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筠筠, 陳衡平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48)
?
論我國食品安全民事責任體系的完善——兼評新修《食品安全法》相關規(guī)定
劉筠筠, 陳衡平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48)
摘 要:以《食品安全法》的修訂為契機,對食品安全領域的民事責任體系完善進行思考和研究。《食品安全法》的修訂體現了國家對懲治食品違法經營行為的決心,以及為老百姓營造一個良好的食品安全環(huán)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新的《食品安全法》加強了食品安全的行政監(jiān)管力度,有利于政府對食品生產經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更好地把控,同時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的銜接更加緊密,對食品經營不法分子更具威懾力。但針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重行政,輕民事”的思想依然存在,民事責任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應重新認識食品安全民事責任體系構建的必要性,以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為視角,審視我國現有的民事責任體系中所存在的問題,建議在《食品安全法》中增設“民事責任”章節(jié),對不法食品經營者使用“過錯推定原則”,明確公益訴訟中的具體規(guī)則等。
關鍵詞:食品安全;民事責任體系;完善措施
LIU Junjun,CHEN Hengping.Comments on perfection of food safety system of civil liability——and relevant provisions of newly revised“Food Safety Law”[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34(1):72-78.
在食品安全領域,民事責任具有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性。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為預防和懲罰違法行為,而民事責任則是一種“私法上的不利后果”,具有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主要功能。在目前食品安全的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體系相對完備的情況下,進一步強化民事責任的功能,做到私法手段和公法手段相結合,才能更有效地解決當前中國日益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1]。
1.1 有利于鼓勵社會民眾與食品生產經營違法
行為作斗爭
在之前的食品安全事故中,政府主要運用行政手段對相關的企業(yè)和主要負責人進行處罰,對情節(jié)嚴重者要求其承擔刑事責任[2],但由于我國食品安全的民事責任制度還不夠完善,社會民眾往往難以參與其中,如能強化民事責任的功能,賦予民眾更多的監(jiān)督和救濟途徑,則能更好引導和鼓勵社會民眾參與到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中來,以扮演“私人檢察總長”的角色[3]。而社會民眾自身的特性,也決定其具有與食品經營不法分子“斗爭到底”的決心和能力。首先,社會民眾是“切膚之痛”的利害關系人。發(fā)生食品安全事件,直接的受害人是普通民眾,他們?yōu)榱藦浹a自己所受到的損害,會想盡辦法、用盡途徑要求食品事故中的責任方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而“民事責任體系”就是他們行動的法律依據。其次,社會民眾的監(jiān)督力更加廣泛和深入。社會民眾根植于社會生活基層,直接面對形形色色、檔次不一的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對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問題敏感度更高,能及時有效反映問題,特別是對規(guī)模小、流動性大的食品經營者有較好的監(jiān)督作用。再次,社會民眾是“趨利避害”之人。新的《食品安全法》已修訂了10倍懲罰性賠償的相關條款,這將作為在經濟上的動力。在利益驅使下,會有更多的民眾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問題的治理活動中來[4]。
1.2 有利于緩解行政機關監(jiān)管不力的局面
我國的食品監(jiān)督管理職能曾分散在多個不同的行政部門,主要有農業(yè)部門、工商部門、食品藥品監(jiān)管部門、衛(wèi)生部門等。目前,我國致力于食品安全的行政監(jiān)督管理體制改革,把多個部門的權力集中到食品藥品監(jiān)管部門,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節(jié)約資源,統(tǒng)一領導我國食品安全的行政監(jiān)管工作[5]。但是,僅僅依靠行政手段,難以有效解決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方面,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存在怠于行使監(jiān)管權的情況。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受害人不是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他們的人身財產利益沒有受到侵害,以至于他們缺乏直接的動因去參與執(zhí)法,再加上食品監(jiān)管工作復雜繁重和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他們產生消極和懈怠情緒,被動地去執(zhí)行工作任務,甚至出現了部門間“踢皮球”的情況。完善民事責任體系,賦予民眾更多民事權利,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維權,揭露不良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違法行為,及時向有關單位報告現有的食品安全問題,督促政府針對問題的關鍵開展監(jiān)管工作,以填補監(jiān)管不到位的漏洞,迫使工作人員認真、嚴格執(zhí)法。另一方面,出現監(jiān)管力量“寡不敵眾”的現象。我國現有的食品行業(yè)生產者、經營者數量眾多,經營規(guī)模大小各異,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無證照、不規(guī)范經營的現象屢禁不止,違法者不配合整改、處罰的狀況時有發(fā)生,行政單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與這些不法經營者進行周旋,同時還要解決社會中不斷出現的新食品安全問題,行政監(jiān)管力量顯然已不能符合現實的監(jiān)管需求。社會民眾具有數量優(yōu)勢,且覆蓋面廣,進一步強化民事責任的功能,鼓勵人民群眾加入到食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的隊伍中來,則能破除行政監(jiān)管力量不足的窘境。
1.3 有利于從根源上治理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
商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了獲得高額的利潤,有些商人選擇鋌而走險,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不顧社會的道德譴責,實施損害國家和公民利益的行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久治不愈”,原因來自于多個方面:多個部門同時監(jiān)管效率低下;行政監(jiān)管力量不足;監(jiān)管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反映到有關部門;不法食品經營者類型多且復雜等等。但是,在面對行政手段和刑事手段的雙重治理下,不法食品商家仍能在夾縫中獲得不法利益,才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治屢犯的根本原因[6]。例如,不法分子在廚余垃圾中提煉1 t的地溝油成本僅為300元左右,而掏地溝油的人一個月賺1萬多元,相當于高級白領的收入,如此暴利讓“地溝油”事件屢禁不止。完善民事責任體系中的賠償制度,不僅能很好地補償受害者所遭受到的損失,而且支付高額的賠償款能讓不法食品經營者難以翻身,直接從市場中淘汰。同時,高額的賠償款也將極大提高違法成本,減少不法收入,消除根本的違法動因,防止有些食品生產經營者以身試法。針對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民事賠償責任的懲罰作用和預防作用能從根源上打擊食品經營違法行為,具有行政手段和刑事手段不具備之功效。
2.1 我國關于食品安全民事責任的立法現狀
我國涉及食品安全民事責任的有關規(guī)定散見于不同法律之中。關于食品安全民事責任歸責原則、舉證責任分配、賠償具體范圍等內容,《食品安全法》并沒有設置專門章節(jié)加以規(guī)定,而是適用《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和《民事訴訟法》的一般性規(guī)定以及其他的經濟領域法律法規(guī)。例如,食品安全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依據《民法通則》第106條,《侵權責任法》第41、42條規(guī)定,以及《產品質量法》第41、42條的規(guī)定,由食品的生產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銷售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如,關于食品安全問題民事糾紛中,由誰來承擔舉證責任的問題,依據的是《民事訴訟法》第64條的“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再如,食品安全事件的賠償范圍,可參考于《產品責任法》第44條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款,具體確定賠償范圍。
2.2 新修《食品安全法》中的民事責任制度
《食品安全法》在修訂之前,涉及民事責任的條款只有4條,即第52條、第55條、第96條和第97 條,其主要規(guī)范了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人、展銷會舉辦方和柜臺出租方的連帶責任;虛假廣告中個人、團體和其他組織的連帶責任;食品安全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民事賠償責任的優(yōu)先性原則。修訂之后的《食品安全法》,對于民事責任的內容作了增設和補充,涉及的條款包括第122條、第123條、第131條、第138~141條,第148條,增設和補充的具體內容可概括為5個方面。
1)明知他人存在違法行為仍為其提供條件便利的,應承擔連帶責任?!妒称钒踩ā返?22條、123條都規(guī)定了“明知從事前款規(guī)定的違法行為,仍為其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其他條件的……使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睆囊?guī)定中可看出,依法承擔“連帶責任”需要同時具備3個要件:①行為人明知他人存在《食品安全法》第122條、123條規(guī)定的違法行為。“明知他人存在違法行為”可視為行為人與他人在主觀上“有共同從事違法行為的合意”,是要求其承擔連帶責任在法理上的主要依據?!斑`法行為”則具體包括122條規(guī)定的未經許可從事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行為,以及123條列舉的6種嚴重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行為。②為違法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等便利條件。只要行為人為違法者提供的條件,足以對違法者的非法食品生產經營行為起促成作用的,應認為是“便利條件”。③有損害后果,即行為人為違法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其他條件,促成違法行為,造成消費者的利益受損的結果。《食品安全法》在這兩個條款中設定“連帶責任”對于規(guī)范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賦予相關主體更高的法律責任,以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防止其加入有關食品的違法活動中來;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外圍源頭上,對違法的食品生產經營行為進行懲治[7]。
2)網絡交易平臺連帶責任和先行賠付責任。新的《食品安全法》第131條規(guī)定,如網絡交易平臺不履行許可證審查、實名制登記等義務,造成消費者利益受損的后果,要求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另外,在消費者受到侵害后,如網絡交易平臺不能提供經營者真實有效信息的,可要求其先行賠付。早在《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發(fā)布之初,就有專家認為:既要求網絡交易平臺承擔連帶責任又要求其承擔先行賠付責任,對于網絡交易平臺來說負擔過重,不利于網絡交易行業(yè)的發(fā)展[8]。但筆者認為,該條款為網絡交易平臺設定連帶責任和先行賠付責任,是為了方便食品消費者行使賠償請求權。網上經營便利性、低成本的特征,導致大量的食品經營者涌入網上零售市場,消費者也能在網上方便、輕松購買食品。雖然網上食品銷售市場發(fā)展迅猛,但是存在許多的潛在風險:網上食品經營者的資質和信用良莠不齊,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后具有不可控性,甚至有些食品經營者以注銷賬戶的形式,讓消費者無法找到追償主體。網絡交易平臺為食品經營者提供網上“經營場所”,對于在其注冊的商家有很強的監(jiān)控能力,而且從中收取服務費和提成費(如天貓商城對每筆線上交易扣5%的提成)以獲取巨大的利潤[9]。在消費者對網上食品經營者索賠無力時,網絡交易平臺有責任、有能力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承擔賠償責任。要求網絡交易平臺承擔連帶責任和現行賠付責任,是建立最嚴格的食品安全法律責任的需要,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食品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的需要。
3)食品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的連帶責任。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38條的規(guī)定,食品檢驗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出具虛假檢驗報告,除了需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外,導致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的,需要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食品檢驗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承擔對食品進行安全檢驗的職責。在現實生活中,行政執(zhí)法人員發(fā)現食品生產者、銷售者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時,需要食品檢驗機構對有問題的食品檢查和化驗,并作出結論,執(zhí)法人員據此決定是否予以處罰或處罰力度的輕重。因此,檢驗機構所作出的食品檢驗報告是否真實客觀,將影響執(zhí)法人員的準確判斷,以及執(zhí)法機構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jiān)管工作。如果食品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員違反規(guī)定做出虛假的檢驗報告,需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損害消費者合法利益的,需要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10]。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39條的規(guī)定,認證機構出具的認證報告如為虛假,使消費者合法利益受損的,應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所謂認證是指認證機構對食品本身、食品的管理及食品服務符合相關的技術規(guī)范的強制要求或標準的合格評定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食品質量、推動食品產業(yè)發(fā)展、保護食品消費者利益,食品的檢驗檢測認證對此起重要作用。同時,具有社會公信力是認證報告的重要特性,為維護這一份“社會信任”,應對出具虛假認證結論的認證機構進行懲罰,要求其承擔法律責任,包括在民事上承擔與食品經營者的連帶責任。
4)媒體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民事責任。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41條規(guī)定,媒體如編造、散布虛假的食品安全信息,將給予行政處罰,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依法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新聞媒體具有宣傳食品安全常識、食品生產經營安全標準、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的作用,并通過報道和曝光社會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對食品經營商家進行社會輿論監(jiān)督。以食品安全為內容的宣傳、報道是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如果媒體所報道的內容失去真實性和公正性,將會嚴重破壞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媒體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他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
5)首負責任制度和懲罰性賠償制度。依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一款規(guī)定,消費者因食品安全問題導致合法利益受損的,可向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向經營者要求賠償,生產經營者接收到賠償要求則應先行賠付,不得推諉。該條款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0條第二款,以及《產品質量法》第43條的規(guī)定相銜接,使消費領域中各部法律之間的規(guī)定更加統(tǒng)一。規(guī)定生產經營者的首負責任,避免了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相互推卸責任,從而降低消費者的索賠成本,讓消費者的損失得到及時補償。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消費者除了可以要求生產者、經營者賠償損失之外,還可以要求生產經營者承擔10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金,修訂之后的《食品安全法》還增加了3倍所受損失的懲罰性賠償金,而且設定懲罰性賠償金的金額不低于1000元?!妒称钒踩ā分械膽土P性賠償制度目的在于:生產或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對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造成極大的沖擊,為此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除承擔賠償所受損失的民事責任外,還應承擔相應的懲罰[11]。生產者和經營者對于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有所不同,生產者不要求在主觀上“明知”,只要有生產不安全食品的行為即應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而食品經營者適用懲罰性賠償是有主觀上“明知”的要求。
3.1 食品安全民事責任的專門性規(guī)定偏少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在原有關于民事責任規(guī)定的基礎上,修改和增設了一些內容,對于構建食品安全民事責任制度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這一次的修訂仍未脫離“重行政、輕民事”的思想,在新增設的條款中,超過80%是關于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管理和行政處罰的規(guī)定,行政條款的修改數量也遠多于民事條款??v觀整部《食品安全法》,涉及食品安全民事責任的條款可以說是“屈指可數”,更何況這些條款大多不是獨立的民事責任條款。
食品安全問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加以規(guī)范,其中的民事責任也不例外?!妒称钒踩ā穼儆诮洕ǖ姆懂?兼具公法和私法的性質,是一部專門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法律,應有專門的章節(jié)來規(guī)定食品安全中的民事責任,而不是依靠《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民事訴訟法》、《產品責任法》等法律的零散規(guī)定來加以調整,這樣做才能最大程度維護消費者利益。如在司法實踐中,發(fā)生食物中毒事故之后的人身傷害賠償范圍,依據《侵權責任法》、《產品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僅賠償受害者的實際損失[12]。而食品不同于其他產品,一旦發(fā)生安全問題將給受害者造成極大的傷害,依照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設立的賠償制度難以彌補受害人的全部損失。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標準較為模糊,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并且沒有細分受害對象和領域,容易導致不同法官會有不一樣的裁量結果,對受害者的救濟產生不利的影響。
3.2 關于歸責原則的適用缺乏合理性
《食品安全法》中沒有明文規(guī)定,在追究相關主體民事法律責任時,應采用哪種歸責原則。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根據《侵權責任法》和《產品責任法》的相關規(guī)定,由食品的生產者承擔無過錯責任、食品的經營者承擔過錯責任。由于食品安全問題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一旦發(fā)生將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正常的社會秩序也將遭到沖擊,因此需要賦予食品生產經營者較為嚴格的民事責任。對于只要求食品經營者承擔“過錯責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1)加大消費者的舉證難度。依據過錯責任的相關理論,消費者在要求食品經營者承擔民事責任,需要證明其“主觀上有過錯”?!爸饔^上有過錯”是需要從客觀事實和行為中推導出來,這無疑要求普通消費者介入食品經營環(huán)節(jié)這一客觀情況中去提取證據,可想而知消費者的舉證難度,不利于消費者維權。另外,食品作為容易變質的特殊物品,除非是購買后當場發(fā)現變質,否則事后舉證比較困難。比如說,廠商在面對控訴時會辯稱是由于消費者存儲不當等原因造成變質的,消費者往往無法證明食物變質的真正原因。2)不法食品經營者容易逃脫民事責任追究。消費者的舉證難度大、食品經營者銷毀自己“主觀上有過錯”證據的行為、甚至關閉商店或直接退出市場,都是難于追究不法食品經營者民事責任的主要原因。
3.3 懲罰性賠償制度仍有改進空間
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第96條關于懲罰性賠償的原有規(guī)定,飽受專家和學者的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請求主體的范圍過于狹窄,《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只有消費者才能要求懲罰性賠償,多數學者認為消費者只有食品購買者不包含使用者,但筆者認為可將“消費者”做廣義的解釋,將使用者也納入到消費者的范疇[13]。2)未設置懲罰性賠償金的最低限額,關于這一點在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已得到完善,設立了1 000元的最低限額。新《食品安全法》對懲罰性賠償制度已做了修訂,對不法食品經營者的懲治功能更加突出,對消費者的補償作用更加明顯。但仔細分析現有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仍有不足之處,如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內容不夠細化、最低限額過低、適用范圍過窄等問題。
3.4 公益訴訟制度的具體規(guī)則不夠明確
民事責任制度的功能如想得以發(fā)揮,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訴訟制度。根據2014年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7條以及2012年實施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之規(guī)定,我國消費領域的公益訴訟是指由無直接利害關系人(省級消費者協(xié)會)代表眾多且不特定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權益受損的消費者)提起的訴訟。食品消費為《消費者權利保護法》所調整,可以參照適用關于消費領域公益訴訟的相關規(guī)定。由于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屬于“新生產物”,需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對該制度適度開展和有序進行,可以理解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民事訴訟法》對于公益訴訟的規(guī)定比較概括和穩(wěn)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因消費侵權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不是該制度缺乏價值性,而是由于沒有明確的具體規(guī)則導致該制度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因此,逐步建立起公益訴訟的具體規(guī)則,讓公益訴訟制度能夠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使之成為維護食品消費者利益的“重要利器”。
4.1 在《食品安全法》中增設“民事責任”的專門
章節(jié)
在目前的《食品安全法》第九章“法律責任”中,運用了大篇幅來規(guī)定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只有少量的獨立條款或只是行政條款的附屬款項。前文已論述,除了加強行政手段和刑事手段外,民事責任對于解決我國目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作用不可或缺。在《食品安全法》中專設“民事責任”的獨立章節(jié),是完善食品安全民事責任體系的重要一步。建議可將《食品安全法》中“法律責任”的章節(jié)一分為二,即“民事責任”可為獨立一章,而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都歸納到“罰則”章節(jié)之中[14]。在“民事責任”章節(jié)中設置專門的條款,對食品安全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舉證責任的分配、具體的賠償范圍等內容進行詳細規(guī)定。
4.2 對不法食品經營者適用“過錯推定原則”
所謂“過錯推定原則”是指在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場合,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侵權人有過錯,并據此確定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人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15]。在要求不法食品經營者承擔民事責任時適用“過錯推定責任”,一方面可以修正在現行法框架下舉證責任制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也給予食品經營者一個“申辯的機會”。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意味著食品經營者只要存在經營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的行為,既可以推定經營者主觀上有過錯,消費者只需證明自己因食品的缺陷導致人身財產遭受損害,并且該損害和不法食品經營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即可以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大大降低了消費者舉證難度。
另外,有學者認為對食品經營者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以最大限度保護食品消費者的利益。但筆者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源頭在于食品生產環(huán)節(jié),是重點打擊的對象,當有缺陷的食品流轉到銷售環(huán)節(jié),食品經營者往往是不知情的,特別是一些小商販是不具備發(fā)現缺陷食品的能力,這時無論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一律要求承擔責任,難免有些苛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則產生舉證責任倒置的結果,只要食品經營者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可以免除自己的民事責任,食品經營者也會因此為自己積極申辯,而不是一味逃避法律責任追究。
4.3 進一步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
新的《食品安全法》雖然對懲罰性賠償制度作了修訂,但是該制度仍有一些改進的空間:1)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內容進行細化,讓該條款操作起來更具靈活性。目前《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內容相對籠統(tǒng),適用起來缺乏詳細的標準,建議可以以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觀惡性、行為手段、損害后果的嚴重程度作為標準,來具體區(qū)分懲罰性賠償金額的檔次,而不是一律適用“價款十倍”或“損失三倍”的標準。2)提高懲罰性賠償的最低額。《食品安全法》雖然設置了1 000元的最低懲罰賠償額,但對于違法者來說違法成本僅為1 000元,并不具有很強的懲治威力,另外與消費者損失、維權成本相比,1 000元的最低額設置過低,不能很好地鼓勵社會民眾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懲罰性賠償金額的檔次確定之后,再依據每個檔次不同來明確賠償金額的最低額。3)除“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適用前提外,擴大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并不完整,不是所有的食品種類都有對應的安全標準,國家、行業(yè)和企業(yè)之間對于相同種類的食品標準規(guī)定存在矛盾沖突。據統(tǒng)計,中國現有的國家標準2 000多項,超過5年復審期占68%,且多數制定于20世紀80年代,《標準化法》也滯后于WTO/TBT等法律文件對于標準的要求。國家衛(wèi)生部門正協(xié)同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致力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建設,在我國建立起完整的食品標準體系前,建議將“存在導致人身傷害的安全隱患或質量問題”納入適用懲罰性賠償規(guī)則的前提,以保證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維護。
4.4 明確公益訴訟中的具體規(guī)則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民事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公益訴訟具體規(guī)則的情況下,逐步完善食品消費的公益訴訟制度,可以在《食品安全法》中加以補充,建議:1)明確訴訟費用的承擔主體。根據《訴訟費用繳納辦法》的規(guī)定,訴訟費用由敗訴的一方承擔,勝訴方自愿承擔的除外。而公益訴訟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原告(省級消費者協(xié)會)不是食品消費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是為社會公共利益而提起訴訟,倘若原告敗訴必須承擔訴訟費用,對原告來說是不公平的,可能因此打擊原告為眾多受害消費者伸張正義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參照國外立法,原告無論敗訴與否,均不收取訴訟費用,但如果原告勝訴可在賠償款中得到獎勵[13]。2)使消費者在公益訴訟中行使權力更加便利。建議在《食品安全法》中規(guī)定消費者不用自己委派律師、無需親自出席庭審,只需向消費者協(xié)會報告自己是案件的直接受害人且提供相應的證據,即可坐享勝訴之利,實現零成本維權[16]。
參考文獻:
[1]高傳盛.食品藥品質量安全事件:社會共責,還是政府全責?[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5):2.
[2]朱珍華,劉道遠.食品安全監(jiān)管視角下的民事責任制度研究[J].法學雜志,2012(11):84.
[3]朱艷艷.論我國建立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應然性:從理論與現實雙重角度分析[J].法學雜志,2010(7):104.
[4]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97.
[5]張煒達,任端平.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政府職能的歷史轉換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1,17 (3):9-11.
[6]楊惟欽.新形勢下食品安全民事責任體系之完善[J].云南社會科學,2015(4):135.
[7]信春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322.
[8]杜國民.我國食品安全民事責任制度研究: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J].政治與法律,2014(8):24.
[9]傭苗舒,湯厲斷.論傳統(tǒng)品牌企業(yè)如何選擇電商渠道[J].觀察,2014(3):13.
[10]楊立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釋評[J].法律適用,2013 (12):39.
[11]李響.我國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規(guī)定之批判與完善[J].法商研究,2009(6):42.
[12]徐海燕,柴偉偉.論食品安全侵權的人身損害賠償制度[J].河北法學,2013(10):27.
[13]李適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17,221.
[14]杜國明.論食品安全法的民事責任制度[J].廣西社會科學報,2011(5):72.
[15]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54.
[16]劉俊海.重典治亂,大力弘揚和諧股權文化[N].證券時報,2012-12-22(A4).
(責任編輯:檀彩蓮)
Comments on Perfection of Food Safety System of Civil Liability——and Relevant Provisions of Newly Revised“Food Safety Law”
LIU Junjun, CHEN Hengping
(School of Law,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ivil liability system about food safety is researched based on the revised “Food Safety Law”.Revised“Food Safety Law”reflects the country’s determination to punish illegal acts of food,and unremitting efforts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of food safety.The new“Food Safety Law”strengthens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of food safety,which can help the government to better control all aspect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administrative liability and criminal liability are closer,which will have more deterrent forces for food business criminals.For Chinese food safety problems,much more attentions are paid on executive not civil and the role of civil liability has not been given enough attentions.We should realize the necessity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food safety civil liability system.From the respect of revised“Food Safety Law”,problems in our existing civil liability system are surveyed.We suggest that civil liability should be added in“Food Safety Law”and the fault-presuming principle should be applied.Meanwhile,the detailed rules of public litigation should be definite.
Key words:food safety;civil liability system;improving measures
作者簡介:劉筠筠,女,教授,主要從事食品安全及知識產權法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北京市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項目(PXM2015014213000041)。
收稿日期:2015-09-28
doi:10.3969/j.issn.2095-6002.2016.01.011
文章編號:2095-6002(2016)01-0072-07
中圖分類號:TS201.6;R155
文獻標志碼:A
引用格式:劉筠筠,陳衡平.論我國食品安全民事責任體系的完善——兼評新修《食品安全法》相關規(guī)定[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6,34(1):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