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澤
(山西大學,山西太原030006)
民辦高?!暗秸n率偏低”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孫兆澤
(山西大學,山西太原030006)
“到課率”是一個“普通”但又有特殊意義的教學指標。說它普通,是說幾乎很少的高校會把到課率作為一個重要的議事日程去衡量研究,尤其是公辦高校更是如此,因為在公辦高校幾乎沒有為“到課率”而大傷腦經(jīng)的情況。而民辦高校情況就不同了,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銳減,民辦高校的倒閉潮的來臨,在校生的穩(wěn)定狀況事關民辦高校的發(fā)展大計,而尤其是穩(wěn)定的學習狀況,“到課率”已然成為民辦高校發(fā)展好壞的風向標,到課率低必然流失率高已經(jīng)成為共識,而且會直接影響生源的質量和數(shù)量,所以“到課率”成為民辦高校眼下最重要的生存底線。怎樣才能提高到課率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更關注到課率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所謂標本兼治,而治本才是關鍵。
到課率;民辦高校;教育理念
“到課率”似乎并不是熱點的教育問題,緣于在大多數(shù)公辦高校,“到課率”是一個不需要大家去關注的話題,公辦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管理體制已經(jīng)決定了到課率根本不是一個問題,試想:學生不去上課達到一定標準,在公辦高校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不是再談公辦高校的教育模式。公辦高校的極高到課率,也并不能說明它就是完美無缺的。久負盛名的耶魯大學,歷史上就曾有過因到課率的問題,而使兩位哲學大師最終選擇了在該校的去留問題,黑格爾和謝林正是當時這兩位哲學大師。通過競爭和雙向選擇的機制來推動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或許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問題再次轉到民辦高校,民辦高校為何對“到課率”這樣關注呢?因為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教育管理體制有別于普通高校,尤其是“大學理念”有別于公辦高校。談到“大學理念”,尤其是大學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內容,但我國的民辦高校到底有多少有“理念”呢?即使有大學理念,有多少是真正能夠始終如一,貫徹到底呢?這些目前都是問題。為什么呢?因為道理很簡單,民辦高校自創(chuàng)辦那一天起,從來都是靠自己,利益最大化是其生存的根本所在。所以其“教育理念”大多是名存實亡的,那么也就是說民校與其學生之間缺少了很多人文關懷和教育情節(jié),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商品交易關系。把學生當做商品的學校不是從人的成長根本去關心他們的孩子,而是把孩子看成利益的載體,到課率低,流失率高,利益減少,自然會引起民校的高度重視,會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這樣的結果。比如說采取一些“教學改革”的實驗和措施,再比如說,把到課率跟教職工的工資掛鉤,建立所謂的“績效工資”制,還有在學生管理制度上效法所謂的“導師制”等等。這些措施最終的結果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原因很簡單,對教育現(xiàn)象的本質沒有清晰的認識,對教育規(guī)律的不屑一顧,“利益至上”,而這些恰恰是教育的大忌,縱使有渾身解數(shù),也無法挽回如此的局面?!按髮W理念是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根本規(guī)定,它決定著大學的價值選擇和發(fā)展方向,規(guī)范著大學精神、大學文化;而大學精神、大學文化也集中反映著對大學的本質、功能與辦學規(guī)律的理解和價值追求,體現(xiàn)大學理念的基本要求。三者緊密相聯(lián),從不同層面揭示了"大學"這一社會存在所應有的基本內涵及其所應展現(xiàn)出的基本品格,并內在地規(guī)定了大學發(fā)展的基本路向?!痹囅?,沒有理念的大學,缺失精神和文化的大學,最終會走向何方不得而知!大學之所以有凝聚力是因其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精神,而缺失文化精神的民辦高校又怎會有凝聚力,“到課率”偏低是其必然結果。
如果“到課率”僅僅是課堂的人數(shù)問題,以及簡單的歸結為教學秩序問題,還是比較片面的。它的背后首先是大學精神的問題。民辦高校和公立大學一樣,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很難走多遠;學校如若背負太多的功利訴求,甚至利益最大化,同樣也會走向窮途末路。教育本身就是去功利化的過程,是追求人的精神最大化的過程,否則就是違背教育規(guī)律,最終作繭自縛,“到課率”不過是其暴露出來的表象之一罷了。改革開放以來建立起來的民辦高校,幾乎無一不是把招生規(guī)模作為學校生存發(fā)展的基石,伴隨著“人口紅利”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一批民辦高校成了“舉世矚目”的萬人大學,也造就了其自身的盲目擴張的逐利過程。而近幾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全球化向各領域的蔓延,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民辦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招生人數(shù)的急劇下降、關停潮的蔓延就是最明顯的佐證?!拔覈叩冉逃m齡人口在2008年達到一個歷史最高峰后將逐步減少,到‘十二五’時期將大幅減少。到2020年,全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數(shù)只有9413萬人,高中學齡人口數(shù)只有4915萬人,初中學齡人口數(shù)只有5109萬人。在生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高校間的生源競爭將更加激烈。”對民辦高校來說,關停潮也將會不斷持續(xù)下去,優(yōu)勝劣汰。所謂“饑不擇食”,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民辦高校也開始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邏輯模式,只要能交學費的,一律開綠燈放行,以“圓其大學夢”,這樣的結果必然只有一個,教育管理上的混亂和無奈,其中自然會影響到“到課率”的問題。欠缺基本學養(yǎng)、文化基礎薄弱、紀律意識、合作意識很差的“懵懂少年”進入大學的課堂,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后果,再好的教育工作者恐怕也無力回天,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試想,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招生體制會有怎樣的“到課率”。這就是民辦高校的生存之道—“招生”。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無奈,不過內功還得靠自己,忽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一定不會長遠,在民辦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人們忘記了教育所背負的社會責任,忘記了教育本身的“無私”,人文精神最終從人們的視角下淡出,以至于今天民辦高等教育面臨如此嚴峻現(xiàn)實?!敖逃煌诮?jīng)濟,民辦高校不同于企業(yè),投入民辦高校的資金不能完全等同于投資經(jīng)濟領域的資本,對民辦高校的投資也不能像對企業(yè)投資一樣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對產(chǎn)權的過分激勵有可能助長民辦高校的營利性,這是民辦高校產(chǎn)權制度公益性的要求。從國際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經(jīng)驗來看,大部分發(fā)展較好的私立高校都不是營利性的,都不追求產(chǎn)權回報,如美國哈佛大學?!泵褶k高?!暗秸n率”的表象恰恰反映了其對教育本質現(xiàn)象的認識不足或者辦學動機上的貪利思想。
“到課率”作為表象問題反映的是民辦高校內部的深層次問題,也折射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觀念和變革問題。首先,政府該不該扶持和幫助陷入危機和困境中的民辦高等教育?筆者認為,扶持民辦高等教育,尤其是陷入困境中的民辦高等教育是其義不容辭的義務,從長遠看也是提高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具有戰(zhàn)略性意義的舉措。當然,如何扶持以及給予怎樣的制度安排是比較復雜的政策性問題。筆者在此提出幾個原則性的策略,第一,給予一定的財政扶持,至于怎樣的扶持需要長遠考慮,循序漸進,比如給予民辦教師發(fā)放一定的財政補貼,最大限度的穩(wěn)定師資隊伍,并逐漸得以優(yōu)化,或者對于民辦高等學校的特色專業(yè)的專項基金的扶持等。第二,辦學的盈利收入得到全方位監(jiān)管,使之能夠最大限度的運用于發(fā)展民辦教育,而不是成為企業(yè)或者個人的囊中之物。第三,政府對于民辦高等教育的理念應當徹底轉變,不應把它看成一個盈利的產(chǎn)業(yè),任其自由發(fā)展,而應真正把其看做國家的教育事業(yè),制定中長期的全方位扶持政策的制度安排,把民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作為政府義不容辭的義務和光榮責任,逐漸扭轉公辦、民辦的理念上的差異和政策上的歧視,扶持其在特色學科領域的發(fā)展。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民辦高?!倍加写嬖诤桶l(fā)展的理由,對于那些把盈利作為唯一目標、沒有辦學特色、“散兵游勇”似的教育機構應逐漸剝離出去??傊?,政府理念的轉變是最根本的,也是首當其沖的。營造一個無“公私之分”,無“利益之爭”的公益非盈利民辦高等教育的氛圍,使之走向國際,逐步形成多元高等教育模式是政府轉變理念的核心。這樣在無形中會漸漸化解長期以來在民辦高校積累起來的惡性教育體制所造成的諸多教育弊端,課堂教學的到課率偏低問題自然會得到某種程度的消解。
其次,企業(yè)家辦學該不該盈利,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筆者認為,一個把盈利作為辦學宗旨的企業(yè)家一定不會辦好學,辦大學。一個把公益作為辦學宗旨的企業(yè)家一定會辦好學,辦大學。19世紀由美國企業(yè)家們創(chuàng)辦起來的大學,斯坦福、康奈爾、霍普金斯等享譽世界的一流大學正是秉承著造福于社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才有今天舉世矚目的聲望。辦一個好的大學,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毅力,否則會半途而廢一事無成。精神是大學的靈魂,企業(yè)家首先是一個有精神的企業(yè)家才能辦教育,如果只是唯利是圖、斤斤計較的商人,只能把教育辦砸,只能有損于自己的聲望。很多企業(yè)家不明白一個道理,經(jīng)營一個企業(yè)和創(chuàng)辦一所大學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而在很多時候卻常常混淆這兩個概念,結果把學校辦成了企業(yè),甚至依附于企業(yè),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聲名掃地,窮途末路。企業(yè)家只有懷揣著造福于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辦成學,辦好學。當他具有了這樣的品格,他自然會以教育的精神和理念辦教育,當一所大學有了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底蘊,它會迸發(fā)出無限的生命力,經(jīng)過沉淀和積累,一定會屹立于世界大學之林。而這些是無形的財富,是金錢難以買到的,一個眼光長遠、胸襟開闊、充滿人文精神的企業(yè)家一定會明白其中的內涵。民辦高校的文化精神一定是遠離利益訴求的教育理念,企業(yè)家應當把辦學問題交給合適的人去解決,把利益問題徹底拋之腦后,這樣才能逐漸形成民辦教育的持久發(fā)展的文化理念,教育秩序由紊亂變的逐漸有序和良性,到課率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最后,民辦高校的定位和管理模式至關重要。定位決定了一所學校的發(fā)展方向,決定了它的特色和視野。同樣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教學管理模式和教學秩序,最終會影響“到課率”的問題。很多民辦高校在這個問題上模糊不清,千篇一律,甚至要辦綜合性大學,要有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民辦高校不是不可以朝這個方向發(fā)展,但沒有自己的特色,一味求大求全,往往得不償失。所以定位關系到一所大學的成敗,無論你是綜合性大學、還是技術型院校,或是職業(yè)性學院,必須明確發(fā)展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特色和發(fā)展模式,堅持走下去,才是正確的辦學道路。專業(yè)少而精,學科有特色的民辦高校會把有限的人力和財力用在刀刃上,教育質量和教學秩序自然會顯著提高,“到課率”低的問題也隨之化解。
[1]程光泉.哲學視野下的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大學文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21-126.
[2]劉龍剛.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4:88.
[3]徐緒卿.民辦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若干問題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0(5):56-59.
[4]儲朝暉.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25
編輯:林軍
Deep-seated causes of the low rate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ttendance Rate”analysis
SUN Zhaoze
(Shanxi university Tai yuan Shanxi 030006)
“Attendance Rate”is a"normal"but there are indicators of teaching special significance.Say common,is that rarely will the college class rate as a measur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agenda to come and go,especially in public universities,especially because there is little to"Attendance Rate"and a large wound in public universities brain was the case.The cas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s different,with the sharp drop in enrollment,private college closures advent school students in a stable condition related to development plan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and in particular learning situation is stable,"Attendance Rat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barometer of good and bad,to the inevitable lesson low turnover rate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and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tudents,so"to the class rate"private colleges now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urvival bottom line.How can we improve the attendance rate it?Eyes of the beholder wise see wisdom.I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ep-seated reasons behind the rate class,the so-called root causes,and cure is the key.
Attendance Rat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Private Universities
G4
A
2095-7327(2016)-07-0164-04
孫兆澤,男,山西陽泉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