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濱海港鎮(zhèn)板橋小學 孫兆亮
?
觀察能力
——作文教學的點睛之筆
江蘇省濱??h濱海港鎮(zhèn)板橋小學 孫兆亮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求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蹦敲次覀兊淖魑慕虒W應從觀察入手,幫學生樹立觀察的意識。觀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筆者在長期的作文教學中,抓住學生觀察的心理特點,摸索出了一條通往觀察的捷徑之路。
當前的寫作教學往往把作文當做作業(yè)來看待,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寫作并不只是知識和能力提高的一項“作業(yè)”,而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建構自我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根據(jù)這一目標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對于觀察亦是如此。
觀察作為積累素材和發(fā)展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作文教學中無疑應受到重視。但是學生所能觀察的方法畢竟有限,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心理特點,開展相應的方法。
(一)情境中學會觀察
筆者認為,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生的一系列問題的關鍵在于觀察情感不深厚。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那么我們的作文教學就要把學生對觀察的情感從內(nèi)心深處提煉出來,使之能應用在習作中。為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創(chuàng)設作文情境,給學生觀察一個個精彩的鏡頭的機會。
(二)提高觀察的長效性
觀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能靠一時的“心血來潮”搪塞了事。巴甫洛夫曾說過:“觀察,觀察,再觀察?!边@就很好地說明了只有在不斷的觀察中我們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
如在以“走進大自然”主題的習作練習中,要求學生在觀察動物、植物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活動經(jīng)過或心得寫下來。如果讓學生單單觀察一兩次,試想這樣的效果肯定是不行的。
為了能使學生能進行不間斷的觀察,先在習作前布置任務進行綜合性學習,利用課余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接觸到大自然。并提出文中的要求:能有什么發(fā)現(xiàn)?根據(jù)這兩個要求學生有目的性開展活動。當活動開展到一定階段時,學生的觀察激情漸漸降低,這時筆者在課堂及時反饋學生所搜集到得資料,明確下一階段的努力的方向。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是一位指路人,引導學生在長時間的觀察中要有任務在身。
觀察的長效性,離不開學生的持之以恒,更需要的是教師通力合作,把學生送到勝利的彼岸。
學生的觀察興趣是推動觀察活動的一種最有效、最實際的動力。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绾伟延^察中的“興趣”發(fā)揮到最大化呢?筆者認為還是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主動的氛圍中進行觀察,這樣的關鍵條件就是觀察興趣的培養(yǎng)。
(一)認識觀察的重要性
羅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而是缺少一雙發(fā)現(xiàn)素材的眼睛。對學生來說,在觀察中只是隨便完成老師的任務,認為這是無關大礙的事情。要是有這種想法,在寫作過程中也只不過是把頭腦中早已存在的表象寫出來,那么可想而知內(nèi)容就是“干巴巴”的。老師看見了“頭疼”,學生在久而久之的習作中也就失去了信心。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古今中外的一些名家的實例來激勵學認真、仔細觀察的重要性。如明朝的李時珍,參考歷代有關醫(y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jīng)驗和調(diào)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為了成功刻畫人物,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完成了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蒙娜麗莎》;當代“童話大王”鄭淵潔對于兒童天性的觀察寫出了影響一代人的童話故事……由此可見,細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就能積累許多有用的素材,加以認真思考,作文就如涓涓細流般流入出來。
(二)充分利用有效資源
學生觀察興趣的降低主要是在教學活動中沒能充分加以重視,那么在時間長河的沖刷之下逐漸消失。筆者認為要在教學中開展各種活動。
中隊活動是一個很有效的載體,可以開展實際有效的活動。在一次中隊活動中進行《文明禮讓》的演講和表演,課前讓學生做好各種準備,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把生活中各種事件對其表演。因為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觀察是一件比較新鮮的事,因此觀察興趣也就特別濃厚。而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過自己的親力親為,充分感受到文明的重要性,并通過課后的習作——《從文明出發(fā)》,用集體的活動觀察。這樣的作文頓時鮮明生動起來了!
陶行知曾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苯處熑绾伟延^察的興趣像利劍般使用在作文的“戰(zhàn)場”上是教學的核心因素。俗話常說:籃球打得好,是在球場上練出來的;跑步跑得快,是靠雙腿的運動練成的;賽車手的車技,是在車上成就的。所以說,學生的作文就是靠雙手來提高的。
(一)確定要求,指導思路
作文中的觀察力還有一個“孿生兄弟”——構思。只有“兄弟齊心,雙劍合并”,才會產(chǎn)生巨大的威力,使得學生作文再上一層樓。
筆者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運用各種方法,嘗試著把它們的潛能發(fā)揮出來。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的主題“說說自己的心里話”,把成長過程中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敞開心扉,把自己最想說的心里話在習作里向?qū)Ψ秸f一說。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作文基本是千篇一律,沒有了屬于學生的那份靈動之感。反思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身的教學過程太呆板,沒有擴散學生的思維。
首先讓學生明白說心里話的對象除了書本上所寫的這幾個外,還有誰呢?這樣讓學生的思維就一下子擴散了,其實還有很多的對象可以訴說。讓學生要知道“心里話”可以表達哪些內(nèi)容?那么就必需對課文中的提示進行梳理:有表示尊敬的、勸說的、感謝的。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要學會看著文本思考,對作文的范圍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不能拘泥于文本之中,要把范圍擴大到課堂之外。這樣一來“千篇一律”式的作文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閱讀教學的轉(zhuǎn)化
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兩者是互相依存的共同體,需要學生有敏銳的觀察力,把閱讀教學的知識轉(zhuǎn)化到作文中來。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也應使學生有聯(lián)系的機會,為學生搭好一座“橋”,使之能順利抵達彼岸。
良好觀察是寫好作文的點睛之筆,通過一系列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相信學生心理會樹立觀察的理念,并伴隨作文一路前進。使學生的作文綻放燦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