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聲性調式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最本質的特點,了解五聲調式的發(fā)展及特點,對于我們探索,挖掘河套音樂,進一步為河套音樂編創(chuàng)伴奏織體,傳承民族音樂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五聲性;五聲性調式 ;河套民歌;伴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及不斷的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五聲性調式,即以五聲音階和以五聲為骨干構成旋律的調式。這種音樂特性與創(chuàng)作思維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最本質的特點。因此,深入地探尋挖掘、學習研究五聲調式和聲的特點,對我們研究河套地區(qū)的民間音樂風格,編創(chuàng)新民歌,傳承地方民族音樂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首先了解五聲調式的特點
五聲性調式屬于自然音調式體系,存在于世界很多國家與地區(qū),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民歌大多采用五聲各音構成。五聲性調式由純五度相生得來,由宮音開始,由低到高分別是宮、徵、商、羽、角,在一個八度音階里構成五聲音階,再以任何一個音為調式主音又構成了五種不同的調式,各調式特色各異。
在五聲音階中,各音之間的關系是固定的。羽和宮、角和徵是小三度的關系,其余相鄰二度。主音的不同體現(xiàn)了不同的調性特色,調式風格。五聲調式中唯一的一個大三度音程“宮角”對調式起著重要的作用。
五聲性調式以五個音為骨干音,并不是僅僅五個音,還有偏音的出現(xiàn),構成了六聲、七聲音階,使和聲的色彩變得豐富多彩。偏音的出現(xiàn)并不是產生了新的調式,而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產生五聲音階七聲性和六聲音階五聲化的特點,宮羽之間加入“變宮”或“潤羽”,徵角之間加入“變徵”或“清角”,潤飾鮮明形象,豐富了作品的旋律性和表現(xiàn)性。
二、河套地區(qū)的民歌特點
河套是蒙漢雜居地區(qū),位于內蒙古高原中部,陰山以南黃河沿岸的河套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從先秦時期開始一直到明清時期,河套地區(qū)就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清朝后期陜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遷到塞外,河套地區(qū)便成為我國西北最重要的農業(yè)區(qū)。河套人民就是在這里歷代勞動生活,即興創(chuàng)作、口傳心記,集體加工而成了豐富多彩的河套民歌。
河套民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特點鮮明。如:河套山曲委婉動聽,高亢、粗獷。旋律跳躍較大,歌詞明快、簡潔,節(jié)奏鮮明、對稱平衡。內容多以敘事為主,情歌較多;河套爬山調以徵、商、羽三種調式為主,節(jié)奏自由、悠長舒緩。即興而發(fā),隨感隨唱,方言的運用體現(xiàn)了鄉(xiāng)土的特色;漫瀚調幾乎全部運用五聲音階構成,旋律進行以小跳為主,級進位副,大跳不時的插入,形成獨特的音樂特色。裝飾音運用較多,增強了音樂表現(xiàn)的完整性;河套二人臺則是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表演戲,慢慢發(fā)展成有化妝、道具、音樂、舞蹈的戲劇,唱詞豐富,調式以宮、商、徵、羽為主,曲式都是單樂段,四句式,多段歌詞重復一個曲調。
三、運用五聲調式和聲為河套民歌編創(chuàng)伴奏
運用五聲調式和聲為河套民歌編創(chuàng)伴奏織體要注重調性的統(tǒng)一,注重各聲部的平衡,要互相補充,襯托。
(一)參照大小調和聲功能編配和聲織體,包括正三和弦,及副三和弦的運用。例如《八百里后套八百里灘》,C商調式,以五聲為主,加入了偏音fa,如果運用大小調編配和聲織體,在旋律進行的時候總感覺與五聲調式風格不一。在三度的基礎上改為二度,和聲就接近了五聲的調式風格。
(二)全部運用五聲調式音階里的音編配伴奏,旋律與伴奏保持調性一致。打破大小調的功能結構,運用傳統(tǒng)的三度疊置和弦配置和弦為主變?yōu)榉侨群拖覟橹?。在五聲調式的范圍內,三和弦的基礎上附加一個音或兩個音,避免出現(xiàn)小二度和增四度;在三和弦的基礎上,用二度和四度、六度音代替三度音,使和聲效果具有五聲的特點;在三和弦的基礎上省略三音,保留五音和根音,使音響空曠,悠遠。如:《大黑牛耕地梨翻土》G徵調式,商音開始,以商音為低音構成五聲和弦,旋律始終在商音上回旋停留,低聲部配上2562幾個音,采用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的節(jié)奏型伴奏足以體現(xiàn)作品的風格。
(三)在為五聲性調式民歌選配伴奏織體時,為抒情性的民歌多采用分解和弦,使用帶旋律與不帶旋律都可以,運用雙音或和弦體現(xiàn)旋律音更能烘托作品,使其富有感染力;例如山曲《高高山上一頭?!肺迓曈鹫{式,運用分解和弦低音進行,高聲部突出旋律。
我國的民族五聲調式以及我們河套地區(qū)的民歌都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研究領域,因此,為河套民歌編創(chuàng)伴奏,能有效地傳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使之綻放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樊祖蔭.統(tǒng)大小調五聲性調式和聲寫作教程[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8.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8.
[3]車騁中.河套民歌.中國當代文藝出版社.2012.8.
[4]朱文成.山曲兒精華與藝術創(chuàng)作.中國國家文藝出版社.2014.4.
【基金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qū)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內蒙古后套地區(qū)山曲兒》成果 編號:NJSY14326
【作者簡介】
仲容(1975.08~),女,河套學院藝術系,研究方向:音樂學和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