名優(yōu)秀學生,他認為她不應該考出這樣的成績。他嚴厲地批評了這個學生,并且提出讓她的家長到學校,學生說父母離婚了。第二天,這個學生割腕自殺。這個學生為什么要自殺?是教師的批評?是高三學生面臨高考的心理壓力太大?是父母離婚的原因?這位教師感到悲痛與內(nèi)疚,有一種犯罪感,他不斷地自責:“如果當時自己態(tài)度好些,如果學生不在自己班上,如果不管學生、不批評學生……一切就不是這樣了。”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這位教師情緒低落,常做噩夢,不斷地回憶這個學生的模樣,有時上課走神。按照學校的要求,班主任要做班級學生的危機干預工作,穩(wěn)定學生的情緒,他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堅持工作。
學校對這個班級的任課教師進行調(diào)查,想了解學生的情況。結果,這個班級的任課教師都很緊張,感覺自己也是“受害者”,班里出了這樣的學生,自己很“倒霉”。他們不敢批評學生,生怕哪個學生再出事。學生自殺事件引起媒體及網(wǎng)民的關注,各種對自殺原因的猜測中也有關于教師的議論。社會輿論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感到氣憤與委屈,有些教師認為學生一出事,社會各界都追究教師責任,教師的工作太難做了,以后誰還敢管學生、批評學生,有的教師甚至說當教師很沒有意思。
學生自殺事件,打亂了中小學教師的正常生活,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情緒反應與心理壓力。他們會感到恐懼、焦慮、孤單,體驗著工作的挫敗感及無助感,特別是面對社會各界的非議,會產(chǎn)生不合理的認識,把注意力集中在社會消極的負性解釋上,忽視積極的正面的信息,甚至質(zhì)疑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價值感及工作的意義;對學生的熱情及工作的專注力下降,工作效率受到影響。由此可見,學生自殺事件發(fā)生后,教師也會出現(xiàn)心理危機,表現(xiàn)為情緒失調(diào)、產(chǎn)生不合理的思維與信念,行為混亂。學校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社會各界要給予中小學教師支持,幫助他們適應與應對危機事件,中小學教師自己也應積極采取措施進行心理調(diào)適,學會心理自助。
危機也是轉機。危機事件會給教師生活帶來破壞性影響,也給人帶來成長。中小學教師可以將危機看作自我成長的機會,可以借此學習預防與處理危機事件的方法與策略,擴大視野。危機事件也讓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心理功能狀態(tài)及價值觀,建構生命哲學中的正向價值,提高對危機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焦慮與恐懼情緒的控制能力,提升個人與社會的適應性,學會以積極的心態(tài)處理問題,承受生命中不可預期的挑戰(zhàn)。
危機的兩面性。光明與黑暗共存,每一件事都有另外一面,教師應該以積極的視角在危機事件中去發(fā)現(xiàn)另外一面的存在。危機事件對中小學教師的困擾是“暫時”的,中小學教師工作有痛苦的部分,也有快樂的部分,痛苦與快樂構成教師生活的豐富多彩。教師要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改變非黑即白的兩極思維,不要只看到消極的一面,而是要看到教師工作中的積極事件,看到教師工作中的愉悅、愛、快樂、榮譽等正向光明的一面。學生自殺只是中小學教師生活中的偶發(fā)事件,不能以偏概全地否定教師的全部生活,否定教師的工作成就,懷疑教師職業(yè)的價值及意義所在,甚至災難化地預期教師的未來。媒體及網(wǎng)民評價只是社會輿論的一個部分,社會輿論也會欣賞與感謝教師的付出,鼓勵他們與困難對峙。因此,中小學教師要看到自己擁有的社會資源與力量。
危機事件帶來的心理壓力是突發(fā)的、非預期的,一般中小學教師無法立刻調(diào)整認知適應這個新的體驗,他們的內(nèi)心充滿了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強烈的負性情緒令人痛苦,妨礙人們理性地思考、解決問題,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但壓抑情緒只能讓人更加痛苦,自然表達情緒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因此,遭遇危機事件的中小學教師要主動宣泄情緒,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情緒表達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教師應采取適合自己的情緒表達方法。宣泄情緒有利于化解負性情緒,降低心理壓力;通過對積極事件的回憶,可以增強積極情緒,幫助教師提高自信,重建對情緒與生活的掌控感。
接受危機事件。通常人們會有超現(xiàn)實的期待,如期待學生自殺事件沒有發(fā)生,期待沒有那些關于教師的不良社會輿論,期待學校在學生自殺后立刻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等。這些想法會讓教師以逃避現(xiàn)實的方法減輕自己的焦慮,不斷地抱怨對現(xiàn)實的不滿。事實上,學生自殺事件已經(jīng)發(fā)生,已經(jīng)是教師生活中一個存在的事實,因此,中小學教師要學會接納與面對現(xiàn)實,應該像適應其他事情一樣,接受與適應危機事件的存在。中小學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應對生命中的種種可能。
與危機共處。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是無法避免的,中小學教師會遇到來自社會輿論、學校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非教師的力量可以改變。因此,教師要學會與問題共處,在周圍環(huán)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學會自我照顧,努力保持正常的飲食、睡眠,滿足日常生活所需,采用各種方法緩解與控制焦慮情緒,盡快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以積極的方式適應工作,理性面對社會各界的輿論,渡過心理危機。
化解心理危機。需要心理危機干預的中小學教師通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與自殺事件密切相關的教師,如自殺學生所在班級的班主任,及該班其他任課教師等;第二類是受自殺事件影響的其他中小學教師。第二類教師通過自我調(diào)適容易恢復原有的正常心理狀態(tài)。第一類教師如果自我心理調(diào)適效果不佳,就應該接受心理咨詢及小組心理輔導,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調(diào)整自己,探索應對危機的資源,重建合理信念,采取有效的行動,走出心理危機。
自我感覺難以恢復心理平衡的中小學教師要主動接受心理咨詢,在充滿溫暖的、支持性的咨詢氛圍中,建立個人安全感,宣泄恐懼情緒,表達自己受傷之處,列舉生活與工作中無法忍受的困難。在心理咨詢師的協(xié)助下,客觀地評估自己的心理功能狀態(tài),學習應對危機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對學生自殺事件進行合理歸因,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及分析解決問題。
自殺學生所在班級的任課教師及學校其他教師,可以組成6-10人的小組。在小組團體中,教師通過互動與交流獲得有利的社會支持和環(huán)境資源。教師可以在小組里表達遭遇危機事件的內(nèi)心體驗,獲得同伴的理解與支持,練習應對危機的正確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小組成員也可以在輔導后結伴工作,如選派小組成員做班主任助理,協(xié)助共同管理班級日常事務;為處于心理失調(diào)的任課教師代課,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接受心理咨詢或休假,促進小組成員盡快恢復心理平衡,重返工作崗位。
G443
B
1005-6009(2016)51-0068-02
張冬梅,江蘇理工學院(江蘇常州,213001)心理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