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斌
(樅陽縣老洲中心學校,安徽銅陵 246720)
課改數十年,新課堂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型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應該以閱讀教學為基點,以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為抓手,全面提升聽說讀寫悟等綜合實踐能力。在教學中,“語用”觀念要扎根到所有一線語文老師的大腦里,力求閱讀與表達并重,改變隨意、無序與經驗化的教學程式。接下來,我結合王崧舟老師《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實錄,淺談以讀為主線,實踐語用觀之四大策略。
一線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努力在整個年級段分步實現課程目標。2011版新課標關于中年級閱讀教學目標明確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等。王老師在指導學生初讀《魚游到了紙上》時提出兩個要求:一是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二是找一找,這篇課文當中有多少帶有“游”字的句子。讀準讀通是基礎,這個基礎肩負著兩大任務:掃清字詞障礙,梳理主要內容。王老師提出的兩個要求也正是圍繞這個基礎任務而來。實現這個目標,要讓學生做到“嘴巴讀著前半句,眼睛看著后半句”,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讀,不勻讀,聲音有高低,停頓有節(jié)奏。王老師在指導學生梳理課文主要內容時,也是從課程目標出發(fā),讓學生抓住七個帶“游”的句子,先找讀,再讓學生對個別句子做到“讀順口”,然后通過“師領讀,生傳話筒接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至此,讀通讀順已首戰(zhàn)告捷。
精讀課文是閱讀教學的主體部分,它不是從頭到尾、一段一段地閱讀與分析,而是要重新解讀文本、取舍文本、整合文本,重新構建既突出重點又適合學生認知需要與生命成長的新框架。
【片斷一簡要】1.王老師領讀帶“游”字的七句話后問學生:當你聽到傳來的驚叫聲時,第一時間的反應如何?學生爭相說出好幾種不同的反應。2.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模擬當時場景。
王老師在領讀帶“游”字的七句話后,停在了“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這句話上,自然過渡到“精讀課文”的主體部分。他以“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與“魚游到心里”兩句話勾領全文,娓娓道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進入‘魚在心上、心在魚上’”的忘我境界。王老師可謂三步一回頭,首先以“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為聯結點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你當時就在現場,你突然聽到這么一聲喊叫,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通過“擠過去”“說感覺”“想象畫面”反復穿行于文本內外,繼而讓學生走出畫面,從文本中細讀“畫魚”的段落,由靜到動再到靜,通過反復品味,“魚游到心里”的境界一氣呵成。
只有讓學生充分朗讀,才會有思考與感悟。王老師設計的朗讀有層次、有梯度、有思想,不是為了朗讀而朗讀,也不是串講過后走過場的程式化環(huán)節(jié)。事實證明,以讀代講遠勝于串講,遠勝于以悟代悟、以體驗代體驗,這也驗證了《中國教師報》副主編李炳亭老師倡導的“體驗不可替代”的觀點。
【片斷二簡要】1.通過學生的眼,描繪看到金魚呈現的三種動態(tài)。2.把“吹泡泡”等詞填到句子中,再完整地讀一讀。
增改文本也不失為理解課文內涵的好方法。王老師讓學生把“吐泡泡”“甩尾巴”“吃東西”添加到“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 )動態(tài),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敝?,讓學生充分理解聾啞青年“胸中有魚”才能“紙上游魚”。這種方法既讓學生積累了語言,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同時又避免死板地重復文本,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感悟。
王老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兩次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學生體驗情感。一是自己扮演聾啞青年,讓學生對著自己發(fā)問,然后把學生的多個問題整合成“如此高超的畫技,他是怎么練出來的?”這一個問題。接著,他讓學生做標注,又向學生發(fā)問:你到公園里面看金魚跟這位青年看金魚有什么不一樣?把學生的走馬觀花、三心二意與聾啞青年屏息凝神、全神貫注作對比,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感情。二是以“一個( )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來到茶室的后院,你看見——”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再次穿行于字里行間?!皬拇禾斓较奶?,從夏天到秋天,從秋天到冬天,那位青年就這樣靜靜地看,呆呆地看,中斷過嗎?他放棄過嗎?這叫怎樣的看?”接二連三地追問,讓學生又從文本中超越出來,生成新的精神境界。
很多老師把朗讀指導僅局限于“正確流利有感情”,這是知識本位思想在作祟,它讓學生讀出的感情是虛假的、造作的,甚至讓人起雞皮疙瘩的,這種浮于文本之外的“感情朗讀”不要也罷。只有基于文本自身的,基于學生情感需要的、生命成長的“感情朗讀”才是解讀文本內涵、提升人生境界的自覺行動。
感情體驗是聽說讀寫后的升華,是與語言文字碰撞后的思想火花,是水到渠成的情感積累,也是心靈交融的自然流露。
閱讀課文的最高境界是促進生命成長。吳忠豪教授在《現代語境下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講座中提到,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讀同一篇文章,感悟與體驗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成長需求不一樣。他以《海的女兒》為例,分別以兒童、青年、中年與老年四種不同的視角,獲得的是四種不同的人生認知。作為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以學生的生命視野,參照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觸動學生成長之弦。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關注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與學習能力,王老師關注到單元教學專題——認準目標,不懈努力,通過感受人物形象,既突破難點,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又讓學生受到“心靜自然成”的心靈啟示。
縱觀王崧舟老師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的全過程,先從題眼“游”字切入,通過領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接著以“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一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具體的情景中,一詠三嘆,分層次推進朗讀的深度,繼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朗讀更具畫面感,最后突破單元專題,關照學生的生命視野,文本的深刻內涵已悄然融入學生的成長軌跡。整節(jié)課以讀貫穿,完美實現階梯式閱讀,不斷變換形式與手段,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反復穿行,縱身飛躍,有效推動學生與老師、與文本、與作者的多重對話,引領學生沉入文本情境,領悟文本深刻內涵,引導學生超越文本,獲得生命成長的啟示。
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體現思想與人文,學習的結果也要充分展示工具與實用。既注重過程,又關注結果,讓學生在閱讀體驗中感受語文的曼妙。在語用的框架下,巧妙運用閱讀策略,真正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
[1] 錢克章.語用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5,20:55+57.
[2] [2]陳延.基于語用的小學閱讀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3,09:116-117.
[3] 王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加強語用教學[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