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錫文 郭佳琦
?
空間制造:文化社區(qū)、文化資本與文化生產
——基于“文學生活館”公共文化空間建構的研究
謝錫文郭佳琦
依托學術背景而構建的公共文化空間因其天然的學術基因,在文化場域制造、文化資本運作和文化生產實現(xiàn)等方面擁有其他公共文化空間所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新媒體環(huán)境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優(yōu)勢。立足學術而面向大眾,將學術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營造高品質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對此“文學生活館”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踐案例。
“文學生活館”; 公共文化空間; 文化資本; 文化生產
一般而言,公共文化空間生產的基本邏輯是權力、資本與地方的博弈,但有一種公共文化空間生產另當別論,那就是基于學術生產而衍生的公共文化空間。這一空間因其天然的文化權力與文化資本,在文化生產上優(yōu)先擁有技術、平臺和內容優(yōu)勢,從而形成知識傳播、文化引領與社會提升的巨大能量。本文將從文化社區(qū)、文化資本與文化生產的角度研究此類公共文化空間的制造機理、運作模式和傳播效能,案例來自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衍生而來的公益性文學經典閱讀平臺——“文學生活館”。
2013年1月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溫儒敏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開題,12月“文學生活館”創(chuàng)立。作為“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的調研平臺,“文學生活館”秉持“經典為本,面向大眾”的文學經典生活化、大眾化思路,以周末講座的方式面向社會開放,一方面用文學經典聚集普通民眾中的“文學人口”,提升大眾閱讀品位;另一方面,借助被講座吸引的普通民眾開展“文學生活”調研。截至2016年6月,“文學生活館”舉辦文學經典講座66期,作家講堂20期,人文課堂30期,現(xiàn)場聽眾累計過萬人,參與調研的受眾萬余人次。目前,“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課題順利結項,但與這一課題相伴生的“文學生活館”卻因其天然的學術基因和豐富的學術滋養(yǎng),成長為獨立而有社會影響的公共文化空間。2015年5月,“文學生活館”獲山東大學首屆校園文化建設一等獎,11月入圍中國閱讀學研究會等主辦的首屆“華文領讀者”閱讀項目大獎,12月獲教育部“禮敬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色展示項目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分別報道其學術研究成果和文化空間價值。與其他公共文化空間(如博物館、圖書館等)相比,“文學生活館”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與學術生產相伴生的文化特質,為我們探討學術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打造高品質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提供了嶄新視角。
“文學生活館”的文化賦權源自學術研究的價值驅動。參與“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項目的一位教授因獨具創(chuàng)意的調研思路獲得“文學生活館”項目啟動資金;教授既有的學術資本與學術資源,決定了“文學生活館”的空間架構——文學經典的社區(qū)傳播。
公共文化空間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社區(qū)——人們聚集到同一個公共空間內,通過共同關注或從事的文化活動形成互動,建立認知與情感方面的聯(lián)系,從而編織新的人際關系網絡。作為一個面向大眾、傳播經典的開放性文學社區(qū),“文學生活館”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公共文化空間的角色。它為聽眾們提供駐足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聚集,并就文學話題展開交流互動,不同程度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建構起來的是“文學生活館”實體空間,三種要素使“文學生活館”的實體空間成為一個被標識的地點。一是作為傳播與實踐主體的人。參與構建這一文化社區(qū)的人分為三類,講座的組織者、主講人和聽眾?!拔膶W生活館”由山東大學一位教授及其研究生團隊主持運作,聽眾主要是來自本市及周邊地區(qū)的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及社會各界熱愛文學的人士,主講人包括本市的大學教授、知名學者、中學教師、在讀研究生等。二是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基礎設施與文化資源。硬件設施包括為聽眾提供的座位以及電腦、音響、攝像機等輔助器材,文化資源則是一系列高質量的文學講座?!拔膶W生活館”自開辦以來,先后按照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的順序,分別以一個朝代一部經典、一個作家一部經典和一個國家一部經典的思路,梳理出一部“微觀文學史”。講座內容鎖定文學經典,形式通俗易懂,語言貼近大眾,為文學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三是主體之間的交往互動。處于同一空間中的人們共同聆聽文學講座,有共同關注的作家作品,容易產生互動,建立認知與情感聯(lián)系。同時,聽眾與主講人、聽眾與組織者、主講人與組織者之間,或多或少也會進行交往互動?!拔膶W生活館”的參與者們聚集在同一地點,通過從事的一系列實踐活動,營造出獨具特色的空間景觀,構建出充滿意義和關系的空間,從而實現(xiàn)了對這個講座舉辦地點的“集中化和標識化”??陀^物質空間因為心靈與互動而具有了社會意義,“文學生活館”的景觀營造和社區(qū)意象,構成了“文學生活館”聽眾的集體記憶。一位母親這樣描述聽完《三國演義》講座的情景:“今晚回家路上,由三國話題聊到小時候的記憶,沛媽記得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看戲,我記得被媽媽抱在懷里看露天電影……孩子們說你們小時候蠻有意思的。沛媽對孩子們說,將來你們長大了,也可以給你們的孩子講,小時候,媽媽們搶票搶座,帶你們來‘文學生活館’聽講座的美好記憶。”“文學生活館”這一地點提供的“場所感”是獨一無二的,它承載個人和集體記憶,傾注著私人或公共的情感,凝聚著聽眾的認同。
作為文化和社會關系的產物,“文學生活館”的實體空間編織了一個由講座參與者(主講人、聽眾、組織者)所構成的關系網絡,空間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節(jié)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得一個個“節(jié)點”彼此聯(lián)結,構成充滿社會關系的交往空間。這個交往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與美國都市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在其著作《絕對的地方》中所提出的“第三空間”異曲同工。“第三空間”即城市中家庭和辦公室以外,人們希望度過美好時光的場所?!霸谶@個不受功利關系限制的空間里,人們的關系基本是自由平等的,沒有職場的上下等級意識,也沒有家庭里各種角色的束縛,可以把真正的自我釋放出來?!?葛維櫻:《與書邂逅之地——毛繼鴻和他的“老槐樹”》,《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5年第22期。在“文學生活館”,具有不同職業(yè)身份和學科背景的人們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聚集到一起,聽文學經典講座。這時,他們原來的身份淡化了,形成了新的共同身份——文學愛好者,正如“文學生活館”聽眾戚利回憶他第一次聽講座的情景時所說:“一群從四面八方齊聚而來的陌生市民,坐在一方小小的教室里,無論是身居要職還是尋常百姓,那一刻都把自己變成了學生的身份,聽美麗大方的劉老師吟誦詩歌,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小到七八歲的孩子,都端坐著,饒有興趣。”雷·奧登伯格曾指出:“在生活節(jié)奏緊張、匿名性強的大城市里,這樣的空間是人們在家庭和工作之外發(fā)展一些非功利性社會關系的理想場所?!?葛維櫻:《與書邂逅之地——毛繼鴻和他的“老槐樹”》,《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5年第22期。在“文學生活館”的實踐中,同樣存在著發(fā)展“非功利性社會關系”的契機,例如志愿服務。聽眾原本在社會上的職業(yè)、身份多種多樣,但在“文學生活館”,他們成為投身公益的熱心人——接送老師的司機、音響設備的維修工、網站設計人員……這種交往空間的形成,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對于“文學生活館”的歸屬感,他們通過密切接觸和交流,實現(xiàn)了主觀境界上的融合,產生了“我們”的群體情感,并通過實際行動體現(xiàn)文學愛好者應具備的素養(yǎng)。在聽講座時,聽眾們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這實質上是一種表達意義性的程序化活動,近似于戈夫曼從微觀互動角度提出的“互動儀式”?!爱攤€體在他人面前呈現(xiàn)自己時,他的表演總是傾向于迎合并體現(xiàn)那些在社會中得到正式承認的價值,在此意義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儀式——對共同體道德價值的表達性復原和重申?!?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9-30頁。在講座現(xiàn)場,人們通過“互動儀式”所呈現(xiàn)出來的正是被“文學生活館”的全體成員所認可的展現(xiàn)“文學愛好者”人文素養(yǎng)的言行舉止,是對這一認同感的表達性重申,以此種強化對于“文學生活館”這一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認同。
在實體空間中,“文學生活館”的參與者一方面通過空間定位、制定空間秩序和渲染空間的文學氛圍等物質層面的空間改造,營造獨具特色的空間景觀和社區(qū)意象,為“文學生活館”所在空間賦予了濃厚的文學氛圍和文化氣息;另一方面,他們通過傳播活動構建起信息空間、交往空間和意義空間——通過講座實現(xiàn)知識的學習與信息的傳遞,基于共同愛好進行平等的、非功利性的社會交往與互動,通過群體傳播等,產生對于公共文化空間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空間媒介化”是“文學生活館”創(chuàng)辦者基于其傳播學的學術背景而不同于一般公共文化空間建構的媒介策略。特別是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支撐,依托各種應用軟件和智能手機客戶端,集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媒介形態(tài)于一體的“新媒體”,將“文學生活館”的“線上”空間從報紙專欄、網站頻道延展至QQ群和微信公眾號?!拔膶W生活館”QQ群始創(chuàng)于2013年12月5日,目前三個群共有成員近四千人。成員們秉持 “文學生活化”和“生活文學化”的人文追求,通過日常發(fā)言和交流,營造獨具特色的虛擬公共文化空間。QQ群成員可劃分為以下五類。第一類是意見領袖。在傳播學中,意見領袖是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拔膶W生活館”QQ群組中的意見領袖又分兩種:一種是具有絕對信息優(yōu)勢的群組管理層。他們定期發(fā)布講座信息,解答其他成員關于講座的各種問題,贏得大家的認可和信任。另一種是具有強烈參與溝通意愿的成員。他們具備較高的素質和能力,既能夠引導和帶動其他成員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還可以為其他成員提供建設性意見。如“文學生活館”的資深會員戚利,具有熟練的電腦操作技能和支持公益文化事業(yè)的熱情,堅持在QQ群內對講座進行文字直播,引發(fā)了群內成員的積極探討和交流,受到群成員的稱贊和支持,成為群內公認的“意見領袖”。第二類是積極參與者。積極參與者在群內發(fā)言較為活躍,發(fā)言內容或者是對意見領袖言論的回應,或是轉載別處信息,缺少自主性言論,其發(fā)言有助于提升群組的活躍度。 第三類是邊緣參與者。這類群成員活躍度明顯下降,基本不提供有價值的交流意見。第四類是沉默參與者。這類群成員在群內的活躍度為零,長期處于沉默狀態(tài)。第五類是游客。這類成員屬于QQ群組的“邊緣流動人口”,其社區(qū)黏性極低。在聽講座的過程中,身處現(xiàn)場的聽眾在空間中展開策略性選擇,借助智能手機、網絡等新媒體技術手段,“將自己的感官體驗轉換為與他人分享的圖片和語言敘述,將自己的空間實踐轉換為空間的再現(xiàn)”*潘忠黨、於紅梅:《閾限性與城市空間的潛能——一個重新想象傳播的維度》,《開放時代》2015年第3期。,以此實現(xiàn)了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的連通和交融,也連接了個人體驗和社會交往。同時,QQ群內每一條信息的撰寫和發(fā)布,都可以看作是群成員在自留地的一次空間實踐?!耙粋€個帳號構成了物理意義的地點……一段段微小的文本是蘊含豐富意義的實踐,是探視社會和參與社會互動的空間?!?肖榮春:《新媒體語境下傳播活動的“空間轉向”》,《國際新聞界》2014年第2期。信息發(fā)布者與其他成員通過構建文本的方式實現(xiàn)了信息傳遞和意義共享,而QQ群中的兩個高頻詞則可看作是傳播過程為這一社區(qū)空間賦予的意義所在:一是文學。“文學生活館”的活動主題多圍繞經典文學作品展開,文學成為群成員討論的重點,內容包括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和評價,文學作品之間的橫向對比,由文學作品引發(fā)的現(xiàn)實和人生層面的思考,等等。二是共享。在“文學生活館”QQ群中,成員們通過在群內的討論和互動,或者互相交流意見觀點,或者幫人答疑解惑,共享思想、觀點等隱性知識,同時借助“群共享”的功能,上傳講座音頻、電子書等學習資源,實現(xiàn)顯性知識的交換與共享,使整個QQ群成為一個互助的網絡學習共同體。
“文學生活館”的微信公眾號sduread訂閱用戶已達三千余人。講座之前,“文學生活館”通過微信平臺發(fā)布預告信息、報名鏈接,講座之后推送現(xiàn)場實錄、制作音頻。微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闡釋了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內涵,這是一種文學空間的再現(xiàn)。而講座現(xiàn)場的圖片,全景呈現(xiàn)講座實體空間,常常座無虛席;中近景和特寫則關注空間實踐主體——主講人聲情并茂地講述,聽眾聚精會神地聆聽、記錄,講座之后聽眾與主講人的交流。圖片形式的空間敘事直觀生動,呈現(xiàn)過程,回顧現(xiàn)場,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對于聽眾的采訪,則為文學生活調查確定了深度訪談的對象。 這些空間敘事將組織者賦予空間的意義以具體可感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與講座現(xiàn)場相呼應,共同塑造了一個學習氛圍濃厚、文學氣息濃郁、倡導經典閱讀的公共文化空間。微信公眾號的訂閱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認可這一空間所表征的意義;而在聽講座的過程中,他們又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為空間賦予同樣的意義,并將熱愛文學經典的自我認同附加其上,其空間實踐行為會呈現(xiàn)出與組織者的“空間再現(xiàn)”相近似的趨向,從而加強了對這一空間被賦予的意義的認同。
在“文學生活館”的運作過程中,本質上起主導作用的也是權力,即制約他人的能力,不過它不是政治權力,而是一種文化權力,即對于文化資本的支配權力。 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概念泛指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具體又可分為身體化形態(tài)、客觀形態(tài)和制度形態(tài)三種基本形式。文化資本的身體化形態(tài),指行動者通過家庭環(huán)境及學校教育獲得并成為精神與身體一部分的知識、教養(yǎng)、技能、趣味及感性等文化產物*朱偉玨:《“資本”的一種非經濟學解讀——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對于聽眾而言,聽講座的實踐其實也是一種文化資本的身體化過程,類似于課堂上的聽講與學習。聽眾聆聽主講人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并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自己身體和精神的一部分,從而積累文化資本。這種積累又有助于人們收集和理解制度形態(tài)的文化資本(書籍等物質性文化財富)以及實現(xiàn)從身體化文化資本向客觀形態(tài)的文化資本(如獲得更高一級的文憑、學歷等)的轉化。與此同時,從主講人的角度,講座也可以看作是他們對于自己早先耗費大量時間而獲得的身體化文化資本(豐厚的學養(yǎng))的一種市場投資,通過向聽眾輸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主講人獲取了相應的精神回報。
“文學生活館”以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和當代中國文學生活研究中心為依托,在文化資本的支配中占優(yōu)勢地位。一方面,組織者團隊中的核心成員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文學素養(yǎng),熱衷公益文化事業(yè),有意識地打造高質量的文學經典領讀平臺;另一方面,大學教授的職業(yè)身份使其具備了較廣的人脈和較高的社會聲望,能夠結識和聯(lián)系文學領域的其他權威人士作為講座的主講人,從而實現(xiàn)文化資本的聚集。但“文學生活館”的組織者在這一公共文化空間中的支配權力并不是絕對的,還要受到學院行政力量的束縛,講座教室及內部設施是學院的公共財產,組織者們要想獲得其使用權,須書面申請,征得學院行政管理人員同意。
而聽眾之所以參加講座,既有出于對文學經典的興趣和熱愛,也有為搶占文化資本的動機所驅使。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競爭使許多家長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而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專業(yè)研究成果,尤其是山東大學文史見長的學科優(yōu)勢,使其舉辦的文學經典講座獨具學術品位和傳播價值,家長們對此心向往之,希望借此讓孩子接受文學熏陶、提高文學素養(yǎng)。而相較于組織者,大部分聽眾在文化權力場域中是處于弱勢的,為了獲取講座的文化資源,積累文化資本,他們必須服從組織者制定的空間秩序,而聽眾們爭取積累文化資本機會的驅動力要遠遠超過遵守這些規(guī)則所付出的代價,因此他們能夠自覺遵守并維護這些秩序。
由此,空間中的權力、知識和意義賦予交織在一起。圍繞文化資本與文化權力,“文學生活館”的意義賦予機制實際上是一個自上而下開啟、又自下而上不斷完善與加固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首先,“文學生活館”的組織者有著對于這一公共文化空間的構想和規(guī)劃,即打造高質量的文學經典領讀講座,讓大學的文化資源惠及社會各界人士;其次聚集“文學人口”,為開展文學生活相關的學術調研活動積累資料。基于這兩點,他們著手展開更為具體的“空間再現(xiàn)”和一系列的空間實踐活動,為空間賦予意義?!翱臻g再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制定空間秩序,如憑票入場、對號入座、QQ群實名制等規(guī)則;空間實踐活動則較為多樣,如對于社區(qū)空間的景觀營造、與聽眾的交流互動等。組織者們還借助新媒體技術,將其加諸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即對于空間的構想、理念等,以文字、圖片、影像等空間敘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更加具體可感的方式促進聽眾對于空間的意義認同,增強聽眾群體的凝聚力。同時,運用網絡問卷等方式了解聽眾對于文學作品的熟悉程度,考察其文學閱讀情況,積累起豐富詳實的“文學人口”調研資料。
聽眾們則積極配合組織者的工作,通過各種方式維護、鞏固組織者對于這一空間賦予的意義。一方面,為獲取進入講座現(xiàn)場或QQ群內積累文化資本的渠道,他們認同、遵守組織者制定的空間秩序;另一方面,聽講座的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將文化資本“身體化”的過程,同時也是聽眾自覺不自覺地向組織者的空間構想靠攏,使自身空間實踐與之相契合的過程。在具體的空間傳播實踐中,他們認真管理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不逾矩”,展現(xiàn)作為文學愛好者的面貌與修養(yǎng)。而實質上,聽眾們熱愛文學、熱愛閱讀、舉止文雅、彬彬有禮的文學愛好者形象也恰是組織者們“空間再現(xiàn)”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作為空間實踐主體的人,是公共文化空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以“文學生活館”組織者的空間再現(xiàn)為基點,全體參與者共同的空間實踐及其對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加固,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再現(xiàn)空間”。在構建這一富有意義的公共文化空間的過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文化權力,誰擁有權力誰就能夠建構符合自己意志的空間秩序和規(guī)則。而其他處于相對弱勢位置的主體則表現(xiàn)出配合和服從的姿態(tài),以實際行動向“權力中心”靠攏,以期盡可能地獲取資源和福利。在“文學生活館”的構建過程中,經典文學作品所扮演的角色同樣重要,它是空間敘事和意義生成賴以依靠的原材料:實體空間中的講座以及其他傳播活動大多是基于對這些經典文學作品意義的解讀和闡釋;圍繞作品相關內容,人們在虛擬空間中闡發(fā)自己的見解,交流感想;如果將組織者們對于“文學生活館”的規(guī)劃和構想看作建房子,那么一部部經典文學作品就是瓦片,疊加在一起構筑成富有意義的文學大廈。
“文學生活館”的運作過程體現(xiàn)了圍繞文化權力和文化資本的博弈,這是從其內部而言;而從其與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看,它的出現(xiàn)又使高校的優(yōu)質文化資源得以向社會各個群體免費開放和傳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
縱覽“文學生活館”一系列的空間實踐活動,無論是講座過程中主講人對文學經典的解讀,還是聽眾做筆記、發(fā)言交流等行為,始終貫穿著文化的生產與傳播。文化生產是一種文化再創(chuàng)造活動,是文化傳播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也是公共文化空間的重要支撐。如果將主講人與聽眾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與理解看作第一層次的文化生產活動,那么講座組織者對講座內容和活動場景的后續(xù)整理、呈現(xiàn)與深化,則是對公共文化空間的適度延伸與拓展,對該空間的文化潛質及意義蘊涵的深度發(fā)掘,是“文學生活館”文化傳播效能的體現(xiàn)。
不同形態(tài)的公共文化空間都有與其自身特點相匹配的文化生產方式,如美術館主要通過組織藝術展覽和開展藝術品鑒賞等方式進行文化生產。對“文學生活館”而言,其文化生產能力體現(xiàn)在整合媒體資源、編輯系列圖書、挖掘學術生長點、用學術成果反哺本科教學等方面。
通過對媒體資源的整合,全方位呈現(xiàn)“文學生活館”經典講座內容,多層次實現(xiàn)文學經典的立體傳播,是“文學生活館”文化生產能力的首要表現(xiàn)。在平面媒體,“文學生活館”以開設專欄的方式,通過山東大學報和山東商報定期刊出講座文稿;在電視媒體,“文學生活館”與山東電視臺合作,發(fā)布講座信息,錄制講座內容;在網絡媒體上,“文學生活館”與齊魯網合作開辟專題頻道;在新媒體平臺,“文學生活館”講座音頻定期上傳荔枝電臺,目前擁有粉絲1100余人,音頻總收聽量達到了3.6萬次,單期音頻收聽量最高達6500余次。另外,“文學生活館”網站和微信自媒體的運營,也大大提升“文學生活館”文化產品的影響力。
系列圖書的編輯出版是對“文學生活館”經典講座系列的深度加工。對講座音頻進行文字整理,選取精華,編輯成書,“文學生活館”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合作,策劃了“文學生活館·領讀經典”系列圖書。該叢書與講座內容一脈相承,按照古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外國文學的脈絡,打造一部與講座現(xiàn)場相呼應,以經典文本為導向的微型文學史書系。而一書三發(fā)的出版模式(紙版、電子版、音頻版),也是“文學生活館”文化生產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
作為一個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衍生而來的文學經典傳播平臺,“文學生活館”的學術擔承是對文學人口的文學生活展開調查。鑒于“文學生活館”公共文化空間所聚合的文學人口近四千人,每期講座預告均以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取入場券,受眾調查參與度極高。依托這一受眾人群,“文學生活館”完成了“文學人口”文學閱讀現(xiàn)狀調查、大學生古代文學經典閱讀狀況調查、媒介事件與文學傳播調查、QQ群組網絡學習交換共享機制調查等。特別是“移動閱讀”的系列調查,豐富了“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項目的學術視野,這些研究成果將成為了解當代中國人“文學生活”的鮮活資料。
系列調研成果和創(chuàng)新性實踐活動對大學本科教學的反哺,彰顯了“文學生活館”文化空間的強大張力?!拔膶W生活館”曾以暑期學校的形式推出文學經典欣賞系列課程,受到學生歡迎,并以系列慕課的形式,進入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平臺。借助后續(xù)文化生產活動,“文學生活館”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開放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機制:由文學講座的內容生產,到內容的傳播交流,到內容的再創(chuàng)造、傳播及反饋,進而推動內容生產的改進與更新。這樣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也是“文學生活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價值實現(xiàn)過程。
“文學生活館”的文化生產能力與文化傳播效能,一方面與其植根的大學學術文化土壤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與“文學生活館”創(chuàng)辦者對以QQ群、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進行整合利用直接相關。傳統(tǒng)的文學經典傳播場域是相對靜態(tài)和封閉的,而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信息傳播快速實時、交互性強、傳播范圍廣,這些傳播優(yōu)勢被整合進入文學經典傳播平臺后,“文學生活館”講座活動迅速從創(chuàng)建之初的寂寂無名,到后來期期爆滿、一票難求?!拔膶W生活館”的傳播深度還體現(xiàn)在通過新媒體平臺,實現(xiàn)空間中信息的實時交流與反饋。在實體空間中,由于物理距離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個體之間可能無法獲得充分的交流機會,而新媒體技術憑借其傳播優(yōu)勢,超越時空,隨時隨地交流。網絡直播技術和QQ群的群視頻功能更是打破了實體空間的限制,使人們不在現(xiàn)場亦可同步收看講座,實現(xiàn)了信息的實時傳輸,起到了延伸實體空間的作用。此外,“文學生活館”的傳播力度因微信平臺對實體空間的再現(xiàn)而獲得強化。以微信公眾號為發(fā)布平臺的講座實錄,融合了講座現(xiàn)場圖片、講座文字記錄、講座音頻在線等多種媒介形態(tài),實現(xiàn)了對實體空間的媒介再現(xiàn)。借助新媒體技術,原本轉瞬即逝的聲音和影像信息實現(xiàn)了長久保存,供人們重復加工使用。
公共文化空間傳播的深層效果則是為個體的空間實踐賦權?!百x權是一種參與的過程,是將決策的責任和資源控制權授予或轉移到那些即將受益的人的手中?!?陳樹強:《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5期。在實體空間聽講座的過程中,聽眾更多是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傾聽與記錄來自主講人的信息、思想和觀點,缺乏分享自己見解的渠道,新媒體的使用改變了這種情況。在QQ群內,群成員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他們通過編輯發(fā)送信息等空間實踐,構筑虛擬的互動空間,由此,新媒體為個體的空間實踐賦權,賦予他們在虛擬空間中對文學文本進行再生產權利和批判權力。無疑,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公共文化空間信息生產與傳播的時效性和完整性得到有力保障,但技術在文化空間的建構中只是錦上添花而非空間構建的核心,有學術支撐的文化資源和持久完善的服務體系,才是這一空間的堅實骨架。
總之,在“文學生活館”公共文化空間的構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對于文化資本的支配權力。組織者在文化資本的支配中占有優(yōu)勢,因此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規(guī)劃空間、構建空間秩序,而其他聽眾則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并積極配合,通過各種方式維護、鞏固組織者為空間賦予的意義?!拔膶W生活館”通過生產新媒體產品、出版書籍、開展學術調研等活動進行文化生產,實現(xiàn)公共文化空間功能的延伸與拓展?!拔膶W生活館”的文化傳播與生產機制啟發(fā)我們,公共文化空間不能止步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這一項功能,更要積極發(fā)掘其空間潛能,有效利用與整合空間中的各種文化資源,特別是學術文化資源,延展適合其自身的文化生產方式,為公共文化空間的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責任編輯:以沫]
Space Creating: Cultural Power, Cultural Capital and Cultural Production——A Study based on Construction oftheLiteraryLifeHouse
XIE Xi-wenGUO Jia-q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The public cultural space based on academic background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creation of cultural field, oper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due to its natural academic gene. And the New-media environment has reinforced these advantages. As a valuable practical case,theLiteraryLifeHouseis based on academics and towards the public, combining academic culture with mass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a new public cultural space with high quality.
TheLiteraryLifeHouse; Public Cultural space; Cultural Capital; Cultural Production
2016-05-08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12&ZD168)。
謝錫文,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濟南 250100);郭佳琦,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濟南250100)。