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屬于一個群體組織,都被印上了民族的印記。在商業(yè)化、工業(y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民族主義始終活躍在世界舞臺中。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它的發(fā)展無論處于低谷還是高潮,都深深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歷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會產生相應的民族問題。近年來,民族主義始終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因此,筆者主要對民族、民族主義的概念和定義進行簡要的梳理,同時,民族主義還派生出音樂這一特點,音樂在不同民族有著不同風格的曲調,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不同的膾炙人口的歌曲、曲目,它深入到民族的生活中,所以說音樂在民族主義研究中也是一個重要項目。如此,我們多角度研究民族主義會是現(xiàn)當代一個較有影響的課題。
【關鍵詞】民族主義;思考與認識;音樂;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大力發(fā)展與進步,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音樂等各方面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迅速發(fā)展的大眾傳媒將各個區(qū)域的不同人群編進同一張大網(wǎng)之中,越來越多的人對世界的感知和認識更加趨同。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民族主義總是展現(xiàn)著多重的性格與個性鮮明的特點。它從歷史走來,反映了過去、現(xiàn)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預示著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動向。幾十年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術界對它的爭議與討論從未停止過。那么究竟什么是民族主義?其內涵是什么?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民族主義實質是否一樣?不同時期所產生的民族曲目又是什么?音樂又在這種民族主義中扮演什么角色?正確理解這些,有助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利于解決不同地域、民族間的矛盾。
一、民族:一個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穩(wěn)定共同體
從字面上來看,民族主義由“民族”與“主義”兩個詞匯構成。就是說我們要想弄清楚民族主義是什么,首先對民族的概念應該有個清楚的認識。“民族”一詞最早來源于拉丁文“natio”,其意思是指一個種族或族群、血統(tǒng)、身世等。德拉諾瓦認為“自身,承襲某一血統(tǒng),生于某一地,某一語言,甚至某一道德,這些就是民族的詞源組成部分”。后來經過不斷的發(fā)展演變成為我們今天英文中的“nation”。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體》一書中把民族與民族主義視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而民族不過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
法國學者南希也認為,民族是一種較為松散的共同體。而斯大林對民族概念的界定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最大。他在《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一書中寫道:“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人們共同體”。
顯然,無論學界如何定義民族這一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都離不開所具有的“共性”這一特點。它既是集體的,又是個人的。我國最早的民族概念是由梁啟超提出的,他將日語翻譯成漢文介紹到中國來,并將民族的特點大致概括為八個方面。隨后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號,賦予其更多的政治色彩。從其早期的舊三民主義到后期的新三民主義,都飽含著那個時期的仁人志士對家情、國情、民族情的期許與愿望。一則就是希望中華民族自求解放,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二則就是實現(xiàn)國家民主,希望五湖各族平等、團結。在這里,民族既指中華民族這個大的共同體,也指中華民族共同體內的各個民族。而那時則是指整體與局部的相互協(xié)調。
雖然,我們無法將歷史上各種各樣的對民族的描述概括為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是筆者認為,對民族概念的界定,必須貫穿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歷程中。因此,我們大致可以將民族概括為以下幾點:
(1)民族是集體性質的團體和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既可以以民族、國家的形式作為個體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集體的記憶和意志。也可以以族群—群體形式出現(xiàn)(這里以我國作為個例,中華民族這個大家族由56個民族單元構成,即以漢族所占比例最大的主體民族和其余55個少數(shù)民族群體),通過強調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和風俗習慣來界定我群或者我族的邊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有著屬于本族群特有的一套價值體系、制度、規(guī)范、社會地位等。
(2)它在一個大的社會團體中有著一個嚴格的政治組織單位,確保自身在這個組織中擁有自決權,同時能夠正常行駛這種自決權,用以表達群體成員的政治訴求與愿望。
(3)無論這個群體內的人數(shù)多或者少,其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和心理認同等方方面面都有著共同的特征。
民族與民族主義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始終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那么在對民族有了大致認識的同時,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民族主義呢?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筆者發(fā)現(xiàn),對民族主義的定義大都不是單獨出現(xiàn)的,對他的概括與論述都是在國際、文化、國家等語境中出現(xiàn)的。而在百度百科中,搜索民族主義,對其解釋就有兩百多種?!皫资陙?,政治家和學者們對民族主義的解釋不知凡幾,但沒有一個定義能為人們普遍接受,因為沒有一種解釋能夠全面而準確的把握民族主義的所有特征和內容?!闭缥覀兝斫饪臻g、快樂、死亡等抽象詞匯一樣,你若不問,我們可能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若具體的解釋它,或者給它下個定義,恐怕就不是那么簡單的事了。因此,民族主義如同一只雄獅,我們每一次對它的概括與認識都只是觸碰到其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對于民族主義概念的界定,應該將它置于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
二、民族主義:一種代表本民族利益、政治化的思維意識形態(tài)
“一般認為,西方近代的民族主義,興起于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葉,三大事態(tài)構成其主要的直接原因:一是法國大革命,特別是在這場革命當中出現(xiàn)的人民主權論;二是作為對啟蒙運動及其世界主義思想之反應的德意志浪漫主義和歷史主義;三是工業(yè)革命及其引起的社會大轉型,亦即現(xiàn)今慣稱的現(xiàn)代化進程?!被舨妓辊U姆也認為,現(xiàn)代民族主義起源于18世紀末的歐洲,在那個革命年代,民族主義創(chuàng)立了民族。后來經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尤其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達到了最高潮,而此后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民族主義逐漸走向衰落。筆者在翻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對民族主義產生的具體時間沒有明確的表述,只是有一個大致的時間段:即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作為一種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民族主義的腳步已經伴隨我們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中,它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因此我們只有用歷史的、發(fā)展著的眼光來看待它,才能正確理解它的存在與內涵。
世界上的民族眾多,我們對民族主義也有著不同的定義。毫不夸張的說每個民族對自身都有著特殊的定位,而這也反應出民族主義多樣性的特征?!翱梢哉f有多少種民族的定義,就有多少種民族主義。而且由于民族主義要在社會現(xiàn)實中具體的發(fā)揮作用,因此為了適應種種不同的社會領域,民族主義對自身的界定更是種類繁多,各自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民族主義進行了質的界定?!币虼艘獙γ褡逯髁x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必須從宏觀角度出發(fā),結合歷史的橫向與縱向思維,依據(jù)民族主義體現(xiàn)的不同思想及表現(xiàn)的不同形式給予其一個全面的解讀。
民族主義主張著對本民族利益的訴求,表現(xiàn)出對本民族利益、權利的維護與伸張,發(fā)揚本民族特有的靈魂。吉爾·德拉諾瓦認為:“民族主義表現(xiàn)為對現(xiàn)實的反抗愿望,是對意識形態(tài)不滿而產生的結果,試圖賦予民族更多的重要性??是一種宣傳工具,維持、引導民族感情,并以此獲得政治力量?!?/p>
在安東尼·史密斯的著作中,他也曾說到:“?他們忘卻了族裔共同體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運動,至少從法國革命與美國革命以來,就一直是世界政治中的一支強大力量?!笔捁η卣J為:“在人類歷史上,民族主義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強烈的、也最賦予情感力量的意識形態(tài)?只要人類還存在著各個不同的民族,相對于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時效性而言,民族主義可以說是一種時效性最為長遠的意識形態(tài)。也就是說民族主義推動了國家的建設,政治性明顯,其意識形態(tài)也體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當今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國家都不再是單一的民族國家,而是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在“自我”與“他者”的對比參照下要么融合,要么沖突。而在民族危難之際,民族主義比任何一種意識形態(tài)都具有民族凝聚力與號召力。在意識、政治的紐帶中,民族主義把享有共同記憶、傳統(tǒng)、象征、神話的人們連接成為一個共同體,并產生諸如宗教、語言,血統(tǒng)等各方面的認同感?!懊褡逯髁x 被現(xiàn)代國家視為國家統(tǒng)治的合法來源,只有依靠民族主義才能對外確定國家的邊界,對內尋求對國家的認同?!?/p>
民族主義特有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促使其要求政治上的純粹化、單純化。民族主義者總是要求“他者”拋棄掉與自己相異的文化特征,加強本土文化的使用,使本族成員本身得到身心的凈化。
三、民族主義:一把利、害共生的雙刃劍
民族主義自產生以來,就飽受著多種爭議,人們對其評價褒貶不一。正如科技的發(fā)展帶給人的煩惱一樣,在兩百多年的工業(yè)化進程中,人類美化了地球,卻也損害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民族主義亦是如此。
首先,從作用上來看,民族主義大致可以分為政治民主主義、經濟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和自由民族主義等,他們都體現(xiàn)了民族主義與其在某一方面的聯(lián)系;從地域上來看,民族主義又分為西方民族主義和東方民族主義,二者共同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從宏觀意義上來看,民族主義又分為廣義的民族主義和狹義的民族主義,他們都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民族主義的不同評價,在于我們對民族主義的不同認識。“民族主義者認為,人類自然的分成不同的民族,這些不同的民族是而且必須是政治組織的嚴格單位,政府的唯一合法形式是民族自治政府?!边@也就是說民族主義的最終思想就是擁有民族自決權,以便合法、正當?shù)男惺贡久褡宓臋嗬?。安東尼·D·史密斯認為:“民族是一切政治權力的源泉,對民族的忠誠高于一切。為了獲得自由,人們必須認同于一個特定的民族;為了保持本色,每個民族必須是自治的;為了和平與正義通行于世界,民族必須是自由和完全的?!睆乃脑捳Z里我們可以看到,民族主義首先只對本民族及其利益的效忠,那么我們如何效忠于本民族的利益呢?怎樣恰當?shù)男惺姑褡遄詻Q權?只是在思想上存有理念和情感?還是將它付諸實踐,組成一個政治共同體,為了完全達到自身的利益,為了最大限度地效忠于本民族的利益而采取強硬態(tài)度,損害他族?因此,筆者在這里之所以認為民族主義是一把利、害共生雙刃劍,主要是針對狹義的民族主義而言的。
事實上,從法國大革命起,我們就能嗅到狹義民族主義的殘暴、血腥,它將自己的某些觀念強加于其他民族,無視他民族的權益。他們認為,與其生活在一起的其他族群,不管人口多少,都對本民族的生存及鮮明的族群特征構成威脅。因此,將這些人鏟除、消滅,成了他們最終的目的?!凹赐ㄟ^使本土文化政治化的方式,創(chuàng)造和再生一種與其英雄的祖先一致的同質性道德共同體,需要純潔其公民,嚴格排斥或毀滅一切相異之物。”事實上,這里所指的運動本身是一場反對資本主義的單純的民族主義運動,它所要表達的是對外來文化的入侵,從而捍衛(wèi)本民族的利益。然而,這一觀點很快被法西斯主義者利用,隨之而來的是一場血腥的殺戮。在這里,民族主義思想被異化、神圣化、夸大化,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法西斯主義將狹義民族主義推向了頂峰,給世界帶來了重大的災難。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世界各地民族主義現(xiàn)象中的消極因素正是導致了許多人對民族主義持否定態(tài)度的主要原因?!鄙踔两鼛啄陙恚覈硟劝l(fā)生的一些暴力案件如:西藏3.14打砸事件、新疆7.5暴力事件都與狹義民族主義相關聯(lián)。因此,我們對待民族主義必須持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對待狹義民族主義,我們應該堅決的抵制與反對。對于打著“民族主義”旗幟的極端勢力我們應該持警惕態(tài)度。但是,并非所有的民族主義都抹殺個人意愿,要求文化同質化,否定多樣性。因此,我們不能將所有的民族主義都貼上狹義民族主義的標簽。很多時候,民族主義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積極的正能量,應當正確認識并承認少數(shù)族裔和少數(shù)民族群體。就像安東尼·D·史密斯說的那樣,民族主義將族群界限在祖國之中,在這里所有的人都被看做兄弟姐妹,歸屬于這個大家庭之中。
所以,我們看待民族主義必須要持歷史的觀點,無論任何時候、無論社會的發(fā)展處于哪種狀態(tài),民族主義都不是單一的發(fā)揮著作用,都是與其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相結合,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運動。
四、民族主義在音樂舞臺上的獨特展現(xiàn)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它們同民族主義一樣,總是展現(xiàn)出多樣化的一面。民族主義因其極強的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在音樂中的表現(xiàn)無所不在,時刻影響著音樂的發(fā)展。眾所周知,民族性的音樂總是刻有本民族的專屬印記,它在民族身份上的存在感猶如服飾、飲食、風俗一樣,讓大眾及其醒目。譬如蒙古族的馬頭琴音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音樂等。民族性的音樂是民族主義在音樂領域中的一個獨特體現(xiàn)。在題材內容上或是體現(xiàn)出民族的歷史淵源與史詩文化,或是表現(xiàn)出祖國的風和日麗與秀美山河,亦或是歌頌世人的英勇頑強與艱苦拼搏。這些都是在民族主義情結下,懷揣著對本民族特有的情懷與意念,在民族主義傳播的過程中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亞洲,它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識別民族性的獨特標志。本民族的民歌、各國的國歌,這些帶有強烈的民族符號標識,正是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lián)]寫出的最美的篇章。它代表了這一民族、這一主權、這一國度。
以上對民族主義的描述,或許都只反應其一個側面,不同的解釋為我們認識民族主義提供了一個思考的平臺與基礎,也為我們把握民族主義的內涵構建了一個大致的框架。因此,筆者認為:一、 民族主義是一種代表本民族、階級、群體利益的思維意識形態(tài)。它對本民族有著強烈的歸屬、忠誠與熱愛,這種情感喚起人們的民族意識,表達著人們的政治訴求與愿望。這種情感對外要求承認與尊重,對內要求團結和凝聚。二、它不是單一存在的,在它經歷的每一個過程,都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飽含著民族情感和政治原則。它總是與主觀主義、愛國主義、自由主義、種族主義等意識形態(tài)結合在一起。事實上,它的每次論證,都只是反映了其特征的某一方面,只是為當今社會的政治秩序構建了一個大致的框架??梢哉f,它是一種抽象的政治性觀念,其目的是為了喚醒公民的意識,激發(fā)民族意志力。在維護本民族的利益時,與“他者”、“他族”會產生矛盾,因此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三、它是一場復雜多變、持續(xù)性的社會運動,伴隨著近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不是所有的民族主義都是落后的,也不是所有的民族主義都是進步的,這與它在社會當中的變動有關,但是不管它在社會發(fā)展歷程中如何變動,其實質始終是統(tǒng)一的,即對本民族的民族認同、民族自治、民族統(tǒng)一。在多民族的世界中,民族主義要求本民族必須要有足夠的自治權,以保持自我獨立,而它最大的任務就是擔任著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利益的代言人。
民族與民族主義問題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歷史,并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共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經濟全球化、政治一體化的今天,經濟實力的高低逐漸成為評價一國綜合國力或者其政治地位的首要目標,這便導致某些處于經濟地位低落的國家,夸大民族主義中的民族情結,利用民族主義來平衡其經濟的不足。因此對待民族主義這一無處不在的力量,我們必須用客觀、冷靜、理性的態(tài)度來看待它,認真審視民族主義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正確把握其實質與內涵。與此同時,克服狹義的民族主義,以全球和全人類的視角看待民族主義,這對于今后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來說尤為重要,也為我們處理民族問題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吉爾·德拉諾瓦著,鄭文杉 洪暉譯,《民族與民族主義》,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6頁。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吳睿人譯,《想象的共同體》,上海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6頁。
[3]《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94頁。
[4]安東尼·D·史密斯著,龔偉斌 良警宇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
[5]鄭大華,《論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來源及形成》,《浙江學刊》,2007年第1期。
[6]房寧,王炳權著,《民族主義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0頁
[7]吉爾·德拉諾瓦著,鄭文杉 洪暉譯,《民族與民族主義》,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107頁。
[8]吉爾·德拉諾瓦著,鄭文杉 洪暉譯,《民族與民族主義》,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136頁。
[9]崔明德 曹魯超,《近十年來中國民族主義研究述評》,煙臺大學學報,2006年1月第19卷第1期。
[10]王文奇,《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構建析論》,史學???,2011年5月第三期。
[11]菅志翔著,《族群歸屬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關于保安族的一項專題研究,人民出版,2006年版,第19-20頁。
[12]安東尼·D·史密斯著,龔偉斌 良警宇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181頁。
[13]安東尼·D·史密斯著,龔偉斌 良警宇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頁。
[14]房寧,《民族主義思潮》,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頁。
【作者簡介】
薛培(1988~),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